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的中世紀權力大戰:是誰在操控帝國的命運?

趴趴造-avatar-img
發佈於歷史文化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中世紀補給包05》,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raw-image

帶有各諸侯國國徽的雙頭鷹,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象徵(Jost de Negker,1510年)

raw-image

神聖羅馬帝國疆域的變遷(Jaspe;維基百科;CC BY-SA 3.0)

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每一塊土地、每一樁婚姻、每一次加冕,都是精心設計的政治遊戲。在國王、教宗與貴族的角力之下,神羅的局勢瞬息萬變。雖然常被調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但不可否認,它在中古歐洲仍有重要地位。本次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自稱羅馬的帝國,究竟都發生些什麼事吧!

小提醒:筆者對於國家或權位等概念用詞較不精準,請當參考就好。

摘要

  1. 凡爾登條約
  2. 國王選舉制
  3. 奧托一世
  4. 敘任權鬥爭
  5. 卡諾沙之辱
  6. 大空位時代
  7. 胡思戰爭
  8. 哈布斯家族

1.凡爾登條約

raw-image

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 (GnolizX;維基百科;CC BY-SA 4.0)

在查理大帝死後,他唯一(還活著)的兒子路易一世(虔誠者路易)繼承了帝位。法蘭克帝國曾短暫統一,可惜過了兩代仍逃不過被瓜分的命運,因為根據日耳曼傳統,國王死後會將土地平分給自己的後代;這也往往是後代吵架的導火線(就像親戚分財產一樣^_^)。

raw-image

禿頭查理(Charles de Steuben,1837-40年)

當時路易一世有四個兒子:洛泰爾、路易二世、丕平一世和查理二世(禿頭查理)。本來路易一世已經訂好繼承方案,結果晚年再婚又生下了禿頭查理,為了分封老么領地,他修改了原訂計畫,使三個大兒子不滿發動叛變,皇帝一度遭禁。

路易一世去世後,洛泰爾繼承帝位,並企圖統治整個法蘭克王國(等於他不想走分割繼承那套,因為分封制度會分散皇權),導致兄弟間爆發衝突。

最終在843年,洛泰爾、路易二世和禿頭查理簽訂了《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分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三部分。丕平一世因為在簽訂條約前就去世了(比他爸早死),所以就被排除在外。原先他被封分到阿基坦地區,後來被納入西法蘭克王國。

raw-image

《梅爾森條約》簽署後的法蘭克王國,灰色:西法蘭克王國;紅色:義大利王國;藍色:東法蘭克王國(Furfur;維基百科;CC BY-SA 4.0)

禿頭查理取得西法蘭克,路易二世取得東法蘭克,洛泰爾則繼承中法蘭克。不過中法蘭克命運比較坎坷,該地後來又經過一次分封,但除了義大利以外,其他領地因國王絕嗣而無人繼承。東西法蘭克趁機瓜分這些領地,最後形成了法國、義大利和德國原型。

2.國王選舉制

raw-image

《插圖編年史》描繪的馬扎爾人抵達喀爾巴阡盆地,約於今匈牙利地區(1360年)

孩童路易是東法蘭克的最後一位加洛林皇帝,他在血緣上獲得了繼承權,但年紀太輕,缺乏攝政經驗,對各諸侯的控制也有限。

此時東法蘭克又遭遇遊牧民族馬札爾人(匈牙利人)入侵劫掠,孩童路易根本無法保衛王國邊疆。面對境外威脅,實際防衛多依賴各地領主自行組軍。百姓為了求生,投靠有武裝力量的地方貴族,他們選擇成為領主的附庸,使各地勢力不斷壯大;統治者的權力則不斷被稀釋。

小補充:大約在9-10世紀,馬札爾人西遷至多瑙河流域。他們善於騎射,並已狩獵、劫掠為生(遊牧民族標配),多次騷擾東法蘭克。

raw-image

《薩克森世界編年史》亨利一世與匈牙利人作戰(1270年)

孩童路易死後,加洛林家族在東法蘭克王國絕嗣。理論上可以根據血緣回溯至西法蘭克,看那裡有沒有適合的人選繼承王位。不過當地貴族已經被養那麼肥了,哪有可能再向外找人繼承,萬一新的國王把自己壓得死死,那原本的好牌就不用玩了。於是諸侯們決定拋開血緣傳統,以選舉決定繼承者(選帝制),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捕鳥者亨利)就在大家的共識下成為新國王。

小提醒:選帝制實際上選的是國王,而非皇帝。中世紀的國王需要透過教宗加冕才能成為皇帝。這裡的「帝」只是中文語境下的譯法。

選帝制的產生其時讓王權更進一步被削弱。國王為了獲取諸侯效忠,往往要放寬權力,提高各地自治權(這是他們最想要的)。如果不合諸侯意願,他們也是有能力發動內戰,甚至推翻統治者(筆者的猜測),所以國王也不好當啊!

