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印尼蘇拉威西島一隻獼猴 Naruto 一不小心變成「國際巨星」。牠跑去攝影師 David Slater 架好的相機前,好奇盯著鏡頭,還自己按下快門,拍出一系列「猴子自拍」。
接下來的故事更精采:Wikimedia 說照片是屬於公共領域,攝影師說「那是我設計的場景」;動物保護團體 PETA 則替 Naruto 發聲,主張牠才是「攝影師」。
最後,美國版權局裁定:猴子不能擁有版權,因為牠不具「創作人格」。最終各方和解,攝影師將部分收益捐給野生動物保育。這件事丟給我們一個問題:
在創作裡,誰才是真正的創作者?
是按快門的人,還是設計場景的人?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漢克設計,AI生成圖)
當 AI 登場,版權問題再度來襲
現在 AI 只要一句 prompt,就能畫圖、作曲、拍短片。那麼作品屬於誰呢?
是提供提示詞的人類?
還是設計 AI 模型的公司?
抑或作品自動落入公共領域?
問題像迷霧般繚繞:
AI 像猴子一樣「按下快門」,但牠不懂創作;人類像攝影師一樣提供條件;而 AI 的訓練資料又來自無數創作者。
每一環節都牽動權利,卻無明確界線。
🌱
我們到底是誰?
猴子自拍提醒我們:工具跟主體的界線,很模糊。
🔹如果 AI 只是我們的「高級相機」,那麼我們是攝影師,AI 是猴子。
🔹如果 AI 設定好平台、演算法,我們只能在裡面「按快門」,那我們就成了猴子。
這個比喻深刻地告訴我們:真正掌握意圖和框架的人,才是攝影師;另一方只是執行動作的猴子。
🌱
《隨卦》的觀點
隨,隨從、互動、主從關係。
有人引,有人隨;一方提供方向,一方跟隨而動。
人類與 AI 的關係正處在這邊緣:
一開始 AI 是工具,由人類引導;
但如果我們反過來依賴 AI,可能就成了「隨」的一方。
因此在隨從的過程中,要保持「利貞」,
有原則、有方向,不是盲目跟隨。
🌱
結語
猴子自拍不只是趣聞,更是 AI 版權時代的預演。
我們該問的,不只是「誰擁有作品?」
更該問:「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是設計舞台的人,還是被安排動作的人?
我們是攝影師,還是猴子?
抑或有一天 ,AI 才是真正的攝影師?
你怎麼看?
📖
參考資源
Hollywood’s Monkey-Selfie Problem: Who Would Actually Own a Movie Made by AI?|Ghost in the Machine|Vanity Fair|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