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風水羅盤測量方位的基準問題
——磁北 vs 真北 之辨
① 古代羅盤的性質:使用的是「磁北」- 羅盤最早雛形出於戰國「司南」,漢代已有磁石勺指南器。
- 宋代《夢溪筆談》記載:「羅盤以磁石為針,常指南」,顯示宋代已普遍用磁針。
- 近年考古研究顯示:漢唐至宋元的古墓朝向,與當時當地的地磁偏角偏差量一致(如《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5)。
- 例:西漢洛陽墓群的主軸偏差約 0.5°,與當時磁偏角幾乎相符。
- 例:唐長安城主軸偏差約 1°,亦接近當地當年磁偏角。
結論:古人測方位確實是看磁針方向,也就是「磁北」,不是依照天文北極星(真北)定向。
② 為什麼古代能用磁針,但現代卻會出錯?
- 因為「磁北」與「真北」之間的偏差(稱為磁偏角)古代幾乎為 0°,誤差極小。
- 但現代地磁場移動快速,磁偏角變大:

結論:古代磁北 ≈ 真北,所以用磁針直接套分金仍準;但現代磁北與真北差距已達數度,不校正就會誤差嚴重。
③ 不校正磁偏角,細論分金會完全錯位
- 分金是把 360 度劃分為 72龍(每龍 5度)、120分金(每分金 3度)等超細刻度。
- 如果誤差 3~6 度,相當於整整錯了一龍甚至兩龍,分金吉凶判斷就完全錯位。
- 例如:實際房子朝向為正北 0°,但羅盤因磁偏角 -6°顯示 354°,使用者誤判為「亥山」,實際應屬「子山」,判斷理氣會完全錯誤。
④ 正確現代做法(符合古法基準)
- 使用現代測量儀器(經緯儀、衛星定位等)測得真北基準線
- 查當地磁偏角(台灣約 -5°、華北約 -6°)
- 將真北度數換算成磁羅盤應對刻度
- 在校正後的磁度數上使用分金理氣
這樣做等同於「把現代測到的真方位轉換成古人看到的磁北方位」,才能正確套用古人分金體系。
⑤ 核心觀念結論
分金不是無用,而是「必須站在對的基準」才有用。
古人用磁針,但他們的磁針當年幾乎就是正北,
現代人若不校正偏角,就不是在用他們的分金系統。
風水實務中一個歷代至今極少被大眾重視、但非常關鍵的誤差來源:
羅盤是依靠磁針指向「磁北」,而不是指向真正的「正北(真北、地理北極)」。
但傳統風水理論中的「分金」、「龍山向水」本質上是依天文地理方位(即真北)來立極定局的。
這就造成了——
若不處理磁偏角(磁北與真北之差)誤差,分金會偏移數度,影響飛星、三合、天星、消納等推演,進而出現「差一線富貴不相見」的問題。
一、歷代羅盤測向的方法演變
時代 測向工具 測向依據 特點
戰國~秦漢 日影表、圭表、渾儀 太陽方位(真北) 無磁羅盤,完全天文定位
東漢~三國 指南魚、指南車 人造機械偏轉(非磁) 仍非磁北
晉~唐初 最早「司南」磁勺、羅盤雛形 磁北(誤差小) 羅盤初現,精度有限
宋~元 羅經盤發展成熟(陳摶、賴布衣) 磁北(當時磁偏角在中國中原接近0°) 因偏角小而未察覺問題
明清 羅盤精製(楊公水法、三合、玄空)實測磁北 開始出現地區性偏差,但大多未修正
近現代 羅盤+經緯儀、GPS輔助 真北與磁北皆可取 可計算當地磁偏角修正
二‧偏角(磁北與真北的差)實際影響
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是指磁北與真北的夾角。
中國大陸與台灣目前約在 -4° ~ +3° 之間。
例如台北約偏 -5°(磁北在真北西側),即你羅盤指北為 355°( 真北方位實際是360°。)
若你以 24山72龍等細分金,每格僅 5° 或更細到 2.5°:
→ 一個 3° 偏差 = 整個分金偏差1格甚至1.5格。
→ 用錯分金則飛星、三合、穿山透地等全部錯盤。
三、歷代典籍中關於測向基準的線索
雖然古書不會寫「磁北」這三字,但從用語與年代背景可判定:
《考工記》《周髀算經》《儀象考成》皆以**日影(真北)**定南北。
《夢溪筆談》沈括(北宋)首明記「司南用磁石指向」,即轉用磁北。
《羅經總訣》與《地理五訣》為明清羅盤操作書,雖教人「審中針正子午」,但未提修正磁偏,代表仍默認磁北即正北。
清《地理辨正疏》曾提「針有偏正」,但僅當作「針不正」處理,未建立修正制。
四、現代風水測向的處理方式
現今專業風水師處理磁偏差有兩派:
沿用傳統磁北(多數老師做法)
- 優點:操作簡單、與舊羅盤書籍推盤一致
- 缺點:偏差會隨地點與年代變化,可能與天星、實際建築座向有誤差。
以真北為準(現代精準派)
- 步驟:
a. GPS測定真北方位角
b. 查當地磁偏角(可用 NOAA 地磁資料)
c. 實測羅盤磁北方位 → 加減磁偏角 → 換算為真北方位
- 優點:與地圖、建築設計圖一致,理論更精準。
五、總結要點
唐朝以前:依天文(真北)定向
宋元後:開始用磁針羅盤(磁北)
近代:磁偏角日增,若不校正將誤差嚴重
現代:精準做法應將磁北換算為真北再定分金
參考文獻與史料:
《夢溪筆談·器用》沈括,北宋
《考工記》周代
《周髀算經》漢
《儀象考成》明 徐光啟
《地理辨正疏》清 劉基撰
NOAA World Magnetic Model(磁偏角查詢)
台灣地區的磁偏角估算
根據NOAA的歷史磁偏角圖,1590年時,台灣地區的磁偏角約為西偏4°至5°。這意味著當時的磁北比真北偏西約4°至5°。(也就是當時量向是180°實際真北是184°—185°)
然而,由於缺乏更精確的歷史數據,無法確定明清時期具體的磁偏角值。但可以推測,隨著時間的推移,磁偏角可能會發生變化。因此,使用現代的磁偏角值(如2025年的-5.02°)來校正古代風水羅盤的方位,可能會導致一定的誤差。
🧭 3. 風水羅盤與磁偏角的關系
風水羅盤的使用通常基於磁北,而非真北。因此,在使用現代羅盤進行測量時,需要考慮當前的磁偏角。然而,古代風水師可能並未考慮磁偏角的影響,直接以磁北為基準進行測量。這可能導致他們的方位測量與現代標準存在差異。
🧾 4. 結論
在使用現代羅盤進行風水測量時,若不考慮磁偏角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與古代風水師測量結果的偏差。因此,在進行風水研究或實踐時,了解並考慮歷史時期的磁偏角變化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