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3 乙巳年七月廿七(蛇年)
人員:學員18人、Fiona、阿達教練、李老師。
裝備:9艘平台舟、2艘單人舟及戒護挺。
預報中潮,滿潮14:48(+159cm),西至西南風、二級,陣風五級。
很想如同那些寫熱蘭遮城日誌的官員一樣,
就寫個「風西至西北、晴朗,本日無事。」

淡水社大的第二堂獨木舟課在12:30集合報到,還好、上週吃風吃水的學員沒被嚇到,竟然在集合時間就差不多全到了。講解完風向跟潮水、航行計畫,可能會在河面上遇到的事情,竟然只花了10分鐘,全部的小舟就順利離岸了。
東北季風還沒正式到訪,天氣仍舊炎熱晴朗。在社大上獨木舟還真的需要一點傻勁,畢竟不是愉快的觀光客行程,不能挑那種清晨傍晚。正午氣溫逼近35度─擔心學員中暑,這禮拜上班,就收了個熱衰竭橫紋肌溶解的台北港員工。也因為動輒會上10公里起跳的航程,即使順風順潮,也是得瞻前顧後,絕不省心。
隨水盪至樹梅坑溪口,晴天的時候氣味依舊令人不悅,雖然私心覺得還小輸鳳山溪,但若要比外國的觀光名勝,還是很有努力的空間。在碼頭邊上的是地方知名、還上過新聞的英國人─Peter,COVID-19疫情期間他困在島上,划著一條手划船到處幫我們撿垃圾,現在他又回來了,果然像侯鳥一樣呢...老師跟地方名人照了一張像,但這件事說起來還蠻可恥的,經常也覺得人們大張旗鼓去海邊淨灘、潛水剪漁網的時候,家門口的河流跟公園的垃圾卻都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是跟社大上了課綱,除了划船也得向大家介紹一下地名由來、奇人軼事。過去淡水河面上的船隻可是呈現相當多種不同的風格─單槳的、雙槳的、獨木挖空的、外搭支架的,竹子綑紮的、多種木料共構的,帶或不帶風帆的,甚至東方的方帆跟西方的三角帆都共存在同一個時代的河面。學員當然也是來自河流兩岸,不論是遷入或是世居,跟著河流回溯的時候,確實應當想想,人為何遷徙而又為何定居?
某處之所以吸引人,是出於純粹物質的資本雄厚,還是合併有文化底蘊的積累?
或是一個地方逼著人留下或逃走的理由,是出於不可控風險或是消極不作為呢?
順下游划去的時候,遠方淡北大橋下周就要連通了,河口的風景總是在變,人也是來來去去,下個禮拜,或許侯鳥就要乘著東北風回來度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