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結束一天後,回到家開始不斷反芻自己是不是說錯話了
大腦反覆不斷重播當時的畫面,懊惱自己怎麼會這樣回應,懊惱自己說得太多,或是設想對方可能在心裡怎麼評價自己。
我很常有這種現象,針對這種現象,現代人有個說法就叫做內耗仔(就是我哈哈哈
我覺得身為內耗仔,最煩的地方就在於「會一邊內耗一邊覺得自己有夠煩。」
這種時候如果有人再說出:「幹麻想這麼多」
就會硬生生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因為不用等別人說,我已經覺得自己想得過多,覺得自己夠煩了。
我前兩天又掉進這種循環裡
回家路上全程都在想自己好像不該說什麼話,好像不該這樣回答,好像又不小心說了太多廢話。
就在我即將要進入鑽牛角尖的懸崖邊緣時
我突然覺得:「靠,好想吃豆花!」
但當時已經很晚了,於是我趕緊地拿出手機,查了家裡附近的豆花店
「竟然開到22:30!還有一個小時才關門,靠!好爽!」
我馬上改變行徑方向,朝著豆花店前進
:「希望我喜歡吃的料還沒賣完」
:「要加芋圓嗎?還是要白木耳呢?好期待喔~」
:「太幸運了吧,沒想到豆花店開到這麼晚」
一想到微甜的濃郁豆漿,加上滑順的豆花,還有QQ的芋圓
再想到等等可以坐在沙發上享用這種冰冰涼涼的小確幸,就覺得實在是太爽了!
我的頭腦完全被即將要吃到豆漿豆花的喜悅佔據
什麼人生該不該怎麼樣,怎樣做人才是正確的,自己是不是應該要更多保守自己的口,我朋友聽我講完那番話會不會覺得我好煩等等的想法,完全被我拋在腦後哈哈哈哈哈
誰想到豆花不會快樂起來?
那天的經驗讓我產生了幾個疑問
❶無意義的內耗跟有幫助的反思有什麼不同?
❷這種情緒上的紓解,跟逃避自己的情緒有什麼不同?
以下是我自己目前得出的結論
無意義的內耗通常是無限循環,重複咀嚼已經發生卻無法改變的事,想來想去仍然是同樣的問題,不會結束也沒有結論。
EX: 「今天這樣講感覺好愚蠢,他們一定覺得我很囉唆」 「如果我不要.....就好了,我怎麼又這樣做,好糟」
而有意義的反思,不一定每次都有具體的方案,但會有心境上的釋懷,無論是更了解自己,更知道自己原來遇到什麼事會有什麼反應等等。
我個人做判斷很靠感覺,以感受來分辨的話
有意義的反思:思考過後,會有雨過天晴的頓悟感,頓悟後原先的思考也會跟著結束。
無意義的內耗:感覺掉進一個無底洞的旋渦,思考得越多,能量會跟著持續往下墜落。
要走出內耗,要先意識到自己正在內耗
,不要把它跟反思、覺察情緒混為一談。
辨別出這個是在內耗的警訊後,可以把反覆卡在內耗上的注意力,轉移到一個跟任一感官有關的具體行為上,先讓漩渦自然中斷。
接著把感官從過去發生的事(未來的恐懼有時候也適用),拉回當下
。
無論這個當下是正念呼吸、正念散步或是「我現在正要去買一碗豆花」,都可以。
當我能夠從內耗中走出來,暫時關掉腦中無謂的循環,接著就能恢復理性,用比較高的能量,重新去思考或品味自己這次感受到的情緒、事件。
-
感受從來就不是我們的阻礙,而是助力。
感受讓我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什麼時候持續。」
而且我有多容易因為小事痛苦、懊惱,就有多容易因為小事感到無比快樂,這種情緒放大的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好好擁抱它,善用它,內耗仔也能有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