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ESG成為企業行銷與報告中的熱門關鍵字,現在卻出現一種微妙而矛盾的新趨勢:Greenhushing。
這個詞描述的是:企業雖然持續進行永續發展和社會責任計畫,卻刻意選擇不公開、不強調,甚至避免提及,以免引來政治、媒體或消費者的反彈。
在川普總統2024年重新上任、反ESG言論升高的背景下,「綠色緘默」現象正快速蔓延。這是一場從「企業表態競賽」走向「ESG地下化」的靜音革命。
Greenhushing 是什麼?從ESG高調到低調的進化
**Greenhushing(綠色緘默)**是一種企業策略:即使內部仍然執行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措施,卻選擇不對外溝通。這與過去的 Greenwashing(漂綠) 形成對比——一個是過度包裝虛假形象,一個則是 「真做事但不說話」。
根據South Pole 2022年研究報告,受訪企業中有近23%選擇不公開其氣候目標與永續進展,主要原因是擔心無法達標、被公審、或遭遇政治壓力。
為什麼Greenhushing在川普時代加劇?
2024年川普再次當選後,美國ESG政策快速轉彎,導致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治風險」:
• 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宣布暫停推進氣候揭露規則,企業不再有法定義務披露碳排放或氣候風險(Reuters, 2025)
• 共和黨議員指控ESG為“覺醒資本主義”,要求禁止退休基金以ESG作為投資標準(ESG Dive, 2025)
在這種環境下,企業開始「做而不說」,以降低風險。這不只是政治考量,更是一種 公關求生術。
Greenhushing 的真實影響:沉默的代價與風險
雖然Greenhushing看似理性,但它也帶來三大潛在風險:
1. 喪失透明信任
投資人與消費者愈來愈依賴ESG資訊來判斷品牌價值。當企業選擇不揭露,可能被視為缺乏承諾或有意隱瞞。
2. 落後國際法規
歐盟已於2024年實施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要求企業公開ESG影響與風險。美企若在全球競爭中失語,恐將失去投資吸引力。
3. 錯過品牌差異化的機會
真誠的ESG行動其實是品牌資產。當所有人都噤聲,願意負責的聲音反而更具影響力。
企業應該怎麼面對Greenhushing浪潮?
如果你是企業主、品牌經營者或ESG從業人員,這裡有三個策略讓你不被沉默淹沒:
• 改變溝通語言,不放棄溝通:用風險管理、永續投資回報等語言包裝ESG訊息,讓它聽起來不「意識形態化」。
• 強化數據支持,降低公關爆雷:與其發表口號,不如用具體績效(碳排放下降%、供應鏈改善數據)說話。
• 內外同步,做真的比說重要:回歸ESG初衷,先做好,再決定說多少。別為了安靜而停止前進。
小結:Greenhushing 是風險還是契機?
「Greenhushing 並非 ESG 的終點,而是變形。」
它提醒我們在政治兩極化與資訊過載的世界裡,企業該如何智慧地選擇「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真正的挑戰,不是表態與否,而是如何持續實踐永續價值,同時維持信任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