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涼感床墊嗎?
濕度平均70%以上的台灣,在同樣是30℃的溫度下,體感溫度甚至會超過35℃。
悶熱的天氣,各式各樣的涼感商品在暑期試圖搶著這波生意的"熱潮"。
從隨身風扇、隨身冷氣、涼感衣、涼感被到"涼感床墊"的廣告相信各位都有看到。
繁忙緊張的現代社會,生活的壓力讓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對"失眠"並不陌生。
而睡眠是人最重要的休息,任何一切能讓自己睡的更好的可能性往往我們都不仿會想去嘗試。
涼感床墊真的有效嗎?
確實有效果,但不符合大眾使用習慣
如果你有使用"床包"甚至是與"保潔墊"同時做使用的習慣
涼感床墊並不適合你!
我們了解一下市面上一般的涼感床墊的"涼感"是怎麼來的。
各大床業的涼感床墊主軸都是將最上層的"床墊表布"從聚酯纖維或天絲改成"涼感布料"。
這其中由於涼感砂、塗層、PCM都會增加布料的單價,而且我們很少會看到實際的涼感混紡比例,只能靠QMax值來初估涼感效果。
QMax值代表「瞬間接觸涼感」的強弱,並不表示整晚睡眠的持續效果。
涼感布料最常見的有以下三種做法:
1. 涼感砂混紡
- 原理:在纖維中混入高導熱性的礦石粉末,加快熱傳導速度。
- 優點: 接觸瞬間有冰涼觸感 、耐水洗、不依賴化學塗層
- 限制: 效果偏向「瞬間涼」、長時間使用時,效果會趨於平衡
2. 布料塗層
- 原理:在布料表面塗上含薄荷醇或奈米金屬氧化物的塗層,達到涼感效果。
- 優點: 成本較低,容易製造 、觸感明顯,短時間效果強烈
- 限制: 多次清洗後效果減弱甚至消失
3. PCM混紡(相變材料)
- 原理:在纖維中加入可吸收、釋放熱能的微膠囊,透過相變過程調節溫度。
- 優點: 能讓溫度變化更平穩,延緩熱感堆積 、有科學理論支撐,技術感強
- 限制: 成本較高 、實際「降溫效果」有限,更多是延緩升溫
這三種的價格以及效果在涼感的配方比例夠高的情況下:
以 PCM混紡(相變材料)> 涼感砂混紡 > 布料塗層
關鍵限制:床包與保潔墊
然而,不管涼感布的效果再怎麼好,實際體感仍取決於「肌膚是否直接接觸到涼感布」。
一旦你蓋上床包或保潔墊,在涼感布料與皮膚之間加了阻隔層,效果將大幅削弱,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消失。
所以,不論廣告上宣稱的 Qmax 值有多高,只要肌膚沒有直接接觸到涼感布,那些數據基本上毫無意義。
有些廣告甚至聲稱「能省冷氣費用」,這完全是對於涼感邏輯不了解而延伸的誤導。涼感布料本身並不會降溫,它只是把身體的熱導出去;如果環境沒有冷氣或良好的散熱條件,熱量無法排走,最後依然會因環境溫度與體溫而感到悶熱。
真正能讓涼感布發揮效果的情況,其實是 不使用床包、保潔墊、搭配冷氣使用,才能最大化發揮涼感布的作用。
建議
有用床包跟保潔墊,不建議購買涼感床墊
一般使用床包與保潔墊的習慣其實很難避免,因此若真想追求「體感涼爽」,重點應該放在涼感床包或涼感被,因為這些才是與肌膚直接接觸的層面。
至於床墊的面料,挑選 天絲 或 純棉 反而更實際:它們透氣、親膚、吸濕性佳,價格上也比涼感床墊實惠,而不必把預算投資在「涼感布料床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