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紐約參加 #ClimateWeekNYC 2025 紐約氣候週。第一天(9/22)的氛圍已經很明確:國際氣候行動的焦點,正快速從「宏大的承諾」轉向「實質的交付」(delivery)。
以下,我整理了三條最具代表性的觀察軸線
1. 🌐 全球訊號:承諾如何轉為可投資的政策路徑
聯合國氣候主管 Simon Stiell 在開幕致詞中重申,各國必須加快將「承諾」轉化為具體政策工具與資金配置。
全球投資趨勢顯示,潔淨能源投資在 2024 年已突破 2 兆美元,相較十年前成長近十倍。
值得特別注意的兩個倡議:
1、Build Clean Now:推動潔淨產業轉型,加速再生能源、氫能、低碳製造落地。
2、75 億美元綠能投資計畫:專注於新興市場的電網與儲能基礎設施。
👉 給台灣的啟示:這代表「承諾」已經不再只是外交場合的口號,而是逐漸變成「可投資標的」。在全球供應鏈中,誰能提出能被投資人信任的 轉型計畫(Transition Plan),誰就有機會吸引到新的資金流。
2. 🏙️ 城市行動:將減碳融入日常運作
紐約市的案例,顯示「減碳」已不是遙遠的願景,而是日常治理的一部分:
Metro-North 新款 Siemens 火車頭 上線,官方宣稱可減少約 85% 的污染排放。
Good Clean Fun 指引,要求大型活動與城市節慶全面納入永續管理流程。
紐約州新增 26 個「氣候智慧社區」認證,聚焦韌性提升、空氣品質與防洪調適。
👉 給台灣的啟示:提醒我們「城市治理」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減碳場域。如何把 ESG 目標嵌入交通、公共活動、社區規劃,是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的關鍵。
3. 📣 社會與市場溫度:街頭與會場同步升溫
紐約街頭和會場內外的訊號,形成了「雙重壓力」:
街頭的 Sun Day 公民行動 聚焦於太陽能普及與能源公平,要求資源能更平均分配。
會場內,Axios House 討論則集中在工業低碳化、資源效率,以及最現實的問題:如何交付?如何融資?
👉 給台灣的啟示:當市場與社會輿論同時施壓,企業的 ESG 策略已經不能只是「合規」,而必須主動回應 「社會期待」與「資本要求」 兩股力量。
🔭 後續我將持續關注的三大焦點
1、電網與儲能投資:是否會與 混融融資(blended finance / PPP) 結合,降低新興市場風險?
2、能源需求:數據中心與製造業的用電量,如何改變全球供應鏈訊號?
3、政策擴散力:紐約市的治理工具能否成為其他城市的複製模型?
✨ 結語
Day 1 的最大訊號是:氣候行動已經正式進入「交付時代」。
這不只是國際舞台的口號轉換,更是投資流向、政策工具與社會期待的重新排列組合。
對台灣而言,若希望在全球氣候治理與供應鏈轉型中被看見,關鍵在於:
提出可信的轉型計畫,並在地方與產業層面展現可被驗證的行動。
📖 我會持續追蹤後續議程,並分享更多現場觀察。
想看完整系列,請追蹤專欄:
《紐約氣候週觀察日記》
📚 原始出處與參考
UN Climate Chief Simon Stiell Opening Remarks
Axios House @ Climate Week NYC 報導
#紐約氣候週 #ClimateWeekNYC #氣候行動 #能源轉型 #潔淨能源 #電網投資 #碳捕捉 #氣候金融 #永續治理 #ESG策略 #Transition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