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景美,常會聽到有人用台講「景尾」(尾,音同「買」,泉州發音),而不是「景美」的「美」,你知道為什麼嗎?
景美的名字,其實與一座橋有關。1709 年,漢人開始進入台北平原開墾,以「陳賴章墾號」為首,並有契約文件為證。漢人開墾、耕田種稻,必需有穩定的水源。然而,當時台北平原的農田都是「看天田」,只能依靠埤塘蓄水灌溉,但水源不足以供應農田灌溉所需,於是就有人從新店碧潭地區尋找水源,費盡心力將水引到松山五分埔一帶灌溉。而這位引水的人,正是後來廣為人知的郭錫瑠。從木梘到景美
郭錫瑠開鑿的水圳從新店一路引水而來,在越過景美溪時,由於水圳位於高處,而溪流較低,古代又沒有水管,是要如何讓水越過溪流呢?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景美溪上興建了一座引水用的木製水橋。這種木橋台語稱為「梘」,因此新店一端稱「梘頭」、而景美端就稱「梘尾」,「梘尾」也就成了當地地名。

瑠公圳最早跨越景美溪,流往景美街
建成木橋後,水圳最初流經景美街,也就是今日熱鬧的景美市場所在的街道,持續流淌了一百多年。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後,開始整合水利設施,將原屬私人財產的水圳,改由政府接管並改建整合。而景美地區的這座木橋,日本人認為功能不足、水量有限,於是便拆除木橋,在景美溪上搭建新的水泥橋,使水得以通過。不過,新的水泥橋出口不再流經景美街,而是改走與其平行的景文街。
因此,今日的景美街與景文街,都是昔日瑠公圳的路線,只是流經時間不同:景美街約從 1762 年到 1908 年,而 1908 年之後水改流景文街。在今景美集應廟廟埕前,仍能看到兩條水圳的遺跡喔!
至於古地名「梘尾」為何改為「景美」,是因日治時期日文漢字裡沒有「梘」字,日本人便用「景」字取代,稱為「景尾」。1950 年代,有文人雅士指稱「風景的尾巴」不好聽,政府遂將其改為發音近似且文雅的「景美」。
雖然地名已改,但當地人說台語時仍習慣稱「景尾」。因此,如果有人用台語念「景美」,通常就可判斷他是外地人,因為不熟悉在地風俗與歷史背景。

景美天橋曾設有「歷史廊道」,展示景美的老照片與歷史介紹;橋上還懸掛過古地名「梘尾」 ,如今已拆除移置師大分部公車站亭。(2019年1月筆者拍攝)

瑠公圳先後曾流過景美街、景文街

日本人將水圳整合後繪製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
古道萬慶街
從捷運景美站出口外,可以看到一面色彩繽紛的牆面彩繪。西側的巷子是萬慶街,通往景美地區最古老的廟宇──「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另一側羅斯福路六段401巷,則通往「景美集應廟」。其實這條巷子過去也叫「萬慶街」,是連結景美兩間重要廟宇的往來通道,同時也是一條古道。

捷運景美站一號出口外的羅斯福路六段401巷原本也是萬慶街

往左通往景美集應廟。集應廟原本被菜市攤商團團包圍,近年經整頓整理後,終於打開廟門與前埕廣場
文山劇場與社教館
走出站外,有一家「佳佳來來戲院」約成立於1983年,是臺北市僅存最古老的戲院。羅斯福路四段401巷、景文街口有一家連鎖咖啡廳85度C,它的前身其實是一家醫院。
對面的「文山劇場」則是一座以兒童劇場為主的表演場地,常舉辦親子節目,各校與幼兒園也會帶孩子前來欣賞。劇場外有個看板寫著「藝文推廣處文山劇場」。事實上,「藝文推廣處」的前身是「社教館」,以前臺北有好幾個社教館,但因「社教」二字聽起來官僚味太重,所以後來改稱「藝文推廣處」,並加註「文山劇場」。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也是文山地區唯一的公共建築。
顏老師感嘆,台北市政府對文山的投資實在有限,最多的反而是公共住宅、社會住宅,帶進大量人口,卻缺乏相應的公共建設。北流在南港、北藝在士林、大巨蛋在信義區,而文山區卻沒有一個像樣的重大建設。政府拚命把人往這裡塞,但交通與基礎設施卻未跟上,讓人不免搖頭。

