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 今周刊的文章講的是一位家庭主婦如何在育兒期間,靠著省、投資與買房出租等策略,在 5 年中累積約 500 萬的資產,最後變成包租婆,也拿到博士學位。以下是重點整理,和對你有用的理財/資產累積策略,以及可能的風險提醒。
✅ 核心策略與做法
- 降低家庭支出、改善現金流
- 節省非必要開銷:比如玩具不買、尿布選布尿布等。這樣可以把省下來的錢留下來作其他用途。
- 精算生活中的支出與收入差異,讓預算更透明、更可控。
- 投資未來/提升自己
- 雖然當時沒有職業收入,但投資自己的時間去念博士、學習理財與投資知識。這樣可以在未來有更高能力賺錢、做被動收入。
- 使用保母、請幫手的投入,換取有時間學習與規劃自己的機會。
- 資產投資與被動收入
- 買了三間老公寓出租,穩健地以房地產作為被動收入來源。
- 同時投入股票等資產,讓資本增值。
- 靈活運用時間與資源
- 雖然生活忙碌,但利用夜晚、孩子睡後的時間來充實自己。
- 有另一位案例中的爸爸則是透過外送兼差、自媒體與演講等,不完全仰賴一種收入來源。
⚠️ 潛在風險與需注意事項
- 房地產投資風險
- 買房子當包租婆容易遇到的問題有:空屋期(房子空著沒人租),維修成本,房屋稅費、貸款利息、管理費用等。
- 老公寓可能有結構問題、老舊污染或公共設施較差、屋況維護成本較高。
- 資金壓力與流動性問題
- 如果房貸負擔過重,或有意外支出(醫療、教育),會拉扯到日常生活品質。
- 投資房地產比股票或投資型商品流動性低,多年投入後資金難以迅速變現。
- 機會成本與時間成本
- 在育兒階段投入時間學習與投資、管理出租物件,是很耗心力的事情。壓力大時容易疲累。
- 若把所有資源都投注在房產或某一類資產,忽略多樣化投資,風險增高。
- 市場與政策風險
- 房價波動、租賃市場冷淡、地區價值變化或租金停滯等都可能使預期收益落空。
- 政府政策(房屋稅、租屋法規、房屋貸款政策等)變動也可能影響回報。
💡 可以借鑑/應用給你的建議
如果你也有意靠類似策略累積資產,這裡是一些可以先準備與考慮的方向:
- 分階段規劃:先從現金流、節省支出開始,接著學理財工具與投資知識,再進到房產投資。
- 算好成本與風險:房貸、維修、水電稅費、空屋期這些成本都要估進去,不只是租金收入。
- 多元收入來源:不要只靠租金;股票、基金、被動收入、兼職或副業都是可考慮的補強。
- 保持資金流動性:預留備用金或流動性資產,以應付突發狀況。
- 用知識換機會:就像文章中的主婦,用晚上的時間、或孩子睡後的時間,學習理財與資產管理。知識本身是能長期帶來回報的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