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 年,英國電子雙人組 Autechre 發行了第二張專輯《 Amber 》,作為IDM黃金時期的標誌性作品,被評論界與樂迷視為其生涯中最具氛圍感的作品,以稍顯粗糙的 breakbeat 作為律動基礎,細小旋律的環繞卻有一種疏離感,就像與一位神祕陌生人交談:浮躁與親切、抽象與感性,你聽著對方隱晦的話語,感受到其中隱藏的秘密,既安然又令人忐忑,既和諧卻又不斷被干擾,在這種矛盾之中來回組織和解構對方的性格。
【錄製背景】

Autechre 由 Rob Brown 與 Sean Booth 組成,兩人來自曼徹斯特郊區的羅奇代爾,最初的創作深受嘻哈、electro 與 techno 影響。他們早期作品裡的 breakbeat、旋律與節奏感,至今仍能在《 Amber 》中捕捉到痕跡,但這張專輯同時顯示出他們逐漸脫離舞池邏輯,走向更具抽象性的聲音設計,融入 glitch 聲響,進而暗示在後續專輯中呈現更為複雜晦澀的節拍編排與旋律。

專輯被《Select》雜誌形容為「90 年代對電子樂剪貼式節奏的更新,進入更為奇異的領域」,主要運用了合成器與鼓機,只有極少數地方能聽到人聲取樣,聽起來混亂,聲音與節奏都顯得陌生,一切都違逆了熟悉的模式,甚至讓 Aphex Twin 的音樂「聽起來相對傳統」,Autechre 已經不急於在舞池上追求直接的身體反應,而是將聲音本身轉變為探索對象。
【歌曲介紹】
開場曲〈Foil〉奠定了全盤基調。在厚重的鍵盤音牆上疊加了黑暗、機械化的節奏,微妙變化的聲響如同岩漿緩慢流動,逐步堆疊出一片遼闊的景觀。稀疏的打擊與顫動的低音削弱了舞曲的直白,反之帶來一種逼近不祥的預感。許多樂迷回憶初聽時,都能感受到這首歌如同深淵般的吸引力,正是如此使《 Amber 》開場即展現出非凡的個性。
緊接著〈 Montreal 〉則展現另一種樣貌。輕盈的鼓點與跳躍的旋律,讓這首曲目成為專輯中最易親近的時刻之一,層次逐漸推展,兼具趣味與流動性,像是孩童摸索和理解未知事物,為整張專輯注入一絲淘氣,這種平衡也顯示出 Autechre 在聲音設計上的自覺:即使是在探索抽象氛圍時,仍保留旋律與節奏來保持一定的音樂性。
在偏重氛圍的方向上,〈 Yulquen 〉與〈 Nine 〉是專輯的核心亮點,這兩首無節拍的作品,讓人聯想到 Brian Eno 的環境音樂作品,但與其說是空靈,不如說是引人沉思,前者閃爍的合成器簡單卻深具特色,在精緻的製作襯托下,讓夢幻的本質上顯得內斂不過度誇飾,像是靜坐冥想,聲音平和卻能帶領聽者在不自覺中超越現實維度。
另一方面,《 Amber 》並未完全脫離舞曲的根源:〈 Piezo 〉與〈 Teartear 〉蘊含著 techno 與 acid house 的脈絡,前者躁動不安,節拍與微妙聲響交錯,聽似混亂卻蘊含精細編排;後者則以陰森詭譎的氛圍與強烈節奏推進,帶來壓迫卻引人入勝的感受,突顯出 Autechre 在 IDM 框架下依然保持實驗精神。
〈 Silverside 〉以陰鬱編排推動,鍵盤與層疊聲響製造出一種透明卻不失重量的音景,音符彷彿懸浮於空氣之中,每一個細節都被細緻捕捉;〈 Further 〉作為長達十餘分鐘的巨作,則顯示 Autechre 的耐心與野心,鐘乳石般的滴落聲效,仍然是專輯中最具象徵性的聲音意象之一,整體驚人的統一性與多樣性,並非隨意堆砌,而是埋下種子灌溉,讓其隨時間不斷演化與展開。

若不考慮 Autechre 後期的發展,其早期音樂就難以被理解,畢竟他們在每一次新發行中,都進一步拋棄了此前尚存的傳統結構,即便作品不一定能被稱為傳統學院派,但僅僅四年後,在他們的第五張專輯《LP5》中,已經沒有任何常規舞曲元素與人性,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節奏編排與冰冷的金屬外殼。
《 Amber 》作為矛盾而迷人的存在,結構穩固卻時刻暗示著潰裂,這種特質,使它成為潛入音樂世界的獨特入口,旋律與音色之間琢磨達到的平衡,仍然無可取代。多年來,樂迷與評論者持續將其與 Aphex Twin、Brian Eno 等人的作品並列,視為 IDM 不可或缺的一環,證明電子音樂並不只是為了舞池,也能成為一種細緻和意識流的聆聽藝術,進而影響了無數地下音樂人與後來的聲音實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