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0日,美國青年保守派領袖查理柯克在猶他州猶他谷大學演講,遇刺身亡
2025年9月10日,美國保守派政治活動家查理柯克,在美國猶他州奧勒姆猶他谷大學的公開辯論活動中,被一名位於校園建築屋頂的槍手從約200公尺外射中頸部,隨即倒地,雖被送往附近醫院急救,最後仍宣告不治,享年31歲。
這起事件發生後,引起美國政壇和社會的巨大震動。猶他州州長史賓賽.考克斯(Spencer Cox)將其稱為「政治暗殺」。全球各地保守勢力也紛紛舉行集會活動,以悼念這位美國的青年保守派領袖。
查理柯克是誰?

美國青年保守派領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
柯克自稱為福音派基督徒,並經常在演講與公開文字中以宗教信仰來說明其政治與道德立場。這種信仰色彩也反映在他對「反墮胎」(pro-life)立場、對傳統家庭價值的主張,以及對宗教在公共生活中角色的論述上。
在公共議題方面,柯克長期倡議更寬鬆的槍支權利、反對墮胎,並批評或反對跨性別權利、批判性種族理論(CRT)等進步議題;此外,他及其組織也常批評氣候政策與某些氣候科學主張,並在2019–2021 年間因對新冠疫情或疫苗相關資訊的表述而被媒體與事實查核機構指為散播或放大錯誤、誤導性訊息的來源之一(部分言論引發廣泛爭議)。這些立場與言論使他成為公共討論中的強烈極化人物,既有許多支持者,也引來大量批評。
在黨派與政治關係上,柯克長期與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及其支持者保持密切關係,被視為川普陣營與更廣泛的 MAGA/極右運動的重要盟友與推廣者之一;美國轉折點也被形容為動員年輕保守選民的重要組織。
遇刺身亡
2025年9月10日中午,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山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簡稱 UVU)露天舞台上,正在進行其組織「American Comeback Tour」的校園演講活動。約有 3,000 名觀眾聚集聆聽。活動約在中午12:20 左右進行約二十分鐘後,柯克正在回答一位學生關於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mass shootings)的問題。就在他答問中,一聲槍響打破了現場的對話。
子彈從一棟與舞台相對的建築物屋頂射出,距離約為 140 至 180 碼(約 128 至 165 公尺)遠。子彈擊中了柯克的頸部。目擊者描述:他頸部出血急促,隨即倒下。觀眾現場出現恐慌,有人尖叫、有人四處奔逃。大學校方與安全人員立刻疏散現場。
柯克被迅速送往鄰近的 Timpanogos Regional Hospital,但當天下午,他被宣告死亡,享年 31 歲。
警方與聯邦調查機構(包括 FBI)隨後展開調查。兩天後(即 9 月 12 日),警方逮捕了被指為疑犯的 22 歲男子 Tyler James Robinson,懷疑他就是開槍者。涉案武器為一把高精度步槍,子彈外殼上刻有來自網路文化與反法西斯等標語的刻字。
調查中也發現,疑犯父親透過官方釋出的嫌疑人照片認出了兒子,進而協助警方定位其行蹤;疑犯住在猶他州聖喬治(St. George),並在當地學院修讀電氣相關課程。
整起事件迅速引發全國回響,包括政治人物、媒體與公眾對於政治暴力、校園安全與公共集會安保的重新檢視,也促使各界就激烈言論與仇恨動機對公共政策與社會風氣的影響展開辯論。
事件對國際社會的影響

查理柯克遭刺殺身亡後,韓國保守派在街頭發起悼念活動。
事件持續發酵之際,全美多地的保守派社群也陸續舉行悼念集會。現場參與者手持美國國旗與標語,以燭光、祈禱與默哀表達哀悼之情。他們強調,此舉不僅是對逝者的紀念,同時也是對家庭、信仰與自由等核心價值的再度呼籲。集會過程莊嚴肅穆,氛圍凝重,顯示保守派社群對當前社會氛圍的關切與不安,並希望透過公開行動讓他們的聲音獲得更多關注。
除了美國各州陸續出現的悼念集會外,事件的影響也迅速跨越國界。在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地,當地保守派社群紛紛自發舉行追思活動。參與者以燭光晚會、禱告會及公共集會的方式,表達對查理·柯克的哀悼與支持。除此之外,南韓社會也響應悼念遊行,大批民眾上街高喊「我們都是柯克」(We are Charlie Kirk),並高舉各類反中標語,引發各界熱議。
部分歐洲國家如德國與波蘭,也有小規模團體聚集,強調對「言論自由與政治安全」的重視。這些跨國行動顯示,事件已不僅是美國國內的政治衝擊,更在國際社會引發討論,凸顯不同地區保守派群體的情感連結與共同關切。
查理·柯克的遇刺事件,不僅震撼了美國政治與社會,也在國際間引發廣泛回響。從美國各地到加拿大、歐洲、澳洲甚至亞洲,保守派群體的悼念與聲援行動顯示,這起事件已超越國界,成為全球保守派社群共同關注的焦點。同時,事件也再次凸顯政治極化、言論對立與公共安全之間的緊張關係,提醒各界在追求言論自由與保障公共秩序之間,需要更謹慎的平衡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