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1年1月14日,一艘載運三萬五千噸礦砂的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因機械故障失去動力,在強烈東北季風與海流推動下,於墾丁外海擱淺,距離龍坑生態保護區僅約一公里。經過四天大風大浪的侵襲,船體破裂,導致大量燃油外洩,估計超過一千噸重油污染了墾丁國家公園的珊瑚礁海岸。受害海岸線長達三公里,其中數百公尺厚達十公分,影響面積接近20公頃。事件經媒體密集報導,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也因政府缺乏應變專業與經驗,使單純的環保事件升高為政治風暴,甚至導致環保署長下台,多名官員遭彈劾。
其實台灣海域油污事故並不罕見。中研院鄭明修教授指出,過去二十多年已累計四百多件油污染事件,平均每年超過二十起。其中包括民國66年布拉哥號在基隆外海洩漏一萬五千噸燃油,以及民國89年東方佳人號於野柳外海擱淺漏油。然而,唯有阿瑪斯事件獲得長期關注,原因在於事發正逢農曆春節,各級首長外出休假,政府反應遲緩,加上春節前後缺乏其他重大新聞,使得此事持續佔據媒體版面。另一方面,龍坑生態保護區地形險峻,大型機具無法進入,只能依靠數百人徒手以瓢清除油污,這一幕既震撼又荒謬,更放大了社會的不安與批評。
然而,這場危機也促成制度改革。行政院隨後核定「重大海洋油污緊急應變計劃」,並增購除油設備、加強人員訓練。隔年兩艘分別載有24萬9千噸原油的外籍油輪發生事故時,專案小組已能有效防堵潛在災難。接任署長郝龍斌甚至將1月14日訂為「台海海域受難日」,提醒國人與政府重視海洋環境。阿瑪斯事件對龍坑生態造成嚴重破壞。當地原本軟珊瑚繁茂,魚蝦蟹及貝類眾多,但油污覆蓋使海底生物迅速死亡,船隻殘骸更在海流翻滾下割裂珊瑚,形成宛如「珊瑚墳場」的景象。倘若殘骸不清除,恐需數百年才可能完全復原。然而,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在97年調查發現,經過七年多時間,龍坑珊瑚覆蓋率已回升至26%,接近事件前水平。方力行教授則分析,龍坑本身為半開放海灣,冬季海浪強烈,使生態具備自然的恢復力,油污因此較快消解。
此案例反映出台灣海岸環境的脆弱與挑戰。除了油污染,長年來過度的道路與漁港建設、填海造陸、防護工程,使海岸線日益破碎。專家指出,雖然涉及海岸管理的法令繁多,但責任分散,往往淪為無人負責的真空地帶,導致保護規劃流於具文。
阿瑪斯事件帶給我們深刻警示:要守護台灣海岸,必須加速推動專責機構設立與海岸法立法,同時強化海洋教育,培養專業人才。唯有從根本建立制度與意識,台灣才能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避免悲劇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