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反對外泌體,而是對目前市場的敘事保持戒心。
因為證據層級還在進展中、名詞使用混亂、品質驗證難度高、法規邊界模糊、跨境商品資料不可核。當「看起來很前沿」遇上「可被檢核有限」,寫作者很容易成為行銷話術的擴音器。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猶豫要不要談外泌體的原因。
但大家都在問,就用研發者的方式把話講清楚:它是什麼、怎麼做、到底能不能用、風險在哪裡、怎麼自己辨識真偽。

外泌體是什麼?不是一顆成分,而是一種「訊息載體」
外泌體(exosome)是細胞釋放到外界的奈米囊泡,大小約 30–150 nm。它不是從細胞表面直接掐下來的顆粒,而是細胞把膜往內摺形成早期內體,長成多囊內體(MVB)後,內部的小囊泡一次與細胞膜融合釋放出去,這些被釋放的囊泡就是外泌體。常見鑑別標誌包括 CD9、CD63、CD81,外觀會用電子顯微鏡確認囊泡形態,粒徑與數量則以 NTA 等工具測量。
與它容易被混淆的還有兩類:
- 微囊泡:從細胞膜直接出芽的顆粒,產生機制不同。
- 凋亡小體:細胞凋亡時的碎裂產物,性質不同。
學術上通常統稱為「細胞外囊泡 EVs」,外泌體只是其中一種。
對皮膚而言,外泌體被期待的不是「補進去多少原料」,而是它攜帶的訊息分子(脂質、蛋白、核酸如 miRNA)能調節角質形成細胞或成纖維細胞的行為,進而影響發炎、屏障重建、色素與光損傷反應。這是理論。重點在「能不能真的送達、且可重複」。
產業怎麼取得?來源、分離、鑑別、穩定四件事
來源
- 人或動物細胞:常見如間質幹細胞(脂肪、臍帶)、成纖維細胞、角質形成細胞。接近皮膚機制,但法規、倫理與病毒安全要求很高。
- 植物來源的「外泌體樣囊泡」(exosome-like nanoparticles):多來自果蔬、穀物或根莖。嚴格說並非同物種外泌體,但具脂質囊泡特性,法規友善些。
- 培養液或裂解物(conditioned media/exosome lysate):不是純化外泌體,但市場上常以此替代或混稱。
分離與純化
沒有萬能方法,多是組合拳。
- 超遠心(ultracentrifugation)或密度梯度離心:純度高、產量有限、成本高。
- 尺寸排阻色譜法(SEC):對囊泡較溫和,純度不錯,可放大。
- 切向流過濾/超濾(TFF/UF):產率佳,常作預處理與濃縮。
- 聚合物沉澱(如 PEG):快,但雜蛋白夾帶風險高。
- 免疫親和捕捉:用抗體抓特定標誌,純度高、成本也高。
鑑別與品質控管
- 粒徑與濃度(NTA 或 TRPS)
- 形貌(TEM 或 cryo-EM)
- 標誌蛋白(CD9/CD63/CD81 等陽性;Calnexin 等陰性作對照)
延伸還要看微生物、內毒素、黴漿菌、殘餘 DNA/蛋白、pH/滲透壓。人源材料需評估病毒安全。
穩定與配方相容
外泌體怕熱、怕界面活性劑、怕高剪切。常見策略是凍乾搭配保護劑,或二次載體保護(脂質體、凝膠網絡)。若是清爽水感、高酒精或高界面活性劑的配方,囊泡很可能在上線前就受損。這也是「宣稱含外泌體」最容易出包的地方。
能不能有效?
