TAVR術後冠狀動脈介入:重新評估常規PCI的必要性
一、引言:TAVR時代的冠狀動脈管理挑戰
對於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的患者,我們應專注於手術本身,而無需常規性地過度擔憂冠狀動脈狀況。當然,若患者存在左主幹病變、嚴重多血管疾病或嚴重心絞痛,這些情況應被明確視為需要處理。然而,對於預防性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即僅因患者「可能」從冠狀動脈疾病中出現症狀而進行PCI,這觀點值得商榷。TAVR本身能減輕左心室負荷,從而降低雙乘積,這有助於緩解心肌缺血症狀。二、現有證據:PCI預防事件的侷限性
目前**缺乏任何證據表明PCI可以預防TAVR術後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的發生。事實上,大型數據庫研究顯示,TAVR術後ACS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例如,一項超過20萬名患者、中位追蹤近三年的研究指出,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發生率為每十萬患者年2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為每十萬患者年229例。
三、臨床試驗結果與分析
ISCHEMIA試驗(超過5000名穩定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已明確指出,侵入性管理與保守性管理在主要複合終點上沒有差異,即使追蹤長達6年,心肌梗塞(MI)的發生率也無顯著差異。多項統合分析和傾向匹配分析均顯示,對於TAVR患者,接受PCI與否,在30天或1年死亡率上並無差異。雖然一些小型研究(如NOTION 3)曾顯示早期介入治療的益處,但其事件發生率(如2年MI達14%,再血管化達21%)顯著高於其他文獻數據,這使得這些發現的普適性受到質疑。
四、TAVR後冠狀動脈通路與介入考量
對於TAVR術後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或PCI的技術難度,雖然確實需要更多努力,但新興文獻預示這可能不如想像中困難。而且,術後需要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比例相對較低。綜合考量,TAVR患者的預期壽命在瓣膜置換後仍較短,因此,對於非緊急的冠狀動脈問題,我們應採取更謹慎的態度。
五、結論與建議:走向保守策略
基於現有證據,對於TAVR患者的常規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其益處的確定性仍處於較低水平。因此,傾向於更保守的管理方法可能是當前更為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