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去年的蘋果WWDC,那場號稱將「徹底改變你我生活」的Apple Intelligence發表會嗎?記憶猶新吧!當時的豪言壯語,簡直要把我們帶入一個超智慧的未來世界。然而,時光飛逝,最新的iPhone 17發表會卻像一場精心設計的「魔術表演」,看似熱鬧非凡,卻又讓人感覺少了點什麼—沒錯,就是那個被炒作得沸沸揚揚的「AI」!
這一次,蘋果一口氣端出了iPhone 17全系列、超薄iPhone Air、AirPods Pro 3,以及新一代Apple Watch。硬體規格依舊穩紮穩打,甚至可以說充滿驚喜:iPhone Air以5.6毫米的極致薄度刷新紀錄,簡直是為了未來摺疊手機鋪路;標準版iPhone 17終於也用上了120 Hz的ProMotion螢幕,讓畫面流暢度大躍進;Pro版本更是在相機感應器上放大56%,望遠鏡頭達到8倍變焦,誓言讓內容創作者拋棄傳統攝影機。AirPods Pro 3也加入了即時翻譯與心率感測,Apple Watch Series 11甚至能警示高血壓,這些功能無疑都為日常生活帶來了實用便利。然而,當其他科技巨頭如Google、三星、微軟爭相把「生成式AI」掛在嘴邊,甚至將其深度整合到手機核心時,蘋果在這次發表會上,卻對「Apple Intelligence」幾乎隻字未提,僅有的幾次提及,也多是輕描淡寫地帶過,或者只是更新了去年WWDC的「Visual Intelligence」和「人物居中」等功能,連大家期待已久的「AI版Siri」都再次缺席,讓不少果粉大呼失望。這究竟是蘋果的「高明戰術」,還是其在AI競賽中的「力不從心」?這個科技圈最大的謎團,正等著我們揭開。
尷尬?創新瓶頸還是隱私至上?蘋果AI為何「難產」?
蘋果在AI領域的「步履蹣跚」,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AI版Siri的全面落地時間已經延遲到2026年,許多原本在去年WWDC上承諾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要麼悄然無聲,要麼延期交付,甚至有廣告因功能未如期推出而緊急下架,這無疑讓蘋果的「信任赤字」逐漸累積。消費者不禁要問:曾幾何時,那個總能引領潮流、顛覆世界的蘋果,怎麼在AI這場戰役中,變得如此保守?
背後的原因,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首先,蘋果始終將「用戶隱私」視為其核心價值。這就意味著,它更傾向於在「裝置端」運行AI模型,而不是像其他公司那樣,把用戶數據上傳到雲端伺服器進行處理。裝置端AI雖然能有效保護隱私,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技術挑戰:手機的電池續航力、記憶體容量,以及晶片運算能力,都必須達到極致。雖然iPhone 17 Pro系列已將記憶體提升至12GB,A19 Pro晶片也內建更強大的神經網路引擎,但要運行能與ChatGPT、Google Gemini媲美的大型語言模型,仍需更強勁的硬體支撐,這需要時間與技術突破。
其次,蘋果似乎也不想重蹈「過度承諾」的覆轍。回顧過去,Apple Intelligence發表後,曾因誇大AI能力而引發投資者訴訟,甚至傳出核心AI研究人員流失的消息。這些教訓,讓蘋果變得更加謹慎,寧願「慢工出細活」,也不願推出「半成品」來砸自己的招牌。畢竟,只有10%左右的智慧型手機用戶會因為AI功能而換機,市場對AI的熱情,或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漲,人們更在乎的是AI能否「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空泛的噱頭」。這種種內外部因素,讓蘋果在AI的研發和推廣上,選擇了一條相對保守,甚至略顯「龜速」的道路。
硬體救贖:當AI失聲,蘋果如何「以硬補軟」?
