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son Chung
剛才,我在房間裡哭了兩個小時。淚水落下的瞬間,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而哭。是為了將近十年的婚姻,還是為了青春與命運?哭完之後,心中反而有了一種難得的平靜。
回顧這段婚姻,確實有過美好,但更多時候,是無奈與痛苦。我要承認,不是只有她有問題,我自己同樣有責任。我們的結合,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錯誤。我本來可以不娶她,但在複雜的情感糾葛下,最後還是做出了這個選擇。老實說,那並不是我期待的婚姻,而更像是一場「為了結婚而結婚」的結果。婚禮的籌備過程中,我沒有投入多少熱情。挑婚戒、拍婚紗、選宴館……我都像在完成一份任務,把自己擺在「工作」的狀態裡。她不好嗎?其實也不算差,我們確實一起度過了幾段美好的時光。但性格、興趣、習慣上的矛盾,還有過去的背叛與裂痕,讓這段婚姻始終缺乏安全感。
生病之後,小孩出生之後,矛盾愈發尖銳。我不是個喜歡爭吵的人,所以選擇用妥協取代溝通。可是,妥協久了,心裡的失落感只會更深。現實層面來看,我認為她只是想住在大房子裡,卻缺乏相對的上進心;而我,靠著還算能支撐的經濟能力,硬撐著這個家。與其批評她,不如承認錯在自己當初的選擇。
其實,多數人早就不看好這段婚姻。當年我剛錯過一段真正重要的感情,像是在跟自己賭氣般,才答應了這門婚事。她有錯嗎?或許我們都有錯,只是錯的方式不同。
讓我真正潰堤的,是兒子的一句話:「跟著媽媽我不會委屈,我很勇敢,爸爸不要哭。」他安慰我的語氣,竟和我年輕時一樣,帶著逞強和壓抑。或許我擔心的不是他選擇媽媽,而是他的個性太像我——倔強、心裡苦卻不會說。我怕他以後也會過得不好。
但轉念一想,這不是誰的錯。媽媽會放任、疼愛、安慰他;爸爸則會要求他早睡、守規矩、保持作息。我們兩個角色沒有對錯,只是方式不同。他會選擇媽媽,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哭完後,我打電話給我媽,告訴她這件事。她的語氣很平靜,只淡淡地說:「離婚對你是好事,兒孫自有兒孫福,你自己照顧好自己就好,孩子不會委屈,因為那是他的選擇,長大了要自己承擔。」這句話像一劑強心針,讓我真正釋懷。
於是我放下了。或許,這才是最好的安排。大破大立,才能迎來新的人生。
我不擅長處理男女感情,與薰也未必有結果,孤獨終老或許才是更大的可能。但既然如此,我不如專心於自己的寫作,把文字當作生命的出口。看這個態勢,也許明年我就會賣掉這間房子,離開這裡。房子賣了,經濟壓力會大幅減輕。一個人過生活,跟現在差不多,只是更自由,不再被束縛。
也許,未來會比現在好,至少我這麼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