台北市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

85度C的前身是一家醫院

文山劇場是景美地區唯一的大型公共建設。前身是景美鎮公所
景美與文山地名溯源
在成為社教館之前,這裡其實是「景美鎮公所」。不過,大家或許會覺得奇怪:既然現在叫「文山區」,為什麼當時是「景美鎮公所」呢?
翻開歷史,1950 年代這裡屬於台北縣景美鎮。景美原本是從深坑分出來的行政單位,叫「台北縣景美鎮」,而木柵則是「木柵鄉」。
1968 年,台北升格為院轄市,將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劃入市區,設立「景美區」。不過到了 1990 年代,台北市再次進行行政區重劃,將景美與木柵合併為「文山區」。至於為何取名「文山」,則與日治時期有關。1920 至 1945 年間,此地稱為「文山郡」,範圍包括新店、景美、木柵、深坑、石碇、坪林與烏來。由於「文山」在歷史上已是熟悉的區域名稱,因此新區便以「文山」為名,不過範圍已較日治時期縮小。
再往前追溯,在清代這裡稱為「文山堡」,轄有萬盛庄(今萬隆)與興福庄(今興福)。當時的「景美」只是一個小地名,但後來卻逐漸成為整個區域的代表。不過隨著 1990 年的行政區劃調整,「景美」再度從行政區名稱中消失。
那麼,「文山堡」的名稱從何而來呢?其實在 1875 年設立之前,這裡原名「拳山堡」,但地方仕紳認為這名稱不雅,拳頭像要跟人打架似的,於是便以臺語發音接近,且更文雅的「文山」取代。
至於「拳山」之名,則源於從過去這一帶群山連綿,如拳頭般環抱,因此得名。不過現在放眼望去高樓林立,再加上山坡地被大量開發,因此已經感受不到群山環抱的地貌。

清代的拳山堡圖
水圳、台車並行的景文街
來到景文街,靠近集應廟邊有個知名美食「景美上海生煎包」,傳承傳統上海作法,人氣相當旺,經常不到中午就賣完了。這一帶同時也是景美夜市最熱鬧的市場區域,白天夜晚都燈火通明、人潮不斷。
1908 年,日本人在景美溪上興建了一條水陸兩用橋,將原本流經景美街的水路改道至景文街。從這條巷子走進去,當年幾乎全都是水圳道。自 1908 年開鑿以來,這段水圳一直使用到 1965 年封蓋,最終在 1980 年正式廢除。
不只如此,景文街還曾有台車通過。1907 年,新店溪畔開始興建小粗坑發電廠,當時需要運送大量建材與設備,因此在景文街上鋪設了台車道。那時的景文街,一邊是水道,一邊是台車道,場景十分特殊。不過台車道在 1920 年代就因火車運輸取代而廢止。
如今,景文街仍留下一條名為「車前路」的小路,顧名思義就是「車站前面的道路」。它全長僅 83.3 公尺,號稱全台北市最短的路。

景美市場傳統美食攤-上海生煎包

美味的上海生煎包

瑠公圳流過的景文街

瑠公圳流過的景文街

曾有台車、水圳並行的景文街
號稱臺北最短的路-車前路
右轉進入車前路。「車前路」,顧名思義就是車站前的路。從景文街轉進車前路,可通往羅斯福路,也就是過去的萬新鐵路,曾設有「景尾」站。
早期車前路上都是一樓或兩樓的矮平房,有好幾家碾米廠。今車前路12號有一棟永豐銀行大樓,地主是吳志榮醫師,他曾在此經營「吳外科」診所,曾是公館以南第一家外科醫院,原本是二層樓的洋樓建築。1983 年,原吳外科醫院改建為五層樓的綜合商業大樓,是車前路上的第一個重建案。
從吳醫師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在他身後的木造建築物,便是昔日的景尾火車站。

通往昔日萬新鐵路景尾站的車前路

號稱台北最短的路-車前路

車前路

車前路上的第一個建案
吳志榮醫師出身木柵埤腹的農家,曾與前總統李登輝為同窗,日治時期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科。1952 年,他在景美開業,懸壺濟世,熱愛攝影,並熱心公益,留下200多幅景美老照片,成為景美文史的重要資產。

