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建築補給包01》,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聖伯多祿大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到歐洲旅遊,教堂絕對是必排的行程。我們都知道「教堂」的英文是 Church,但實際上教堂又可以分為多種類型。還記得第一次去歐洲獻給了義大利。當時在研究各地教堂,光是看地圖上的名字就夠讓人頭昏腦脹:聖伯多祿大殿、西斯汀小堂、聖母百花大教堂、那不勒斯主教座堂......無論是中文、英文、義大利文名稱,每一個都長得不一樣。買票也不知道自己買了啥,反正就是都在看教堂。其實這概念就跟台灣的「廟」一樣。對我們來說,龍山寺、行天宮、城隍廟各有不同,但對沒有相似文化的人而言,眼裡可能只有 Temple,通通叫做廟(好好笑我們也都會用廟統稱)。
如果你是個建築迷又打算去歐洲玩,不妨讓我們先學習如何分辨教堂吧!本篇筆者將告訴你教堂的功能、類型和相關的附屬建築。文中術語會以中文及英文為主,有必要時會穿插義大利文或拉丁文。
摘要
- 教堂的功能
- 教堂 Church
- 主教座堂 Cathedral
- 聖殿 Basilica
- 禮拜堂 Chapel
- 修道院 Abbey
- 洗禮堂 Baptistery
- 鐘樓 Bell Tower
- 教堂的名字
1.教堂的功能
教堂的出現可追溯到古典時代晚期。早期教堂主要由古羅馬的神殿或其他建築改建而成,所以還沒有統一的型式。到了中世紀,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行政組織瓦解,羅馬失去政權統治。教會憑藉其宗教威望,在初期混亂的中世紀重建了西歐秩序。教會的影響力隨之滲透到各地社群,教堂相繼建立,成為中世紀社會的生活重心。
中世紀的教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日常彌撒,一個人的洗禮、婚禮、葬禮也都在教堂舉行,人們也會在廣場舉辦市集和活動。市政廳尚未出現之前,行政集會也可能在教堂舉辦。此外,教堂也是頒布和宣讀法令、繳稅的地方。如果發生戰爭,這裡還可以充當避難所。總之功能非常多。
2.教堂 Church

羅馬人民廣場的聖山聖母堂(左,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和奇蹟聖母堂(右,Chiesa di Santa Maria dei Miracoli)。一個是一般教堂,一個被封為聖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教堂、教會(Church,義大利文Chiesa)源自古希臘語 Ekklesia,字面上的意思是「被呼召出來的人群」,意旨「公民大會」。這個詞後來在古羅馬衍生出「信徒集會」、「教會」、「教堂」等意思。
當今所說的 Church(教堂),既可以指用於舉行宗教集會(如彌撒、祈禱)的禮拜場所,也可以指宗教組織或團體,即教會。這個概念適用於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但在天主教語境中,「教堂」又可進一步細分為:
- 主教座堂(Cathedral):該教區主教的教堂,具有行政地位。
- 聖殿(Basilica):由教廷授予的榮譽稱號,象徵特殊宗教意義。
另外也有些建築與教堂有關,他們可能是依附、隸屬於教堂的獨立或相連建築:
- 禮拜堂(Chapel):附屬於教堂、修道院、學校或醫院的小型禮拜空間。
- 修道院(Abbey):修士或修女生活與學習的場所,通常包含一座教堂。
- 洗禮堂(Baptistery):專門用於施洗的空間。
- 鐘樓(Bell Tower):用於報時,也會在特定節慶或場合敲鐘。
3.主教座堂 Cathedral

