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鸚鵡(Myiopsitta monachus)原生於南美洲的亞熱帶與溫帶林地,本來主要分布於彭巴草原邊緣的林地,但從 20 世紀以來便快速擴張,不光在本土地區數量暴增,甚至隨著寵物貿易與意外引入,成為全球多個洲的入侵物種。其群體繁殖與巨大巢穴對城市基礎設施造成困擾而廣受爭議。也正是因為這種鳥類特有的築巢習性,讓研究者得以從其棲木選擇的模式窺見其生態策略與入侵成功的原因。

和尚鸚鵡(圖片來源:Luis García (Zaqarbal),採用 CC BY-SA 3.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不同於多數鸚鵡依賴樹洞築巢,和尚鸚鵡是少數會建造龐大群體巢穴的鸚鵡。這些巢穴如同社會住宅,往往包含多個出入口與繁殖單位,能同時容納數十隻個體。這種結構不只能抵禦風雨與天敵,也能促進群體內的社會互動與合作。其築巢方式可能是牠們得以在陌生環境中迅速立足的因素。牠們不依賴有限的樹洞資源,而能利用多樣的樹種甚至人工結構建立巢穴。

和尚鸚鵡巢穴(圖片來源:CHUCAO,採用 CC BY-SA 3.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和尚鸚鵡巢穴(圖片來源:Enrique González,採用 CC BY 4.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北非雪松之所以特別受到偏愛,與其樹形特徵密切相關。北非雪松具有直立的主幹與層層水平伸展的側枝,枝條排列規則而且覆蓋著濃密常綠葉,形成許多隱蔽的空間,降低巢穴受捕食或風雨破壞的風險,也非常適合支撐龐大的巢體。另外南洋杉也具備類似的特徵。至於棕櫚樹,雖然高度有時不足,但因為光滑筆直的幹部不易被地面捕食者攀爬,頂端呈傘狀的葉冠也為巢穴提供了遮蔽。這些不同的樹木結構特徵,都成為和尚鸚鵡在城市環境中築巢的依據。
和尚鸚鵡並非僅在樹木上築巢,牠們也常在電線桿、訊號塔以及體育場照明燈上築巢,適應能力高。但這也加劇了牠們與人類之間的問題,因為龐大的巢體可能導致電力設施短路甚至火災。此外,資源分布及人類活動範圍也是牠們築巢地點的考慮因素。例如在公園裡,和尚鸚鵡常被發現於靠近遊憩區或食物攤位的樹上,部分人類會主動餵食鸚鵡,無形中也助長了族群的擴張。

和尚鸚鵡在人造物上建立巢穴(圖片來源:Greg Schechter from San Francisco, USA,採用 CC BY 2.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若能針對牠們偏好的巢木種類進行規劃,如避免在城市公園大量栽植雪松與南洋杉,或是透過樹木配置降低適合築巢的結構條件,便能限制這些外來入侵族群的增長。以生態學作為基礎上的管理策略,比以往藉由撲殺的方式解決外來種問題更為人道。
不過我們也必須認知到,入侵物種的行為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當地的生態脈絡息息相關。桉樹在農村地區是首選,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市公園卻不是。這代表一個物種的入侵成功並非單純的「物種特性」決定,而是物種特性與環境條件交互作用的結果。若要有效管理,便必須從具體場景出發,不能純靠單一經驗或假設。
和尚鸚鵡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案例是全球城市化與生物入侵議題的縮影。城市綠地雖然為居民提供休閒空間,也無意間成為入侵種的庇護所。如何在保留城市綠意與維護生態之間找到平衡,是未來都市生態管理的重要挑戰。而和尚鸚鵡,憑藉牠們獨特的築巢習性與高度適應能力,就站在這個矛盾的交叉點上。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Romero IP et al. (2015). Nest Building by Monk Parakeets Myiopsitta monachus in Urban Parks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re Tree Species Used Randomly? Bio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