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補給包02》,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蠻族王國和部落以及拜占庭帝國(Guriezous;維基百科;CC BY-SA 4.0)
羅馬帝國瓦解後,各地蠻族部落趁勢崛起,重塑了西歐的政治格局。其中,作為日耳曼民族的法蘭克人,卻在割裂的歐洲逐步建立權威。究竟法蘭克人是如何一步步從外族身分走向統一之路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摘要
- 羅馬與蠻族
- 崛起的法蘭克人
- 法蘭克與教會
- 矮子丕平
- 查理大帝
1.羅馬與蠻族

阿提拉與匈人,阿提拉帶領其士兵洗劫高盧的情景(Georges Rochegrosse,1938年之前)
歷經三世紀危機和各種內憂外患後,羅馬帝國逐漸面臨士兵不足的困境。隨著匈人勢力崛起和蠻族南遷,羅馬已無法徵集足夠軍力來守衛邊界。當時的日耳曼部族同樣受到匈人的壓迫,因此他們自北方南下,來到羅馬的高盧行省。
面對日耳曼與匈人的雙重威脅,羅馬帝國選擇與部分外族合作,將軍事任務外包給這些日耳曼人。日耳曼人除了擔任一般士兵,也有不少成為高級將領,軍隊的外族人數逐漸攀升。而法蘭克人的其中一支部族正是在這樣的合作下,獲得翻身的機會。
2.崛起的法蘭克人

希爾德里克一世(1690年)
法蘭克人能在歐洲崛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希爾德里克。希爾德里克是撒利法蘭克部落首領,在西羅馬帝國瓦解之際,他沒有像其他外族選擇建立政權,反而繼續與羅馬保持合作。

克洛維一世(François-Louis Dejuinne,1837年)

法蘭克王國版圖(維基百科;CC BY-SA 3.0)
在高盧地區,希爾德里克提供軍事支援擊退外敵、維持地方秩序,贏得當地民眾與羅馬當局的信任。在他死後,其兒子克洛維延續父親的遺志,逐步統一高盧地區,他驅離高盧的西哥特勢力、征服勃根地王國、統一各法蘭克部落,法蘭克王國版圖基本成形。

公元5世紀末,蘭斯主教聖雷米吉烏斯為克洛維一世施洗,克洛維一世成為法蘭克王國的第一位國王(Master of Saint Giles ,約1500年)
除了提供軍事支援外,當時的法蘭克人並未像其他外族(如哥特人等)信奉基督異端教派,仍保留日耳曼傳統信仰。對羅馬人來說,信奉異端是不可容忍的,而法蘭克人仍有「教化」可能,因此雙方能保持穩定的合作關係。
最終克洛維也皈依天主教,開立墨洛溫王朝;他在蘭斯主教聖雷米吉烏斯的施洗下獲得教會認可,也確立了他的統治地位。他被視為法蘭克王國的締造者,有時甚至被稱為「法國的第一位國王」。
不過,依照日耳曼傳統,國王死後的財產、領地需由子嗣平分,因此法蘭克王國歷經多代分分合合。儘管如此,這時王國還沒有長久、完全的分裂,仍被視為一個政體。
3.法蘭克與教會
克洛維接受施洗、並受教會認可,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含義呢?雖然法蘭克人逐漸在高盧地區站穩腳跟,但作為外族,他們的人口僅占當時王國的3–5%,文化與制度相對落後,難以對當地產生深遠影響。
克洛維作為法蘭克國王,清楚自己單憑蠻族傳統難以有效管理王國。因此,他選擇與教會合作,教會不僅擁有豐富的學識和管理經驗,還與當地民眾有緊密連結;而恰巧教會也在尋找能夠保護自己的軍事力量,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相互依附。
4.矮子丕平

