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補給包10》,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貞德進入奧爾良(Jean-Jacques Scherrer,1887年)
當前英格蘭在百年戰爭佔上風,讓法國毫無招架之力。而在戰爭持續的同時,英法雙方不僅要彼此抗衡,還得同時處理各自的內政問題。面對種種挑戰,法蘭西又將如何打破困境,迎戰英格蘭,本回揭曉。摘要
*建議搭配目錄查閱
- 百年戰爭:中期
- 百年戰爭:末期
1.百年戰爭:中期
發生時間:1369-1380年
查理五世

賢明王查理五世(Gillot Saint-Evre,1838年)

壞人查理(14世紀)
約翰二世去世後,查理五世繼位。不過這王位做得不輕鬆,因為當前國內局勢一蹋糊塗。首先,納瓦拉國王壞人查理憑藉自身與卡佩王室的血緣關係,圖謀染指王位。其次,布列塔尼繼承戰尚未平息,當地貴族分裂為親英與親法兩派,使邊境局勢更加複雜。

布里涅戰役,法軍遭自由傭兵襲擊(15世紀)

騎士隊突襲扎克雷暴動者(Loyset Liédet ,15世紀)
英法戰爭的平息也帶來新隱患,大批失業的僱傭兵組成「自由軍團」,四處劫掠,造成社會失序。還有貴族加徵賦稅,使已經困苦的百姓積怨爆炸,引發叛亂。
為此,查理五世花了數年整頓政局,重建軍制與財政,終於在1369年坐穩了王位。這個國王開局超差但最後卻扭轉乾坤,帶領法蘭西邁向復興之路,因此他又被稱為「智者查理」。
▶︎延伸閱讀:從雇傭兵起家的法蘭克人
利摩日圍城戰

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16世紀)
眼見法蘭西回到正軌,查理接下來的目標是收復《布勒丁尼條約》失去的領地。於是英法的第二波戰爭開始了。
法蘭西吸取了過去的教訓,改變作戰策略:盡量避免與長弓兵正面硬碰硬,同時加強城鎮與要塞的防禦,並清空城外的糧草與補給,斬斷英軍一切可得的資源。另一邊的英格蘭,晚年黑太子身體不佳,攝政力不從心,國家經濟因黑死病停滯,征途花費多取自法國領地百姓,導致反抗聲浪四起。利摩日圍城是黑太子的最後一戰,他成功打入城內並屠殺百姓,雖然贏了,但效益不大。
後期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接手黑太子,不過法蘭西的策略導致英格蘭軍隊一度差點餓死。綜觀全局,法國這次採取了持久戰來削弱敵方勢力,雖然第二波戰爭沒有決定性的勝利,法蘭西已經收復了大部分失地,算是不錯的結果了。
小補充: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是黑太子的弟弟。
權臣時代休戰

理查二世加冕肖像(14世紀)

「瘋王」查理六世(Gillot Saint-Evre,1838年)
1375年黑太子愛德華去世,五年後智者查理也離開人士,雙方的兒子各自繼位。查理六世成為法蘭西國王(12歲);理查二世則繼承英格蘭國王(13歲)。
從歷史來看,國王年紀小並非好事,因為這代表他們沒有足夠的攝政經驗,往往需要國內權臣代為治理。白話就是國王只是名義上的吉祥物,實權都在身邊的大臣手裡。
如果輔政者心懷不軌,便可能藉機控制國王,推翻王權。白話文就是貴族因為協助朝政,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策略,榨乾國王權力,導致雙方發生衝突。
總之剛換血的英法都有各自的內政問題要解決,所以決定再一次休戰(1380-1415年)。期間雙方關係還算不錯,例如法王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英王。
英格蘭內亂

羅伯特·特雷西利安的處刑,他是理查的親信之一,在晚年的報復行動被處死(15世紀)
當時英格蘭主要由蘭開斯特家族的約翰(岡特)協助國王朝政,也許是理查二世太早登基,導致權利多集中在貴族身上。
理查二世因與貴族有利益衝突,在1388年的「殘酷國會」,他被迫交出自己的親信,這些人大多被處死或流放,導致王權被削弱。這件事令理查懷恨在心,所以晚年更專注於壓制反對派。1397年,他報復了當年的政敵,處決了包括自己叔叔格洛斯特公爵在內的幾位領袖。兩年後,岡特的約翰去世,理查隨即收回蘭開斯特家族的領地,並將其兒子亨利四世流放海外。

