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鏡螢幕不是要取代手機,而是把資訊搬到眼前。
大家早安,今天我們來談一場充滿細節與爭議的科技發表會。Meta 在昨天推出了最新一代智慧眼鏡 Ray-Ban Display,售價七九九美元。這場發表不只是硬體更新,更像是一次關於人機互動未來的投石問路。從嵌入鏡片的微型螢幕,到靠肌電訊號操作的神經手環,Meta 正在嘗試定義戴著走的 AI。
新款眼鏡保留了 Ray-Ban 經典設計,但右眼鏡片內建一個 600x600 像素的小螢幕,視角僅有 20 度。這是一種 HUD(Heads-Up Display,抬頭顯示器),能將訊息、導航、音樂資訊,甚至視訊通話與即時翻譯字幕直接投影到視野中,讓人不用低頭看手機。續航力約六小時,搭配充電盒可延長到三十小時。
不同於過去的 Orion 原型機(雙眼顯示、獨立運算),Ray-Ban Display 並非要取代手機,而是設計成輕量化的輔助視窗,將日常資訊無縫帶入眼前。(延伸閱讀:AI 戴上眼鏡)
神經手環:未來的輸入法
更吸睛的是隨附的 Neural Band 神經手環。它透過 EMG(Electromyography,肌電圖) 偵測手腕肌肉收縮時的微弱電訊號,並轉換成控制指令。Ray-Ban Display 採用的是表面肌電圖(sEMG),不需穿透皮膚,只要貼合手腕表面,就能精準辨識捏合、滑動、旋轉等微小動作。這種輸入方式低調自然,不需要誇張的揮手動作。
這項技術並非從零開始。十多年前,Myo 臂環就曾以 EMG 輸入引發關注。技術一路延續到今日,2025 年七月,《Nature》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 “A generic non-invasive neuromotor interface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證實能建立泛用的解碼器,讓手環跨使用者運作,而不必為每個人單獨訓練模型。這是商業化落地的關鍵。

在發表後的市場反饋中,普遍共識是:硬體設計方向正確,價格策略也出乎意料地積極,但軟體體驗仍待成熟。七九九美元的定價,對於內建神經手環這類前沿技術的產品而言,算是相對親民,目的在於降低入門門檻,加速普及。
然而,發表會上 AI 助理與視訊通話的示範接連失誤,也提醒大家:硬體突破值得肯定,但若缺乏穩定的軟體支撐,使用者價值將大打折扣。
競爭產品與不同路線
智慧手環輸入領域正在出現多條探索路徑。
來自以色列的 Mudra 系列 同樣使用 EMG 技術,售價約兩百至三百美元,可控制手機與 VR,但應用整合仍有限。芬蘭的 Doublepoint 則利用智慧手錶的慣性感測器(IMU)進行手勢輸入,成本低但準確度有限。Google 的 Soli 毫米波雷達 提供非接觸式方案,隱私與便利性高,但解析度與可辨識動作的複雜度受限。
另一條路線則依靠既有的穿戴裝置。例如 Apple Watch 的 AssistiveTouch 與 Double Tap,透過 IMU 與演算法辨識動作,雖然生態完整,但輸入帶寬與精細度不如神經手環。
Ray-Ban Display 雖展現出吸引人的未來圖景,但仍有幾項現實挑戰。螢幕解析度不足以支撐長時間閱讀,電池續航有限,處方鏡需求尚未全面涵蓋。軟體與 AI 整合也需要更穩定的體驗。
智慧眼鏡的關鍵命題:不是能不能做,而是為什麼要戴。
現在的 Ray-Ban Display 可能不是最完整的答案,但它已經為下一代人機界面打開了一扇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