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應該滿多人去看「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城篇第一章猗窩座再襲」,嘉琪醫師也趁小孩不在身邊時,熱血一波。然後回家又重新複習一下前面的其他篇章,還有看看大家的討論。
有一則討論讓我滿感興趣的,就是每一隻鬼都有其疾病的意象。例如:黑死牟=黑死病、童磨=肺結核等等。剛好我們來聊聊上弦之六 墮姬&妓夫太郎 ,它所代表的梅毒意象以及梅毒的篩檢議題。
什麼是梅毒?
梅毒(syphilis)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細菌性傳染病,在臺灣被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它主要影響 15 至 59 歲性活躍期的男女性。雖然自 1940 年代青黴素(penicillin)問世後,已開發國家的梅毒發生率顯著下降,但它仍是全球最常見的性病之一。
在臺灣,梅毒通報病例數在 2023 年達到 9,941 例,比 2022 年增加了約 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5 到 24 歲的族群增幅最為明顯。儘管女性感染人數相對較少,但其感染數量的增幅卻明顯高於男性。
誰是高風險族群?
某些群體有較高的梅毒感染風險,包括:
- 具風險性行為者,例如男男性行為者或性工作者。
- HIV 感染者。
- 非法藥物使用者。
- 特定種族與族裔群體:黑人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發病率最高,幾乎是白人的五倍。西班牙裔、美國和阿拉斯加原住民、以及夏威夷島民的發病率也較高。這些差異主要與社會條件相關,例如貧窮、教育程度低以及醫療保健品質不佳等。
梅毒的危害
梅毒的臨床症狀多變且複雜。它在任何階段都可能攻擊神經和視覺系統,造成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失明甚至癱瘓。此外,它還會增加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的風險。
如果不及時治療,梅毒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
- 早期梅毒:感染初期會在接觸處出現無痛性潰瘍或硬性下疳。即使這些症狀數週後會自動消失,但仍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如發燒、疲勞、皮疹等。
- 晚期梅毒:通常發生在感染後 3 到 7 年,雖然傳染性較弱,但對身體的損害更重,可能導致心臟血管疾病或神經性病變,甚至全身癱瘓。
上弦之六墮姬和妓夫太郎這對兄妹的母親因梅毒而亡,兩人應為「先天性梅毒」的患者。先天性梅毒是指在母親懷孕時,經由垂直傳染而造成的。母親若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完整,一半的胎兒會於子宮內死亡;即便出生長大,也會因感染梅毒而出現種種身體異常。
墮姬和妓夫太郎皮膚上的皮疹所造成的各種斑塊;而妓夫太郎的牙齒,則是先天性梅毒常見的「哈氏齒」(Hutchinson Teeth):牙齒較小、齒間隔較寬,且門牙切面下凹呈半月形,齒角鈍而齒列不整。妓夫太郎醜陋的面容,也與梅毒造成的皮膚黏膜損害有關。
篩檢的重要性與頻率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具風險性行為者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梅毒篩檢。如果風險持續存在,篩檢頻率應增加到每 3 到 6 個月一次。對於 HIV 感染者,應在初次評估時進行篩檢,之後每年至少篩檢一次,並根據風險行為增加頻率。
早期篩檢能夠更準確地檢測出無症狀的早期感染。一項針對性活躍男性的研究顯示,透過增加梅毒篩檢,能夠顯著減少二期梅毒的發生率,這證明了早期篩檢的重要性。雖然偽陽性結果可能引起焦慮,避免後續危害還是相尚重要。
常見篩檢方法
傳統的梅毒篩檢流程採用兩步驟方法:
- 非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試驗:例如 VDRL 和 RPR。
- 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試驗:包括 TPPA、TPHA 和 FTA-ABS 等。
此外,一種稱為「反順序梅毒檢驗流程」(reverse sequence algorithm)的新方法已發展出來,它先進行特異性試驗,再進行非特異性試驗。這種自動化測試能夠加快處理速度並節省人力,適合檢體量大的實驗室使用。
總結來說,對於高風險族群進行梅毒篩檢具有實質性的好處。透過定期篩檢,我們可以實現早期檢測和早期治療,從而降低梅毒帶來的健康風險,並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健康。
參考資料
- 陳宣宇、吳芝穎. 未懷孕成人的梅毒篩檢建議.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025; 40: 200-4.
- Henninger ML, Bean SI, Lin JS. Screening for syphilis infection in nonpregnant adults and adolescents: updated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JAMA 2022; 328: 1250-52. doi: 10.1001/jama.2022.18193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梅毒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pzPKSi2S4zCt94DDnwqVNg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先天性梅毒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LZBRfcf1xFd17IBNDbtYJA?uaid=gIFCOH8dqAri4H10xa7CGg.
- 何承懋、何茂旺: 反順序(reverse algorithm)與傳統梅毒檢驗流程的異同及對臨床梅毒診斷可能帶來的影響。感控雜誌2017; 27: 222-32.
- Ortiz DA, Shukla MR, Loeffelholz MJ. The traditional or reverse algorithm for diagnosis of syphilis: pros and cons. Clin Infect Dis 2020; 71: S43-S51. doi: 10.1093/cid/ciaa222
- Chow EPF, Callander D, Fairley CK, et al. Increased syphilis testing of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greater detection of asymptomatic early syphilis and relative reduction in secondary syphilis. Clin Infect Dis 2017; 65: 389-95. doi: 10.1093/cid/cix330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 Reviewed June 29, 2022. https://www.cdc.gov/std. Accessed August 15, 2022.
- Aberg JA, Gallant JE, Ghanem KG, et al. Primary car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s infected with HIV: 2013 update by the HIV Medicine Associ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 Infect Dis 2014; 58: 1-10. doi: 10.1093/cid/cit624
-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 Recommendation: syphilis. https://www.aafp.org/family-physician/patient-care/clinical-recommendations/all-clinical-recommendations/syphilis.html. Accessed August 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