936年,亨利的兒子奧托一世經過大家認可,成為了新任國王。哎你可能會想不是說東法蘭克是選舉制,怎麼是自己的兒子當上國王。其實這概念就跟政治世家差不多啦,後輩有前人的名譽和資源當靠山,還給你提供各種機會發展,自然競爭力就比較高,所以選帝制出現有血緣關係的國王並不罕見。而奧托也不是簡單的人,他對日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影響。

3.奧托一世

raw-image

東法蘭克王國境內的部落公國: 黃色為薩克森;藍色為法蘭克尼亞;綠色為巴伐利亞;橙色為施瓦本;粉色為洛林(William R. Shepherd,1923年)

奧托一世首先要解決的是內部鬆散的勢力和連年入侵的境外民族。當時的東法蘭克王國有五個主要勢力:薩克森公國、洛林公國、法蘭克尼亞公國、施瓦本公國和巴伐利亞公國。奧托希望極權於一身,首先要想辦法削弱貴族勢力。他藉由分封教會土地還有賦予特權(如在領地內收稅),使其影響力能與貴族抗衡。

raw-image

955年的萊希菲爾德之戰,於巴伐利亞奧古斯堡城郊,萊希菲爾德平原(Hektor Mülich,1457年)

當然,這也造成各地公爵(包含奧托的手足)不滿而發動叛變,他們甚至聯合法蘭西勢力削弱王權。不過奧托還是成功制伏了反叛聲浪。

鎮壓失敗的公爵可能死於戰爭、暗殺,或是被流放,活著的則被撤銷分封,使各公國權力真空。奧托也沒有浪費機會,透過分封和聯姻等方式滲透地方勢力,他的親人分別成為了各公國公爵,奧托則主要管理薩克森和法蘭克尼亞兩大區。

後來義大利國王去世,貴族貝倫嘉爾發動叛亂,皇后阿德萊德逃亡向奧托求救,於是奧托藉此拿下義大利北部控制權。

此外,奧托一世還在955年的萊希菲爾德戰役重創馬札爾人,得到百姓支持。作為統治者,奧托一方面洗牌地方勢力、一方面透過戰功塑造個人威望,為將來的統一之路奠定基礎。

raw-image

義大利國王貝倫加爾二世向奧托投降(1200年)

raw-image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奧托於962年受教宗加冕(公有領域)

960年,義大利北部貴族再次掀起叛亂,他們大舉進軍羅馬,意圖掌控教廷的權力。教宗約翰十二世眼看羅馬教廷岌岌可危,急忙向奧托求援。結果不負眾望,奧托一世應聲而來,他帶領軍隊跨過阿爾卑斯山,挺進北義大利,並在次年擊退貴族勢力。

這件事成為了奧托與教宗合作的大好機會,兩人的關係猶如當年的查理曼與良三世,一方希望借助教會的神聖權威來鞏固統治、完成統一大業,另一方則仰賴強大的政治與軍事力量保護教廷。於是962年,教宗約翰十二世為奧托加冕,奧托被冊封為「羅馬人的皇帝」,東法蘭克王國正式走向神聖羅馬帝國時代。

▶︎延伸閱讀:既視感的查理曼加冕

4.敘任權鬥爭

raw-image

《教宗訓令》的梵蒂岡手抄本(公有領域)

基於神羅的政治特性,帝國的統一始終無法持久,國王為了打擊貴族勢力,選擇分封和放寬神職人員權力提升教會自治。

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不要忘記,中世紀的封建核心在於「換取忠誠」或「武力支持」,國王分封土地給貴族,以土地和效忠象徵合作關係。但當時貴族就是神羅國王最大的敵人,既不忠誠,又想造反,國王難以滲入地方勢力。

於是國王將目光轉向教會,因為神職人員的權位和財產不受世襲繼承。也就是說,這些封地不會由後代接手管理,土地也不會分裂。只要沒有領主,國王就能回收領地,並任命新領主,貴族也就無法下手。

而領主的人選也是特別挑過的,國王通常會任命親信擔任神職人員(如某教區大主教),並讓他們協助治理國家或地區事務。

綜觀來看,教廷不過是國王的傀儡,內部結構遭世俗權力干涉,導致教會出現了改革浪潮。1059年,教宗尼格爾二世(尼古拉斯二世)頒布新的選舉法令,規定教宗應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國王、皇帝不得干涉。

