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氣候週 Climate Week NYC 2025 現場觀察>>

(照片翻攝於直播影片:https://youtu.be/3FrqBoGd6IM?si=cAUy01eRt0WzSUFU)
在 Climate Week NYC 紐約氣候週第一天,由 C2ES (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s) 主辦的一場論壇,拋出了關鍵提問:👉 巴黎協定簽署十年後,現有的 UNFCCC 氣候體制是否仍然有效?還是需要結構性改革?
🎤 六位重量級講者觀點整理
1. Patricia Espinosa(前 UNFCCC 執行秘書)
肯定巴黎協定在普遍參與上的歷史意義。
問題不在工具不足,而是 政治意志缺席。
排放曲線持續上升,1.5°C 目標岌岌可危。
建議:強化透明度與問責,並善用企業與地方政府力量。
2. Manuel Pulgar-Vidal(前 COP20 主席)
巴黎協定提供了承諾框架,卻未創造足夠雄心。
照當前速度,2030 目標幾乎不可能達成。
共識制僵化是關鍵瓶頸。
建議:引入 多層次行為者(區域、金融市場、企業)。
3. Giza Gaspar-Martins(前 UNFCCC LDCs 主席)
對最不發達國家而言,這不是政策問題,而是 生存議題。
已承諾的氣候資金 仍未兌現。
建議:建立更公平且具強制力的 資金與技術支持機制。
4. Emmanuel Guérin(歐洲氣候基金會 高級顧問)
知識與科學已足夠,問題是缺乏落實。
巴黎協定缺乏槓桿作用,無法推動結構轉型。
建議:承諾 → 投資,尤其是能源轉型與基礎建設。
全球治理需走向 多中心治理(polycentric governance)。
5. Liliam Chagas(巴西外交部 氣候主管)
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新興國家要兼顧 經濟發展與能源轉型,壓力沉重。
呼籲國際體系提供更多 資金與技術支持,避免不公平負擔。
6. Cecil Haverkamp(UN SDSN 董事)
制度改革不應侷限於法律或決策。
必須連結 教育、能力建構、社會投資。
青年世代應被視為 解方的一部分。
🔍 觀察與心得
- 制度兩難:巴黎協定的普遍性,造就了合法性,但也導致缺乏強制力。
- 公平與責任落差:氣候資金承諾未兌現,仍是最核心矛盾。
- 多中心治理興起:國家不再是唯一主角,區域、企業、金融市場、城市、青年都將扮演關鍵角色。
- 改革四大焦點:透明度、投資落實、公平資金框架、教育與社會投資
👉 結論:巴黎協定仍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基石,但未來十年的成功,取決於能否從單一 UNFCCC 框架,轉向『多中心、多行為者』的治理模式。
📌 延伸閱讀 & 官網專題
這場論壇由 C2ES 與 Nest Climate Campus 共同舉辦。完整影片可於 YouTube 觀看。
📖 本文為「紐約氣候週觀察日記」系列之一。
無限維度:https://www.infinityconsultings.com
#ClimateWeekNYC #ParisAgreement #UNFCCC #ESG #ClimateFinance #NetZero #Sustainability #EnergyTransition #ClimateJustice #PolycentricGovernance #紐約氣候週 #巴黎協定 #氣候治理 #淨零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