近年有前臨床與小型人體研究顯示,特定來源的外泌體可調節發炎、促進傷口癒合或改善光損傷指標。但「來源」「純化」「劑型」差異極大,樣本數偏小,難以直接外推到所有商品。我的結論是:它有研發價值,但距離「穩定、可重複的消費品證據」仍有距離。與其把它當萬靈丹,不如視為「值得追蹤的管線」。
外泌體溝通的關鍵風險點
- 來源與倫理不清 人源/動物源/胎盤等素材未交代捐贈同意、病毒與生物安全、可追溯資訊。
- 用語越界到醫療 以化妝品身分使用「治療、再生、修復組織、醫療級、注射級」等用詞,或暗示侵入性施作。
- 名詞與真偽混用 將「外泌體樣囊泡(exosome-like)/培養液(conditioned media)/裂解液」直接稱為「外泌體」,或濃度單位混亂(顆粒數、μg/mL、總蛋白混用),沒有 NTA/TEM 與 CD9/CD63/CD81 等鑑別。
- 劑型與製程不相容 把外泌體放進高酒精、高界面活性劑、或需高溫充填的配方;無加速/實時穩定數據卻宣稱「長效」。
- 文件不可驗證 僅有原料白皮書、或模板/AI 生成的漂亮文件;跨境商品無在台責任主體、無追溯碼或可公開摘要。
- 場域邊界不清 在非醫療場域宣傳「微針/導入外泌體」等具侵入或醫療色彩的服務。
- 誤導式呈現 前後對比照未註明條件、使用醫療影像當視覺背書;對孕婦、兒童、敏感肌做「絕對安全」保證。
給消費者的5 個判斷(是/否)
- 來源是否說清楚?
- 合格(是):明確標示是 exosome/exosome-like(外泌體樣囊泡)/conditioned media(培養液)/lysate(裂解物),並寫清楚人源/動物源/植物來源。
- 不合格(否):只寫「外泌體」或用「生物活性液」等模糊字眼,沒交代類型與來源。→ 先不要買。
- 有沒有基礎鑑別與濃度數據?
- 合格(是):提供粒徑與顆粒濃度(如 NTA)、形貌圖(如 TEM),標示濃度單位與測試方法;若為人/動物來源,另有 CD9/CD63/CD81 等標誌蛋白證據。
- 不合格(否):只寫「高含量」「高純度」,沒有任何數據或圖片。→ 先不要買。
- 有沒有「成品」等級的穩定與人體資料?
- 合格(是):這一瓶有加速或實時穩定、內毒素與微生物檢測、包材相容;並有成品的人體耐受或基礎功效指標(如 TEWL、紅斑值、彈性、色度)至少一兩項。
- 不合格(否):只有原料白皮書,沒有成品測試。→ 先不要買。
- 劑型是否與囊泡相容?
- 合格(是):乳液、凝膠、凍乾粉即溶、或有雙層載體等保護設計,並說明如何避免高酒精/高界面活性劑/高溫破壞囊泡。
- 不合格(否):化妝水、卸妝水、高酒精噴霧卻主打「高外泌體」,沒有任何保護與相容性數據。→ 先不要買。
- 使用場景是否越界?
- 合格(是):明確標示外用,不出現「微針、導入、注射、醫療級修復」等用語或操作。
- 不合格(否):在非醫療場域宣稱或暗示侵入式操作。→ 先不要買。
五題只要有一題回答「否」,不要買;五題全部「是」再考慮。
品牌與開發者如果真的要做,最低該做到什麼
- 原料端:來源合規與倫理文件、病毒與生物安全評估、批次一致性策略。
- 分離鑑別:至少 NTA/TEM+標誌蛋白陽性/陰性對照,濃度單位一致。
- 劑型設計:避免高剪切與高界面活性劑環境,考慮凍乾保護或二次載體;包材相容性、避光避熱。
- 穩定與人體:加速/實時穩定,做成品級耐受與基礎功效測試,說清限制與使用情境。
- 溝通語言:用詞精準,避免醫療與治療性暗示,公開可被檢核的摘要。
使用上,我會怎麼建議
外泌體不是日常必備成分。若你是屏障脆弱型、慢性紅癢反覆者,與其盲試外泌體,不如先把屏障修護與防曬打好,再考慮有明確來源與數據的產品作為「加分題」。千萬不要把它當成越多越好、越快越有效的萬靈丹,更不要碰任何侵入式導入。
外泌體一定要可被檢核
我寫這篇,不是要幫任何人背書,而是希望把判準交回讀者手上。外泌體作為「訊息載體」的概念有科學基礎,也有持續的研究進展,但離「穩定、可重複、普遍有效」的消費品標準仍有距離。市場會熱,話術會多,文件會越來越漂亮。真正能保護你的,不是新名詞,而是你願不願意多問一句:來源是什麼?證據在哪裡?濃度怎麼算?配方穩不穩?有沒有人體數據?
把「可被檢核」當標準,外泌體才有機會從話題,變成真的有價值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