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求有再求好
小真 知識和技能,如果不去實踐,永遠不會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投資更是如此。剛開始,我們不可能每次都賺到完美的利潤,被「市場先生」教訓是家常便飯。這時,我們應該秉持著「先求有、再求好」的精神,從大方向著手,專注於「累積張數」,以此賺取寶貴的經驗值。
隨著經驗值增加,知識逐漸內化為常識,讓我們能在股海站穩一塊安身立命之地以後,行有餘力再「選擇」是否追求完美,多賺一塊錢(部分資金投入報酬率與風險較高的標的)、多省一塊錢(省所得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等等小錢)。
就像那句話說的:「不是因為厲害才開始,而是因為開始才變厲害。」
當我們把錢實際投入股市,才會真正認真地面對它。我從2020年開始存股,邊做邊學,親身經歷了股海的驚濤駭浪:從18,000點跌到12,000點,再一路漲到24,000點;經歷一天跌掉1,800點的恐慌;遇到一年股利腰斬的窘境;曾在一支股票上,從18元越買越跌,一路買到15元,又從谷底越漲越買到22元;一次賣100張股票、買100張股票...。
這些親身經驗,讓我有了足夠的底氣,當2025年4月初美國關稅政策這一波事件,大盤在一週內歷經從21298點急跌18%到17391點,再反彈12%到19525點的劇烈震盪,我沒有驚慌失措,反而興奮地勇敢加碼,而不是被恐懼驅使,掃地出場。
當你慢慢調整與驗證自己的投資策略,並且累積出滿意的獲利時,你會發現,這一切的起點,都來自於你當初願意踏出那一步。
慢慢來比較快
小真 很多人急於追求快速致富,總想著低買高賣,結果卻往往是追高殺低,離財務獨立越來越遠。如果你不相信,不妨親自去股海闖蕩一年半載,就會知道自己是不是「天選之人」。如果不是,就接受這個事實,試著走長期投資這條路吧,別再跟辛苦賺來的錢過不去了。
長期投資沒有捷徑,它的核心是複利效應。透過本金、適當的報酬率和時間,一步一腳印地穩步前進,才能累積出可觀的資產,同時也大幅減少受傷的機會。連股神巴菲特都說和做慢慢變有錢這件事,雖然我不是股神,但我相信他的話,也正努力地「慢慢變有錢」。
從2020年存股至今,我的股票資產中,原始本金和獲利各佔了50%,算下來,大約是五年資產翻一倍。相較於2020年以前,那十幾年追求短線買賣、追高殺低的結果幾乎是打平,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用「慢慢來」的心態和做法,反而賺得更多、更快。
阿星 學姐,雖然我知道ETF長期報酬率6%到8%是合理的,但我還是會想追求更高的報酬率,這樣就不用等那麼久。
小真 這想法很正常,但你要記住,高報酬伴隨著高風險。選擇投資標的時,一定要依照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和能力圈,過度追求20%、30%的超高報酬,很容易弄巧成拙。
根據統計,在股市中賺錢的人比虧錢的人少得多。2024年一篇新聞報導提到,台灣散戶每年交易損失高達數千億,只有5%至10%的散戶能夠賺錢,而這其中,多數都是長期投資者。連專家都說了,短期賺錢不容易。
每當我聽到有人分享「如何賺最多、賺最快」,我都會在心裡把「賺」字換成「賠」字,重新說一遍:「怎樣投資賠最多、賠最快」。這樣一想,立刻就冷靜下來。再看看自己每年實實在在入袋的數十萬獲利,我實在沒有必要去追逐那種賠錢機率超高的短線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