那不勒斯主教座堂(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相關建築:聖母百花大教堂、那不勒斯主教座堂
大部分的歐洲教堂都是天主教教堂。天主教依行政可劃分為多個教區,具體有好幾種但不重要,大家只要記得一個教區可以有多個教堂就好。
但是!一個教區通常只會有一座主教座堂(Cathedral),又稱大教堂。它是整個教區最重要的教堂,通常座落於教區的核心地帶,並配有一名主教管理。
Cathedral 一詞源自拉丁語 Cathedra,意為「椅子」。最初它指的是主教在教堂內的寶座(寶座是權力的象徵)。後來泛指擁有主教寶座的教堂。
而義大利語的主教座堂被稱為 Duomo,詞源來自拉丁文 Domus dei,及「天主的家」。
小提醒:一個教區只有一位主教,所以並非每座教堂都有主教(Bishop)。一般教堂的最高領導是神父(Priest),他們仍然受所屬教區的主教管理。兩者的關係就像市長跟里長(吧)。
4.聖殿 Basilica

聖伯多祿大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新聖母大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相關建築:聖伯多祿大殿
巴西利卡(Basilica),又稱聖殿、大殿,最初是指一種長方形的羅馬公共建築,過去常被用作議會中心、法院或其他行政與集會用途,這種建築形式後來被基督教沿用在教堂上。不過當今提到的 Basilica 更像是一種榮譽頭銜。一座教堂能否被稱作聖殿,與它的規模大小或行政等級並沒有絕對關係,而是取決於是否具有特殊的宗教或歷史價值。這些教堂往往與聖人或在地傳說有關,也是重要的朝聖地。
雖然「聖殿」聽起來很拉風,但全世界共有1800多座被稱為聖殿的教堂,到底是不是每座都名副其實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在這些聖殿之中,又有四座地位尤為特殊,它們被稱為大殿、特級大殿(Major Basilica),分別是:聖伯多祿大殿、聖保祿大殿、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和聖瑪利亞大殿,四座大殿都在羅馬教區;其餘的則被稱為次級聖殿(Minor Basilica)。但一般中文名稱並不會分那麼細啦,除了那四座特級大殿之外,其他的教堂可能大殿、聖殿都會混者用。
因為 Basilica 只是個頭銜,所以一座教堂就有可能出現許多種譯名。例如,聖母百花大教堂與聖母百花聖殿都是指同一座教堂,差別在於一個強調行政地位、一個強調精神地位。
小補充:「聖殿」的頭銜是由教廷授予教堂的。特級大殿的出現可能與14世紀的千禧年朝聖活動有關。當時教宗(Pope)宣布信徒只要前往四座特級大殿朝聖,就可以獲得全大赦。另外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而非聖伯多祿大殿。
5.禮拜堂 Chapel

附屬於佛羅倫斯聖老楞佐聖殿的美第奇小聖堂(內部),為美第奇家族專用禮拜堂(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帕齊禮拜堂,附屬於聖十字聖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聖十字聖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相關建築:西斯汀禮拜堂、美第奇小聖堂
禮拜堂(Chapel,義大利文 Cappella) ,又稱小堂、小聖堂或小教堂。Chapel 源自拉丁文 Cappa,代表「斗篷」。傳說圖爾主教聖馬丁曾在羅馬軍隊服役。有次駐紮高盧,他看見一名衣衫單薄的乞丐在寒風中顫抖,於是拔劍將自己的斗篷一分為二,一半分給乞丐。當晚馬丁夢見耶穌,祂身上正披著自己分給乞丐的斗篷。這個異象深深堅定了馬丁的信仰,不久後他辭去軍職,投入修道生活。聖馬丁死後,他所穿的斗篷被視為聖物保存起來,收藏斗篷的建築便被稱為 Cappella。
禮拜堂後來代指附屬於大教堂、修道院、醫院、學校或宮殿的小型禮拜空間。它既可建於主體建築內,也可能獨立於主體建築之外。一座大教堂內通常設有多個禮拜堂,主要用於彌撒、祈禱、存放聖物和瞻仰聖人。
最著名的禮拜堂是附屬於聖伯多祿大殿之外的西斯汀禮拜堂。米開朗基羅曾在此繪製《創世紀》與《最後的審判》。此外,這裡也是樞機主教(Cardinal)舉行教皇選舉的重要場所。
延伸閱讀:從創世紀認識猶太、基督教
6.修道院 Abbey

