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白宮簽署相關行政命令,要求對 新的 H-1B 申請(由海外申請進入美國者)徵收新費用 10萬美元,且以公告不適用於現有持有人或續簽(白宮已做出此類澄清)。
- 直接影響:大型科技公司(Amazon、Microsoft、Google、Meta 等)、中小型軟體業者、IT 外包公司(特別是印度三大:TCS、Infosys、Wipro 等)與依賴海外高技能短期引進的中小企業,短期會面臨人力成本與運作不確定性。
- 核心觀察:由於 71%(FY2024)或約七成以上的 H-1B 新核准受益人出生於印度,這項措施在實際上 嚴重衝擊印度籍受益人與印度 IT 業,因此在影響面與政治反應上,印度最為敏感。
- 地緣政治面:此舉可被解讀為美國在勞動市場政策與貿易/關稅談判中,增加對印度的籌碼;但同時也會帶來反制與衝擊(印度可能採報復性措施、加速本地就業與在岸化),因此短線政治互動與商業成本都會上升。
一、直接受影響的美國產業與企業
概念上:H-1B 主要由「雇主付費」,且以 IT / 科技 /工程 /研究機構使用為多。一次性 100k 費用會推升每個新外籍高技能人員的招聘成本,對不同規模與商業模式企業影響差異很大。
A. 大型科技公司(FAANG 類、雲端供應商、投資銀行)
- 主要風險:短期行政負擔增加、部份海外新聘計畫延後、臨時員工移動/出差受限。
- 脆弱度:相對耐受性高。這類公司資金雄厚,且已有大量美國境內人才與在岸招聘管道,或可承擔單位高額一次性費用。Microsoft、Amazon、Google 等已建議在外的 H-1B 員工不要離境以避免回美時被要求繳費或遭延誤。
- 營運影響:大廠若改以「較高薪資本地招募」來取代部分 H-1B 招聘,將進一步推動薪資上升與人才市場再分配,但大廠更可能採雙軌:保留關鍵職位用 H-1B(若豁免)、將其餘職位本地化或採用遠端外包。
B. 中小型科技公司與新創
- 脆弱度高:大量 early-stage 公司依賴可承擔成本較低的海外工程師(或利用 H-1B 為主要留才手段)。一次性 100k 的費用對於單一新聘工程師是巨量成本(相當於多個月甚至數年薪資)。
- 可能反應:暫停海外招聘、轉向遠端合作(非 H-1B 管道)、或促進在岸(US-based)招聘以避免風險。短期可能使創業公司人才瓶頸加劇、項目延誤。律師備忘也建議公司暫緩員工旅行並盡速處理在案延期或續簽。
C. IT 外包 / 人才派遣公司(印度大型 IT 服務商:TCS、Infosys、Wipro、HCL、LTIMindtree、Cognizant 等)
- 主要衝擊:這些公司將最直接承擔大量新聘 H-1B 的費用,尤其是當它們將技術人員派遣到美國執行長期合約時。報導列出若干外包巨頭在 2024–2025 年度的 H-1B 批核數量(例如某些公司數千人級別)。
- 商業反應:可能轉向
(1)增加在美本地化公司或子公司雇用;
(2)將更多項目在印度或近岸執行(即將工作移回印度);
(3)提高對美國客戶的合約費用以轉嫁成本;
(4)推動人才留美但以遠程或短期簽證方式工作。這會對美國企業的外包成本、交付模式與時間表造成相當影響。
D. 學術與研究機構、醫療機構
- 影響有限但存在:高校、研究所與醫療機構也使用 H-1B(含博士後與專業醫療人員)。一次性高額費用會抬高新聘國際研究人才的門檻,可能拖慢學術合作或臨床項目招聘速度。某些機構或得尋求國家利益豁免。
E. 供應鏈與中下游(人力派遣、律師、簽證服務)
- 直接受惠與受損:移民律師、簽證顧問短期內需求暴增(就現有持有人與延期/駁回處理);但長期 H-1B 新申請件若下降,相應服務需求可能減少。企業的人力成本及合約談判也將受到影響(HR、合約協商顧問需求上升)。
二、量化衝擊影響
