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防腐做不好,不是刺激就是長黴!
關鍵是用對體系,而非無防腐劑。

一、為什麼台灣更難防腐
- 溫度高、濕度高、流汗與開關冷氣頻繁,瓶口溫差與回滲水分都容易帶菌。
- 使用習慣(開蓋手挖、共用、浴室久放)大幅增加汙染機率。
- 原料多為水性或含天然糖胺酸多酚等「微生物的餐點」,越天然越要防。
二、先降低風險,再選防腐體系
把「防腐」拆成三層:先減少微生物能活的條件,再用合適的防腐體系收尾。
- 配方端降風險
- 包材與使用行為
- 空氣隔絕:真空按壓、泵頭、小口徑替代寬口罐。
- 分裝:大容量改成補充包+小瓶使用,減少開關次數與暴露時間。
- 濕區避放:標示「避免久置浴室蒸氣環境」。這句話比你想像中有效。
- 最後才是防腐體系
以「多點、低劑量、互補光譜」為原則,把壓力分散,不靠單一高濃度硬撐。
三、幾種常見體系與我會怎麼搭(範例,實配仍看整體)
下面是我在台灣常用的模式,而且每支配方都要做微生物挑戰測試(PET)。
- Phenoxyethanol+乙基己基甘油(Ethylhexylglycerin)
好處:氣味輕、相容度高、對革蘭氏陰性與黴菌有一定效果。 注意:有時對黴菌端不夠,需再加「有機酸系」或戊二醇/辛二醇做助攻。 - 有機酸系(Sodium Benzoate、Potassium Sorbate、Dehydroacetic Acid 等)+pH 管控
好處:消費者接受度高。 注意:pH 必須在有效窗內才有用;酸味與色穩定要一起看。 - 多元醇(Pentylene Glycol、Caprylyl Glycol、Hexanediol)
好處:同時帶感官改善(滑順、保水),能壓低總用量。 注意:過量會改變觸感或與香味互動,要調整流變。 - Chlorphenesin/Hydroxyacetophenone 之類的輔助抑菌者
好處:補足光譜、協同效果。 注意:敏感族群要控量;與香精、色料相容性需測。 - Paraben 類
好處:老牌、抗黴能力強、性價比高。 注意:雖然多數法規仍允許,但消費者觀感在台灣普遍保守,行銷面要評估。 - 盡量避開(特別是臉部留置):
- 甲醛釋放體(Donors)
- MI/MCI 類(多國已限制或禁用於留置)
- 高濃度酒精當主防腐(體感與揮發安全不理想)
四、挑戰測試(PET)要怎麼設
- 先做小樣預檢:不必等正式 PET 才發現不行。做兩三個不同體系的「小挑戰」,挑最有機會過關的去正式測。
- 正式 PET 看什麼:細菌、黴菌、酵母三線,時間點一般在 7、14、28 天;合格標準要寫清楚(下降幾個 log)。
- 同時做「使用模擬」:反覆開關、沾水後再關、污染後擦拭,這些比單純靜置更貼近現實。
五、溫和與有效可以並存(避免敏感的小技巧)
- 多點小劑量疊加:兩到三個防腐點位,分攤刺激。
- 把 pH 收斂:讓酸類有效、又不至於刺,通常在 5–6 附近。
- 把香精當變數:香料是常見干擾者,能不加就不加,要加就選低致敏、低用量。
- 用包材換濃度:真空按壓或單次劑量,常能把總防腐拉低一檔。
六、澄清幾個常見誤會
- 無防腐=更安全?
沒有真空包材與完整測試的前提下,等於把風險交給使用者。真正安全是:明確體系並通過測試。 - 「精油可以當防腐」?
某些精油具抑菌性,但光譜不全、批次波動大、過敏風險高。在面部留置品,不建議把精油當主防腐。 - 「天然一定比較溫和」?
天然酸或萃取物裡的雜質與氣味常更難控;與其迷信來源,不如看體系並測試。
七、研發實作
- 先決定 pH 與水活性策略(多元醇比例)
- 列出兩到三套備選體系(主防腐+助攻)
- 做小挑戰測試,選最有機會過關的體系
- 包材評估:罐裝改按壓或真空?要不要做補充包?
- 正式 PET+使用模擬+穩定與相容性
- 標示與指引:用量、保存、浴室放置提醒、開封後使用期
八、消費者也能懂的正確說法
- 這支產品使用「多點、低劑量」的防護策略,通過微生物挑戰測試。
- 我們選擇真空按壓包裝,減少開關帶入水氣與汙染。
- 若你偏敏感,建議先避開浴室久放與手指直接挖取的使用方式。
在台灣,真正「溫和」的前提不是不用防腐,而是讓每個成分在自己擅長的位置工作:配方、包材、體系、使用情境一起設計。這樣的產品,才能既好用、又讓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