聖馬可博物館(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相關建築:梅克爾修道院、SMN百年修道院
修道院(Abbey) 是修士生活與學習的場所。天主教崇尚禁慾主義,因此早期修道院選址比較偏僻清幽、佔地大。當然市區也能看見修道院的身影,例如佛羅倫薩的聖馬可博物館,但礙於空間受限規模較小。修道院通常會設有教堂,並開放給信徒使用。相反地,也有小型修道院依附於教堂,不過這類型的修道院要如何稱呼我就不確定了。
修道院通常是一套建築群,除了有自己的教堂,還可能包括圖書館、招待所、宿舍、醫療室,甚至附帶田地、墓園、水利設施等等(哎怎麼那麼像莊園或學校),自成一個獨立的小型社區。修士在「校」除了會研習神學、醫學、數學或天文等科目,還會協助抄寫典籍保存文獻。另一方面,他們也可能從事耕作、釀酒或做麵包,為修道院賺取收入。
早期修道院的外觀簡樸、裝飾不多,但後期也有如梅克爾修道院這樣華麗的存在,全取決於當代的建築風格、文化風氣跟委託者的資本。
7.洗禮堂 Baptistery

比薩聖若望洗禮堂,影片截圖所以糊糊的(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相關建築:佛羅倫斯聖若翰洗者洗禮堂、比薩聖若望洗禮堂
洗禮堂(Baptistery)是一種附屬於教堂的建築,它可能獨立於教堂外,或是與教堂相連。這裡是專門為嬰兒、信徒施洗的宗教場所。外觀或內部採用八邊形結構,並包含洗禮池、小祭壇等元素。
數字八在基督教中具有特殊意義。福音書記載,耶穌在星期五受難,並在七日的頭一天(一週的第一天)復活。按猶太與早期基督教的時間觀,一週的第一天是星期日,所以耶穌復活的星期日既是一週之首,又象徵新的開始,並衍伸出第八日的含義。洗禮堂的八邊形佈局也呼應這一概念,代表信徒透過洗禮獲得赦罪重生。
延伸閱讀:耶穌的受難與重生
8.鐘樓 Bell Tower

比薩主教座堂(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比薩斜塔(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喬托鐘樓(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相關建築:喬托鐘樓、比薩斜塔
「鐘」是教堂常見的元素之一,有些鐘會放置在教堂塔頂,但也有的是額外建在塔樓上的,被稱為鐘樓(Bell Tower,義大利文Campanile)。例如比薩斜塔就是附屬於比薩主教座堂的鐘樓,仔細看塔頂上是有鐘的。
鐘樓的主要用途是報時,在沒有手錶的年代,敲鐘人要負責在早上、中午、傍晚敲鐘。遇到特殊節慶和宗教活動,如聖誕節、復活節,或是受洗、婚禮、喪禮也要敲鐘。每種鐘聲長度、敲法也有規範。
而一個教堂視其規模,鐘的數量也有所不同,鐘下通常會連著線,敲鐘人需要透過拉線來操控鐘響。敲鐘具體長怎麼樣可以點擊這裡看看(汗。
9.教堂的名字

西耶納主教座堂(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根據筆者經驗,一個教堂的名稱通常包含幾個元素(中文譯法):
- [地理/聖人/宗教主題] + [教堂/附屬建築類型]
地名與宗教主題很容易分辨,例如「那不勒斯主教座堂」或「西耶納主教座堂」,從名字就能看出教堂所屬的地區。宗教主題方面,常見的有「聖母升天」、「聖母無原罪」、「聖三一」等,主要用來強調天主教的普遍的概念或教義。