- H-1B 申請核准量與國籍集中度FY2024 的 USCIS 報告指出:71% 的 H-1B 核准人員出生於印度。第二名為中國(約 11–12%)。
- 規模示例(估算企業成本) 若一家系統整合商需每年從海外新引進 100 名工程師,新增 100k 美元費用即造成 1 億美元的一次性新增成本。大型顧問或外包商若每年數千名新進員工,該費用將極其沉重。多數企業若無法獲得豁免,將被迫改變運作模式。數家外包巨頭在 2024–25 年度的新增 H-1B 批核數量顯示:數千規模的年申請對於單一公司並非罕見。
- 對美國 GDP 與創新影響(學術/機構觀點) 過去研究顯示,H-1B 持有人對科技研發、生產力與創業活動具有正面影響。大幅阻斷新入場人才可能在中長期影響某些科技領域的創新速度,尤其是對小公司與新創的衝擊最大。
三、哪些國家受影響最大?為何印度首當其衝
- 印度: 印度占 H-1B 核准比例約 70–73%。這意味著若新規影響「海外新申請」,印度公民將承受最大絕對衝擊(不論是個人、家庭或印度公司層面)。
- 中國: 第二大受影響國 中國約占 10–12%,受影響但規模遠不及印度。中國受影響者多集中在技術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
- 其他國家(菲律賓、巴西、尼日利亞等):個別受影響,但規模小許多。
地緣政治後果:由於印度高度依賴 H-1B 流程(大量印度工程師依靠赴美就業),新政不只影響企業成本,也影響移民家庭,並可能刺激印度政府採取外交或貿易回應。
四、是否「針對印度」?政策動機與分析
A. 事實面
- 數據顯示印度占比極高(約 70%),因此在實際效果上,政策對印度最有影響力。
B. 政策動機可能性
- 勞動市場保護論:官方論述以「保護美國勞工、減少低薪替代」為主旨。若以這個邏輯,漲價旨在使雇主更傾向於本地招聘或提高外籍薪資標準。
- 地緣政治/談判籌碼:在 2024–2025 年間美印關係曾因能源、貿易與供應鏈問題出現摩擦(例如美方對部分印度輸入商品徵稅或提高關稅檢視)。一位理性的解讀是:因為印度在 H-1B 中占比高,該政策能成為美國在其他議題(例如貿易或能源)談判的籌碼或回擊工具。多家媒體報導印度政府已經對此表達強烈關切。
- 選舉政治與內政考量:美國國內政治光譜中,對外來勞工與移民政策常具高度敏感度。此類措施也可能是為了回應特定選民基盤(提振「美國第一」主張與就業保護訴求)。
C. 結論(是否針對印度?)
- 技術上:法案或行政命令通常以國籍中立的文字表述,但因受益人結構和實際流量,印度在實際效果上會承受最大衝擊。因此可以說:政策「雖非直接用字針對印度,但其影響與政治效果很可能被用作對印外交/貿易談判的籌碼」。
五、短中長期回應與預期動向
對企業(短期)
- 應急措施:暫停 H-1B 持有人出差、完成續簽/更改流程、申請國家利益豁免、移用其他簽證類別(L-1、O-1、TN 等)或利用 OPT/學術轉換等。律師事務所建議企業立即評估在手申請、安排員工返美時程。
對印度(中短期)
- 外交回應:印度政府表達嚴重關切,可能以談判、提出豁免請求或在 WTO /雙邊場域提出交涉。印度業界已警告長期傷害印度 IT 業發展。印度也可能加速本土就業與創業生態,減少對美外派依賴。
對美國勞動市場(中長期)
- 潛在結果:若新政長期實施,可能推動
(1)企業提高在美本土薪酬與培訓投資
(2)更多職位遠端外包至印度(不受 H-1B 規範影響)
(3)促進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替代部分中階軟體工作。
整體來看,對就業地圖會有再分配效應。學術報告指出 H-1B 持有人對美國創新生態正面貢獻,若阻斷入口,創新速度或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