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的沛沛最喜歡在放學的時候走在台糖的小火車軌道上,兩旁都是甘蔗田,高過她的個子,遠方就是一輪即將西下的夕陽,那一幕景色成了她與故鄉最深邃最溫暖的連結。長大後的沛沛,心情若是不佳,便會想起那一抹故鄉的黃昏餘韻,一點一滴療癒自己。
喜歡外文的沛沛大學聯考沒有考上英文系,大一轉系也沒有成功,只好休學重考,卻意外考上藥學系,只好破著頭皮讀看看。大學期間,爸爸往生,懂事的沛沛開始跟報社自薦插畫賺取生活費,她的插圖線條簡單又頗具意境,贏得多間報社固定合作機會。藥劑系畢業後的沛沛先是在醫院附設的藥局服務,後來自己出來開,二○○四年,主動加入國際人醫會,開啟當志工的因緣。
本性善良的沛沛又古道熱腸,她的藥局不是一般藥局,老伯伯拿著處方簽來領藥,順便留下來說自己一拖拉庫的心事。沛沛聆聽的認真模樣就像熱戀中的情人才有的耐心,圖書主編說,「她是我見過最沒有架子、最溫柔、最像媽媽的藥劑師。」
除了聆聽病患的心事,沛沛也在藥局開設一對一陶藝教室,被家屬稱為「心靈驛站」,陪伴身心障礙的朋友透過捏陶藝術修復躁動不安的靈魂。阿昌是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少年,媽媽淑惠每星期六都會帶兒子阿昌到藥局捏陶,兩年來,阿昌從一個不敢也不懂與人四目交接和溝通的孩子,進步到每一次上課都有很多問題要發問,阿昌的眼睛變得炯炯有神有自信,兩年前、兩年後的變化實在巨大。
忙藥局、忙陶藝教室,沛沛也投入北台灣山城偏鄉義診,她知道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心有餘而力也足,沛沛加入國際賑災,利用醫藥專業去為貧病或災後的受難國家貢獻一己之力,沒有生育的她,認養五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她說,如果孩子因為貧窮而失去求學翻身的機會,不止是家庭的損失,也是國家的損失。擁有良好家世、良好教養的沛沛,承襲樸實善良家風,助人為樂,善用一身的良能與專業,不斷奉獻社會、服務人群。這樣子的人,就如同老智者說的,有福有愛之人生生世世都不虞匱乏。
#付出是大福
#知足是大富
#為善最樂
#知足常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