矮子丕平(Louis-Félix Amiel ,1837年)
總之,法蘭克王國經歷了好幾代,王室血脈最終斷在丕平手裡(丕平三世,又稱矮子丕平)。丕平出生於加洛林家族,他的父親是著名的「鐵鎚查理」查理·馬特。查理·馬特是法蘭克宮相(類似丞相),雖然當時名義上國王最大,但已名存實亡,實權、軍權基本都在宮相手裡。
查理·馬特不僅擊潰來自東方世界的阿拉伯勢力;同時不斷向高盧以東擴張。741年查理·馬特去世,他把土地分給自己的兩個孩子:卡洛曼和丕平。哥哥卡洛曼後來不知為何主動放棄政權,選擇到義大利修道院修行,因此整個法蘭克版圖就都是丕平的了。
但是查理·馬特的專權只是靠著自己的拳頭建立起來的,這種劃分土地給兒子名義上並無合法性。身為宮相的丕平因此寫信向羅馬教宗請示:「誰才應該是國王?名義上的人,還是握有實權的人?」教宗回他:「應該讓握有實權的人當國王。」暗示教宗默許丕平的篡位。

751年,美因茨總主教為丕平加冕(Jean Fouquet ,15世紀)
於是在751年,丕平廢黜原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並把他頭髮剃掉送去修道院。教會則為丕平加冕(非教宗),法蘭克王國從墨洛溫王朝正式轉向加洛林王朝。
不過為何教宗會支持丕平呢?當時倫巴底人已經侵入義大利了,因此才需要一位統治者能夠制衡外族。753年,教宗逃離羅馬,前往高盧見丕平。經過談判,兩人也達成共識,丕平提供武力協助教會,教宗則「親自」再為丕平加冕。
756年,丕平趕走了倫巴底人,或許想感謝教宗對他的支持,於是他把義大利部分中部土地(包含羅馬)贈與教會,成為教宗國的雛形;此事後來稱為「丕平獻土」。
5.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丟勒所繪的查理大帝,他左為象徵法蘭西的鳶尾花,右為象徵德意志的帝國鷹,頭戴皇冠,手執十字聖球和聖劍,不但象徵著法德的聯統,更展現著其對於拉丁基督教世界的絕對權威(Albrecht Dürer,1512年)
丕平死後兩個兒子也分別繼承了法蘭克王國土地。而大兒子就是我們熟知的查理曼。弟弟年早過世,加上姪子年紀小,查理曼因此順理成章地成為唯一的法蘭克王國繼承者。
自770年起,查理曼開始擴張版圖,他剷除了義大利的倫巴底王國、征服東北方的薩克遜人並強迫其皈依基督教,還向南進攻穆斯林勢力。他的統治範圍涵蓋西歐大部分地區(包括部分羅馬地區和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直到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眾人的簇擁下,接受教宗良三世加冕,成為查理大帝,建立查理帝國。

良三世為查理曼加冕(公有領域)

查理曼加冕細節(Raphael,1514-15年)
不過這場加冕儀式卻讓查理曼十分錯愕,因為儀式出現意外插曲,而這可能是教宗良三世策劃的陰謀。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查理曼南下拜訪教宗,教宗特別盛大歡迎他,並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聖誕彌撒,這天有許多人在場,查理曼依照儀式跪在神壇、背對所有人,而教宗則站在他的面前,趁著查理曼起身時為他戴上皇冠。
這個舉動看似沒什麼,背後卻隱藏著許多政治含義。當時教宗和統治者的權力都被認為由「上帝賦予」,因此政教兩權應該是平等的。而加冕儀式中,通常是統治者親自戴上皇冠,教宗只負責儀式的進行。但這次卻破天荒,教宗把象徵王權的皇冠戴在查理曼頭上,暗示這個王權是由教會賦予的。教權與王權的平衡關係也就被打破。

查理帝國疆域與843年凡爾登條約劃分(FlyingPC ;維基百科;CC BY-SA 3.0)
無論如何,查理曼還是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在短暫的統一後,查理大帝於814年去世,帝國再次分裂,他的後代以《凡爾登條約》將帝國分成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三國。西法蘭克成為法國前身,東法蘭克則衍生為神聖羅馬地國,即德國前身。中法蘭克除了南部義大利以外,後來也被其他兩國納入版圖。
結語
其實在認識這段歷史後,終於理解為何法蘭克人在中世紀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了。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們是羅馬政權的延伸,只是這時的政治中心已轉向高盧地區了,統治權也逐漸被外族取代。在認識法蘭克王國的建立及演變後,就讓我們繼續看看其他中世紀重要大國吧。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