那不勒斯的保羅聖方濟聖殿(Basilica Reale San Francesco di Paola),這裡的聖方濟並非文中提到的聖方濟各,而是另一位同名、來自義大利南部小鎮保羅(Paola) 的方濟各(發瘋超亂)。(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而聖人的部分就比較多樣了,通常教堂都會有一個主保聖人(白話文就是這座教堂是為該聖人所建)。在天主教裡,信徒在受洗時會選擇一位聖人(Saint)的名字作為自己的聖名,這位聖人便會成為他的「主保聖人」。這樣的關係象徵著信徒願意追隨並效法該聖人的精神,而這位聖人也會是該信徒人生道路上的守護者與引導者。(不專業白話文:就像是新手打關卡,遊戲會配給你些特殊的NPC一起探險,你可以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還能順便培養感情線)。除了個別信徒會在受洗時獲得聖名,一個教會、教區、職業團體,甚至國家,也都可能有自己專屬的主保聖人。
小補充:今年去世的教宗貝爾戈利奧,他的聖名就是取自聖人方濟各(Franciscus),信徒和媒體也多以「方濟各」稱呼他。
那聖名有哪些呢?凡被「封聖」的人如聖伯多祿、聖保祿、聖母瑪利亞、聖若望等等都是。這些聖人不一定是教宗或使徒,也可以是某位國王、平民、殉道者,如聖路易(路易九世)、聖方濟各、聖女貞德和聖斯德望。不過通常教堂上會出現的主要還是那幾個人物,再頂多就是該地特有的崇拜對象,例如匈牙利布達佩斯的聖伊什特萬聖殿,就是專門獻給匈牙利第一任國王聖伊什特萬(或稱聖史蒂芬,譯名問題)。
封聖的流程很漫長,教廷會嚴格審視信徒的生平、德行,所以通常都是人死後才被受封。提名者可能要曾展現神蹟(治癒病人或天象之類的)或對天主社群有重大貢獻,例如法王路易九世就非常虔誠,他是第七次和第八次的十字軍領導者(雖然第八次還沒打就掛了),大概在死後二十七年被封聖,也是法國唯一被封聖的國王。
延伸閱讀:英法百年戰爭與聖女貞德

聖伯多祿大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另外可能會有人疑惑,為什麼這些聖人或使徒的名字看起來都很陌生,什麼伯多祿、若望、保祿等等,他們到底是誰。會有這種混亂是因為當今我們所認識的聖人或聖經都是來自新教的英文翻譯,但天主教的教會語言是拉丁文,所以你可能聽過彼得,但在天主教語境裡,稱他伯多祿更正確。
而如果比較聖彼得大殿或聖伯多祿大殿兩種翻譯,後者會更適合,因為新教並沒有聖人崇拜的風氣,而聖伯多祿大殿本就是天主教教堂。所以要說哪個翻譯更正宗,那還得是天主教會使用的拉丁語。
當然,除了英語和拉丁文的差異,光是一個名字也可能有多種音譯,而且以前的歐洲人超愛取名人、聖人的名字,可能名字前還要加地名或其他資訊來分辨(有讀新約的應該都懂),所以看到教堂有奇奇怪怪陌生的名字或你不熟悉的人物,很正常啦,就丟入網站查一下確認確認。
延伸閱讀:基督教使徒名字一覽
結語
本篇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名稱」來判斷一座教堂所包含的訊息,並結合筆者自身理解與經驗提供分享,最後給大家一個 Takeaway:
- 主教座堂、大教堂(Cathedral)在行政上是該教區的最高等教堂;聖殿或大殿(Basilica)則是由教廷賦予的頭銜,只在精神上具備特殊含意。
- 教堂的附屬建築,如禮拜堂(Chapel)、修道院(Abbey)、洗禮堂(Baptistery)和鐘樓(Bell Tower),可能獨立於教堂之外或依附於教堂內。
- 一個教堂的名稱可能包含地理、聖人名字或宗教主題,可以從這些資訊判斷該教堂所屬地、崇拜對象。而翻譯名稱可能基於音譯、翻譯語言而異。
這套理論並非萬能,但也適用於大多數教堂了。希望大家在歐洲旅遊時,不會再被教堂的名稱或建築類型搞混,歐耶萬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