1076年,聖額我略七世進一步強化教權獨立性,頒布《教宗訓令》,宣稱教宗地位高於君王和主教,除了能任命主教,還有權廢黜皇帝。這個訓令明顯是要跟國王開戰,但當時的國王亨利四世尚未加冕為帝,所以還是想尋求和解避免衝突。

不過教宗卻要亨利四世放棄「敘任權」以換取帝位。當然亨利沒有答應,因為敘任權攸關君王對教宗、主教等神職人員的任命和廢黜(這也是君王能夠干涉教會的主要原因),如果亨利放棄這權力,就會失去對教會的控制。

雙方關係在米蘭進一步惡化,當時亨利四世掌控米蘭教會,由於內部派系爆發衝突,教堂遭毀,教宗一怒之下革除大主教相關人選的教籍,並派自己人擔任大主教;亨利也不甘示弱,任命義大利中部地區和米蘭主教來反擊(各玩各的)。

隨後亨利在沃爾姆斯召開會議,他和與會的主教決議並宣布罷黜教宗;聖額我略七世則革除與會的親皇派主教教籍,並「絕罰」亨利。

不要小看絕罰,這可是天主教最重的懲罰,被絕罰者將被逐出教會,不再承認為基督徒,也不得參與彌撒及其他聖事。這代表亨利將被拒於基督社群之外,他的統治權力也因此不再受到承認。同時,貴族們也紛紛投靠教宗(準備造反)。顯然這場鬥爭,教宗的罷黜更勝一籌,亨利的王權搖搖欲墜。

▶︎延伸閱讀:認識中世紀封建制度

5.卡諾沙之辱

raw-image

亨利四世前往卡諾沙城堡,並向托斯卡尼的瑪蒂爾達請求向教宗求情(1115年)

raw-image

亨利四世在卡諾莎城堡門外(Eduard Schwoiser,1852年)

1077年,亨利四世為了挽回局勢,帶著隨從,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的卡諾沙城堡尋求和解。起初教宗並不樂見這位不速之客,下令關閉城門。亨利忍受寒風,跪在雪地懺悔三天三夜,最終才得到教宗原諒,絕罰也就被撤回了。

回歸後的亨利平定了紛亂起義的諸侯,聖額我略七世則因為攀附貴族(甚至再一次提出絕罰),被亨利暴打一頓。1084年亨利率兵攻入羅馬,任命新教宗。聖額我喪失教廷控制,為了逃出羅馬,他向義大利南部的諾曼人求救,諾曼人雖救出聖額我略,卻也洗劫了羅馬城(不愧是維京人),讓他的名聲盪到谷底。

raw-image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與教宗加理多二世於1122年達成協議,史稱沃姆斯協約(1450年)

在這之後,教權與皇權的鬥爭仍持續著,直到1122年,雙方達成《沃姆斯宗教協定》,確立君主和教會在世俗和精神上的獨立權威。協定聲明皇帝不得直接干涉主教的選舉,但可以象徵性地參與選舉議會;若選舉結果出現分歧或爭議,皇帝仍保留一定的介入權。總之,矛盾暫時得到緩解。

6.大空位時代

raw-image

1308年的七位選帝侯,由左至右為:科隆總教區總主教、美茵茲總教區總主教、特里爾總教區總主教、萊茵-法爾茲伯爵、薩克森-威登堡公爵、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1314年)

1250年,君主腓特烈去世,無人接手國王之位,神羅開啟了長達20年的權力真空時期。這時的諸侯、主教各自為鎮;擴大領地,戰亂頻繁使社會失序。沒有國王這件事,可能與當時的選舉制度有關。神羅的國王是透過選舉產生的,又稱「選帝制」。由於早期制度沒有詳細規定,導致各諸侯對選舉制度議論紛紛,從誰能代表諸侯投票到要採用多數決或一致同意原則,每個人看法不同。

沒有說好遊戲規則的下場就是大家各說各話,而選舉難免有派系之爭,讓當時神羅出現不少對立國王,及同一時間,境內出現兩位由不同勢力推舉的國王。直到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一世當選才結束內亂,這個哈布斯堡家族目前可能不重要,但後來是奧地利乃至神聖羅馬帝國最具影響力的統治家族(之後說)。

raw-image

瓦茨拉夫四世的金璽詔書,現存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約1400年)

raw-image

神聖羅馬皇帝金璽,即金璽詔書名稱的來源(公有領域)