吳志榮醫師身後的建築物,就是過去的景美火車站
景尾火車站的歷史記憶
大正10年(1921年),台北鐵道株式會社完成萬華至新店的「萬新鐵路」,全長10.7公里,最初設有14站,後調整為11站,包括萬華、馬場町、古亭、螢橋、水源地、公館、十五分、景尾、大坪林、七張、新店與文山郡役所。景尾站是其中的重要車站,位於今羅斯福路六段與車前路交會口(LA NEW、客拉客自助餐前)。火車採蒸氣動力,一般客運列車掛兩組車廂。
景尾火車站站體為木造平房,共鋪設6條鐵軌,是全線軌道數最多的車站,顯示當年景尾站運量龐大。站區附近設有許多堆煤場,在地人稱「土炭埕」,包括原僑興戲院與文山二分局一帶都是。現今景美六十歲以上居民,多有乘坐萬新鐵路的經驗,耆老回憶童年時曾步行鐵軌至萬華遊玩,成為地方珍貴記憶。
從老照片可看到火車站四周曾經農田遍布,遠處還可見秀朗橋附近的「秀朗尖山」。1950年代,景尾主要街屋發展,是沿景美老街渡船口往北延伸至景美集應廟兩側,景文街則結合瑠公圳與公路車道,並陸續蓋了景美國小及其他的街屋。
1965年火車站拆除後,鐵道用地拓寬為今日羅斯福路六段,使景美的交通與都市景觀發生重大變化。


萬新鐵路景美站舊址位在羅斯福路六段、車前路口

萬新鐵路景美站舊址位在羅斯福路六段、車前路口

照片左上角遠處可以看見秀朗橋附近的尖山,火車站附近全是農田(圖片來源:文山社大顏文魁老師)
鐵道設施遺跡
雖然萬新鐵路與景尾站早已拆除,但景美仍留下一處與鐵道相關的設施遺構:車前路31號的二層樓街屋。該地土地所有權屬公家,現由紅番茄早餐店承租地上權經營。這棟建物原本是鐵路旁的倉庫之一,屬於鐵道相關設施。
萬新鐵路由台北輕鐵炭礦株式會社經營,除了鐵路本身,還鋪設了三條輕便車道:一條從景美通往木柵、深坑與石碇;萬隆則有一條通往興福庄,用於運送萬隆煤礦與芳川煤礦;古亭也有一條輕便道通往六張犁,同樣以煤礦運輸為主。
這些台車除了載煤,也承擔客運功能。清明節期間,常有民眾搭乘台車前往山中掃墓祭祖。由於文山地區墓地密集,這些輕便道成為許多臺北人前來祭祖的重要交通工具。

從前的景尾站對面,還有留下鐵道設施遺跡-車前路29巷口的一幢二層樓倉庫

車前路29巷口、羅斯福路六段上昔日的鐵道倉庫

車前路29巷口、羅斯福路六段上昔日的鐵道倉庫

車前路29巷口、羅斯福路六段上昔日的鐵道倉庫
火車與煤礦
談到火車,顏文魁老師問大家,知道鐵軌的寬度是多少嗎?
顏老師趁此機會科普了鐵道的相關知識:台鐵的鐵軌寬度為106.7公分,屬於「標準窄軌」;捷運採用「標準軌」,寬度為143.5公分;從前用來運送甘蔗的五分車軌距為76.5公分;至於輕便車,軌距則不固定,更窄且沒有統一標準。
為何稱作「標準軌」呢?這源自歐洲的鐵道歷史。早期鐵道尚未出現蒸氣火車,全靠馬匹拉車。當時鐵軌之間的距離以兩匹馬並行的寬度為基準,因此形成了後來沿用至今的「標準軌」。
聊到鐵道與煤礦的關係,顏老師再問大家一個問題:煤炭和木炭怎麼分?
煤炭和木炭的區別在於來源不同:煤炭是從地底挖掘出來的,台語稱「土炭」;木炭則是透過燃燒木材製成,也稱「火炭」。用台語去描述就十分傳神,而且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呢!
接下來,就要沿著昔日的瑠公圳圳道-景文街往景美橋方向移動,尋找老街上殘存的舊建物、認識從木梘到景美橋的變遷過程。
★延伸閱讀:文山行〔5〕景美老街‧瑠公圳洵跡#02
◎感謝文山社區大學 顏文魁老師領路解說
◎走讀路線:
景美站-景文街(1908-1980年代瑠公圳路線)-車前路-景美火車站舊址-義興樓-景美國小-開道碑-舊台車車頭-景美橋-景美溪-瑠公橋舊址-木梘橋舊址-許興泉洋樓--景美老街頂街(1762-1908年代瑠公圳路線)-木見140-公有市場-下街-進興宮-景美集應廟(市定古蹟)-廟埕的演變-瑠公圳新舊道遺跡-尪公廟的歷史與建築
◎參考資料:
‧瑠公圳的前世今生
‧從臺灣歷代行政區域變遷談到文山地區行政區劃 -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吳志榮
‧景美火車站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