既然AI的「大餐」還沒上桌,蘋果這次發表會,便把焦點牢牢鎖定在它最擅長的領域——硬體。這是一場「以硬補軟」的策略,也是蘋果在AI競賽中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
首先是令人驚豔的「輕薄哲學」。iPhone Air以5.6毫米的極致纖薄機身亮相,這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未來摺疊手機的「前哨站」。畢竟,可摺疊手機最需要的,就是極致輕薄的機身設計,iPhone Air的出現,證明蘋果在掌握這項技術上已取得重大進展。同時,為了容納更大、發熱量更高的AI晶片與更強大的相機模組,iPhone Air和iPhone Pro機型背面,巧妙地增加了「高原」設計,這種折衷方式,顯示了蘋果在效能與體積之間尋找平衡的工程智慧。
其次,影像功能再次成為亮點。iPhone 17 Pro系列的相機感應器比上一代大了56%,這意味著更好的低光源表現、更豐富的景深以及更高的解析度。搭配8倍望遠變焦,蘋果誓言讓Pro機型成為內容創作者的最佳選擇。即使相較於安卓陣營動輒20倍、100倍的「AI相機」,蘋果的策略是紮實的光學基礎結合AI優化,旨在提供更可靠、真實的拍攝體驗。此外,全系列搭載蘋果自研的N1通訊晶片,支援Wi-Fi 7和藍牙6,讓連線速度和穩定性大幅提升。而A19 Pro晶片更預留了12GB的RAM給Pro機型,這無疑是在為未來更強大的裝置端AI功能,默默鋪設「高速公路」。
最後,周邊產品的「無感AI」同樣值得關注。AirPods Pro 3的即時翻譯和心率感測功能,以及Apple Watch Series 11的高血壓警示與睡眠品質分析,這些都屬於「機器學習」範疇的AI應用,它們不張揚,卻深入生活,默默地提升了使用者體驗。這種「潤物細無聲」的AI策略,或許正是蘋果希望達到的境界:讓AI成為背景,默默地讓一切變得更好,而不是成為一個需要大聲宣傳的「主角」。
不敵現實?第三方AI,蘋果的「借力使力」大作戰!
面對AI領域的激烈競爭和自身進展的延遲,蘋果似乎也展現了它務實的一面:如果自研進度趕不上,那麼就「借力使力」!最近的報導指出,蘋果正與Google、OpenAI和Anthropic等多家AI公司積極洽談,考慮將Google的Gemini、OpenAI的ChatGPT或Anthropic的Claude等大型語言模型,整合到未來的Siri中。甚至OpenAI的執行長Sam Altman也公開表示,希望ChatGPT能取代Siri,這讓業界充滿了無限想像。
這項「第三方AI整合」策略,對蘋果來說可謂是一石多鳥。首先,它可以讓蘋果快速補足在大型語言模型方面的不足,迅速提升Siri的智慧水平,追趕甚至超越競爭對手。對於用戶來說,這意味著高效率、高性能的AI技術將更原生、更無縫地整合到iPhone體驗中,而不再是需要額外下載的應用程式。想像一下,一個能理解廣泛問題、無需轉向ChatGPT,還能從你的iPhone應用程式中提供更多上下文的Siri,那會是多麼令人期待的體驗!
其次,透過與第三方合作,蘋果可以避免在AI基礎設施上投入數十億美元的巨額資金,這對於其健康的財務狀況無疑是個好消息。同時,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與外部夥伴合作,也能讓蘋果保持更大的彈性,未來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靈活地替換或擴展所支援的AI模型,確保其產品始終搭載最前沿的AI技術。這也符合部分iPhone用戶的使用習慣:他們可能早已習慣使用Google的Gmail、地圖和Chrome,那麼使用Google的AI技術,又有何不可呢?這種「軟硬分離,優勢互補」的模式,或許能讓蘋果在AI時代,繼續保持其「一流硬體製造商」的品牌形象,同時又不犧牲最先進的科技體驗。
果粉們,等等黨的勝利?
這次iPhone 17發表會,蘋果以硬體創新為其在AI領域的「緩慢」爭取了寶貴時間。它再次證明了,在硬體設計、製造工藝和使用者體驗上,蘋果依然是業界的佼佼者。超薄的iPhone Air、強大的相機系統、以及Apple Watch和AirPods Pro 3在健康與通訊上的突破,都足以讓許多注重硬體品質和生態系統體驗的果粉感到滿意。對於手持iPhone 14或更舊機型的用戶來說,直接升級iPhone 17標準版,將能一次獲得動態島、USB-C、ProMotion等功能,絕對是「等等黨」的一大勝利。
然而,市場的觀望情緒依然濃厚,不少潛在買家表示,若沒有明顯的AI新功能,即使維持售價甚至容量倍增,他們也會選擇「先等等」。部分用戶甚至考慮跳槽到安卓陣營,以體驗三星或Google Pixel更激進的AI功能,例如其強大的AI相機變焦能力。這不僅可能影響iPhone 17的出貨量,也隱含著一個更深層次的擔憂:在AI這個被視為下一個科技「典範轉移」的浪潮中,蘋果這種「慢工出細活」的策略,最終會是「厚積薄發」的成功,還是「錯失良機」的警訊?
蘋果能否在2026年,端出足以說服市場的AI解決方案,挽回因AI延遲而受損的信任,將是未來幾年的最大看點。這場「無AI勝有AI」的發表會,或許是蘋果在AI賽道上的一場戰略調整,旨在重建信任,並為真正成熟的AI功能打下堅實基礎。但願這場「魔術表演」的最終結局,會是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而不是一場令人扼腕的空歡喜。畢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時間從不等人。果粉們,準備好你的鈔票,還是你的耐心?這將是一場值得持續關注的科技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