隨後,王權又轉到盧森堡家族,這家族有個很重要的人物:查理四世,他在1356年發佈《金璽詔書》,重新規範國王的選舉制度。選舉主要由七位最具代表的地方勢力推舉,包含大主教和地方貴族,最後再以多數決、記名等方式決定國王。雖然制度相對完善,但也代表國王人選掌控在少數人手裡。

7.胡思戰爭

raw-image

胡斯派與天主教十字軍的戰鬥,取自15世紀《耶拿抄本》(約1500年)

胡思戰爭(德意志農民戰爭)是一場波希米亞民族反抗教會與王權的戰爭。不過戰爭爆發的時候,胡斯幾年前就去世了。

raw-image

揚·胡斯木刻版畫像(Christoph Murer,1587年)

raw-image

穆夏創作的組畫《斯拉夫史詩》中的《揚·胡斯博士在伯利恆禮拜堂講道》(Mucha,1916年)

胡斯年幼出生於貧困家庭,後來精修神學和哲學,擔任神職人員,還成為布拉格大學的校長(這是波希米亞的最高學府)。他曾讀過英國宗教改革先驅威克利夫的作品,14世紀教會腐敗,又流行贖罪券,遭威克利夫批評。胡斯本人也接受這個觀點,並四處傳播改革思想。

當時盧森堡家族主要掌控神聖羅馬帝國,而波希米亞是他們家族的王國。作為統治者的主要領地,君王開始投資波西米亞,大批貴族、商人來到城內貿易、工作,王國經濟飛躍成長,成為德意志地區重鎮。布拉格教區甚至升級為大主教區,與美因茲、特里爾和科隆並列。

小補充:波希米亞地區是捷克的前身

當時外地貴族靠攏當地權貴,擔任了不少官神職人員,並藉此剝削百姓,而教區升級讓教會有更大的控制權,他們擁有一部分的王國土地和特權,過得也不差。反之,本地人的生活卻沒有改善,因此他們對外地人和教會的印象越來越差,這些不滿為胡思的傳道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對教會而言,胡思根本是異端,所以開除了他的教籍並流放他。流放期間,胡思仍持續寫論文批判教會(到底是多拼)。1414年,教會打算在康士坦茨召開大公會議,胡思收到邀請函;雖然看起來就有鬼,但在皇帝的保證下,他還是踏上了這場鴻門宴。

raw-image

火刑柱上的揚·胡斯,出自皮斯庫的亞尼切克·茲米萊利在《耶拿抄本》中的插畫(Janíček Zmilelý z Písku,約1500年)

raw-image

克拉策戰役,胡斯派與天主教軍隊之間的戰鬥(1440-50年)

果然,胡思當場被捕,教會指控他的罪行,隔年以火刑處死。胡思的死成為了百姓起義的導火線,皇帝因為失信遭到批評(教會更不用說),人們拒絕賦稅,並大量驅趕外籍教士。1419年,胡思派勢力向支持皇帝與教宗的保皇派發動戰爭。教宗與皇帝為了鎮壓,曾幾度號召十字軍,卻沒有一次成功。直到1436年,雙方終於達成協議,皇帝保障胡思派部分特權和自由,胡思派則效忠於王,為戰爭畫下句點。

從胡思戰爭我們可以發現,已經有反對教會和批判贖罪券的聲音出現了。而日後,神聖羅馬帝國將面臨更大規模的宗教起義,影響整個歐洲。

▶︎延伸閱讀:簡單瀏覽基督教改革

8.哈布斯堡家族

raw-image

1547年,哈布斯堡在歐洲的最大疆域(1912年)

15世紀的歐洲,哈布斯堡家族無疑是政治棋盤上最精巧玩家。這個家族起源於瑞士,但自魯道夫一世登上神聖羅馬皇帝的寶座後,他們的勢力逐漸轉向奧地利,並以維也納為家族中心。

raw-image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為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因家族長期近親婚配,導致後代出現下頜前突症(Juan Carreño de Miranda,1685年)

哈布斯堡家族能在歐洲各國占有一席之地,靠的不是武力,而是精密的聯姻策略;除了會生,他們也格外注重家世背景,影響力延伸至匈牙利與西班牙等王室。隨著勢力不斷擴張,哈布斯堡家族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影響力也就日益增強,開啟了長達數百年的王朝統治,直到拿破崙時代,帝國才正式解體。

