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台灣的都市裡,隨便一個轉角,除了手搖飲料店、便利商店,最常看到的,應該就是「診所」和「藥局」了吧!
有人調侃說:「歐洲小鎮必有一座教堂,英國人永遠不缺酒吧,而台灣人最不缺的就是診所。」這雖然誇飾,但卻反映出我們的醫療便利性幾乎世界第一。
很多人覺得診所太多,甚至質疑這是不是「醫療過度」或「健保資源被濫用」;但換個角度來看,診所與藥局林立,其實代表一種幸福: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獲得醫療服務,不需要長途跋涉或等待幾週才能看病。診所的角色:小病小痛的「第一線」
診所的存在,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及時、方便、有效率。
- 感冒、發燒、喉嚨痛:一般人不會跑醫學中心急診,但如果沒有診所,這些小病可能會堆積到大醫院去。
- 慢性病追蹤: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定期回診拿藥,診所醫師通常比大醫院門診更能兼顧「生活化的醫療」。
- 轉介角色:當診所醫師發現問題超出診所能處理,會將病人轉介到醫學中心,這正是醫療分層的核心精神。
健檢中心、診所、醫學中心:誰該做什麼?

醫療院所的分級與範圍
這樣的分工,能讓每個單位都「各司其職」,醫療資源才不會被浪費在不對的地方。
台灣診所密度:不是浪費,而是幸福的證明
在國際上,常用「醫師數量」或「醫療據點密度」來衡量醫療可近性(accessibility)。
- 台灣平均每 1,000 人就有 1.9 名醫師(OECD,2022),高於世界平均。
- 根據健保署資料,台灣全國約有 9,600 家基層診所,幾乎每個鄉鎮都找得到內科、小兒科或家醫科。
- 相比之下,英國 NHS 醫師數雖然不少,但平均看診等待時間卻可能長達 2–3 週。
換句話說,台灣人可以隨時「轉角遇到醫師」,這正是健保制度與基層醫療發展的成果。
診所與健檢中心的互補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部分健檢中心也提供醫師或醫檢師的諮詢服務。
在檢測出紅字或異常時,健檢中心會依數據整合後提出三類建議:
- 小幅異常 → 定期追蹤即可
- 需要持續治療 → 前往診所建立病歷與治療
- 懷疑重大疾病 → 建議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
這樣的 檢查–診斷–追蹤–轉介鏈,其實就是醫療分層最理想的樣子:
- 健檢中心幫你「先篩檢」
- 診所幫你「生活化管理」
- 醫學中心才出場處理「大事」
這不是踢皮球,而是「不超出能力所及,適時轉介」的專業態度,也是醫事人員盡全力守住疾病進程的方式。
下一篇的預告:健保焦慮與誤用
雖然台灣的醫療密度讓人幸福,但另一面卻是健保資源被誤用:
- 小病跑急診,導致急診室爆量
- 輕症卻堅持要到醫學中心,壓縮重症病人的就醫空間
- 過度依賴健保,忽略「健康管理」其實要靠日常
下一篇,我們將從「健保焦慮」談起,看看制度如何在重壓下出現裂痕,醫療人員又如何在疲勞與責任中苦撐。
👉 你是不是也曾經「小感冒卻跑大醫院排隊」、「健檢紅字嚇到直接掛急診」?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我們一起來思考:怎麼讓台灣醫療走得更久、更健康。
參考資料:
- 健保署醫療統計年報(2023)
- OECD Health Statistics (2022)
- 英國 NHS 看診等待統計(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