結語

以上是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概要,由於受封建制度、君教權鬥爭影響,神羅一直處在分裂的狀態。從歷史中我們也能發現貴族、教會和君主間並沒有真正的贏家,三者的地位是變動的,立場也會隨著利益不斷改變。即使有談好條件求和解,看人不爽或拳頭夠大的時候還是能說變就變。

也正是在這種龐大又複雜的體系中,神聖羅馬「帝國」成了中世紀歐洲最特殊、矛盾的存在。至於神羅之後的故事,就讓我們走到近現代再娓娓道來吧。

你可能也喜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趴趴造學習筆記
0會員
48內容數
用360度視角探索全世界,以下是我的生活紀錄和******學習筆記******。
趴趴造學習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8/27
眼看拜占庭帝國將迎來最輝煌的時刻,突如其來的瘟疫卻重創了拜占庭的野心。公元540年,致命的查士丁尼瘟疫席捲地中海。君士坦丁堡作為重要港口城市,商船頻繁往來,使埃及帶有疾病的老鼠傳入境內,疾病迅速蔓延。由於帝國擴張後缺乏足夠軍力維持控制,使外族勢力有機可乘。
Thumbnail
2025/08/27
眼看拜占庭帝國將迎來最輝煌的時刻,突如其來的瘟疫卻重創了拜占庭的野心。公元540年,致命的查士丁尼瘟疫席捲地中海。君士坦丁堡作為重要港口城市,商船頻繁往來,使埃及帶有疾病的老鼠傳入境內,疾病迅速蔓延。由於帝國擴張後缺乏足夠軍力維持控制,使外族勢力有機可乘。
Thumbnail
2025/08/23
阿拉伯學者不僅專注於蒐集文獻與翻譯,也會對內容進行校訂、改良和考證。這些研究成果融合印度、希臘、埃及等文明的知識,讓阿拉伯學者繪製出當時最精密的世界地圖,這可能對後來哥倫布、麥哲倫的航海探索提供重要參考。
Thumbnail
2025/08/23
阿拉伯學者不僅專注於蒐集文獻與翻譯,也會對內容進行校訂、改良和考證。這些研究成果融合印度、希臘、埃及等文明的知識,讓阿拉伯學者繪製出當時最精密的世界地圖,這可能對後來哥倫布、麥哲倫的航海探索提供重要參考。
Thumbnail
2025/08/17
不過為何教宗會支持丕平呢?當時倫巴底人已經侵入義大利了,因此才需要一位統治者能夠制衡外族。753年,教宗逃離羅馬,前往高盧見丕平。經過談判,兩人也達成共識,丕平提供武力協助教會,教宗則「親自」再為丕平加冕。
Thumbnail
2025/08/17
不過為何教宗會支持丕平呢?當時倫巴底人已經侵入義大利了,因此才需要一位統治者能夠制衡外族。753年,教宗逃離羅馬,前往高盧見丕平。經過談判,兩人也達成共識,丕平提供武力協助教會,教宗則「親自」再為丕平加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中後期,為了因應過長的邊界和控制疆界外的部族,羅馬帝國向特定幾支部族提供經濟援助、乃至允許他們定居在邊界內,反過來他們必須提供作戰部隊,為帝國跟其他部族戰鬥。這種措施,在當時就叫做「Foederati」,意思是由條約綁定的人民或城市。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中後期,為了因應過長的邊界和控制疆界外的部族,羅馬帝國向特定幾支部族提供經濟援助、乃至允許他們定居在邊界內,反過來他們必須提供作戰部隊,為帝國跟其他部族戰鬥。這種措施,在當時就叫做「Foederati」,意思是由條約綁定的人民或城市。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這時在歐亞大草原中西部,有三個超級帝國互相制衡: 俄羅斯沙皇國。先前在恐怖伊凡(伊凡雷帝或伊凡四世)的時代,往中亞及西伯利亞擴張,擊潰喀山及西伯利亞汗國等一眾草原政權,勢力不斷東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勢力往北深入黑海沿岸,早已控制住烏克蘭、俄羅斯草原上的
Thumbnail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這時在歐亞大草原中西部,有三個超級帝國互相制衡: 俄羅斯沙皇國。先前在恐怖伊凡(伊凡雷帝或伊凡四世)的時代,往中亞及西伯利亞擴張,擊潰喀山及西伯利亞汗國等一眾草原政權,勢力不斷東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勢力往北深入黑海沿岸,早已控制住烏克蘭、俄羅斯草原上的
Thumbnail
一起來讀《興亡的世界史—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一起來解決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幾個難題吧!
Thumbnail
一起來讀《興亡的世界史—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一起來解決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幾個難題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