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1626之前)
然而,理查的決策反而損害了他的聲望。況且他所得罪的蘭開斯特家族來頭也不小,加上後期著重於愛爾蘭戰事,導致英格蘭權力真空。最後貴族們紛紛支持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當王,發動政變。理查就在貴族的反對下遭亨利廢黜,為英格蘭兩百多年的金雀花王朝劃上句點。後來蘭開斯特家族又與旁支的約克家族爭奪王位,引發了玫瑰戰爭,不過那已經是百年戰爭之後的事了。
小補充: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祖先都是黑太子那一輩的。
法蘭西內亂

1392年,查理六世在一次遠征中突然情緒失控,揮劍攻擊侍從,這是他第一次發瘋(15世紀)
另一邊的法國也過得不是很好,查理六世(瘋王)因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長期親政。國政主要由他的叔叔勃艮第公爵腓立普二世掌握。不過勃艮第家族勢力在膨脹,而且腓立普二世又是個貪財鬼,最在乎錢跟利益,因此瘋王更信任自己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腓立普死後,其子無畏者約翰繼續打理朝政之事。

奧爾良的路易被暗殺(15世紀)
這兩家人因為執政方針不合,社會逐漸分裂成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最終在1407年,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遭到無畏者約翰派出的刺客暗殺,法國政局陷入動盪。這兩派人衝突升溫,最後竟然都叫了英格蘭來幫忙剷除敵方勢力,而且開出的條件還不差。一個說要給佛蘭德斯和協助出兵諾曼底(勃艮第),一個則說要給半個阿基坦(奧爾良),英王亨利四世開心極了馬上要求出兵,沒想到英軍抵達時雙方已經停戰,最後法蘭西還得籌一筆錢請人家離開。勃艮第後期有點暴政(搞暗殺、鎮壓反抗勢力之類的)逐漸失去民自支持,所以政權回歸奧爾良派。

亨利五世(1626年)
其實法蘭西的政局並不穩定,因此英格蘭也看準時機,打算再一次攻陷法國,完成祖先的夢想。新英王亨利五世登基後,百年戰爭再次開打。
2.百年戰爭:末期
發生時間:1415-1453年
阿金庫爾戰役

阿金庫爾戰役的早晨(John Gilbert,1884年)
1415年,法軍與英軍在阿金庫爾交戰。由於戰場狹窄泥濘,又連日下雨,法蘭西士兵厚重的盔甲反成了累贅,行動受限。相對之下,英軍兵力雖少,卻由輕裝步兵和長弓兵組成,能靈活地在戰場上作戰。結果就跟初期的百年戰爭一樣,距離+行動受阻,法軍被射殺與壓制,大批貴族陣亡或遭俘。亨利五世大獲全勝凱旋歸國,聲望直上高峰。
特魯瓦條約

無畏者約翰於1419年遭暗殺(15世紀)
阿金庫爾的慘敗重創了法國,也讓國內局勢更加分裂。勃艮第公爵無畏者約翰轉而投靠英格蘭,助長了英王亨利五世的攻勢,使英格蘭得以順利佔領諾曼底。此時奧爾良派節節敗退,形勢日益危急。王太子查理(後來的查理七世)於是假借和解之名,引誘約翰前來談判,並在會面時派人將其刺殺。

特魯瓦條約後的法英領地分布,紅色為英格蘭,紫色為勃艮第,藍色為法蘭西(User:Aliesin;維基百科;CC BY-SA 3.0)
後來英格蘭與勃艮第威迫法王簽訂《特魯瓦條約》,這個條約奪取了王太子查理的繼承權,只要查理六世一死,王位就歸亨利所有(這就代表亨利將一統英法兩國)。除此之外,法王還須將自己的女兒凱瑟琳配給英王。
不料,亨利五世在征戰期間染上傷寒,還來不及為祖先圓夢便在1422年離世。當時他的兒子亨利六世還不到一歲,因此臨終前英王將政事交給自己的親信打理。而只要等亨利六世長大,他就將成為英法的共治主。
從局勢來看,當前法國北部地區,包括重鎮巴黎、蘭斯,已經落入英格蘭掌控。而王太子查理當然不願承認《特魯瓦條約》,他所領導的奧爾良派決定在布魯日重整勢力,計畫反擊。
奧爾良之圍

奧爾良之圍(1484年)
自戰爭爆發以來,法國始終無法擺脫英格蘭的威脅與侵擾。《特魯瓦條約》簽訂後,大量領土淪入英格蘭之手,法國被統一只是遲早的事。
1428年, 英格蘭試圖進攻奧爾良(這裡算是法蘭西剩餘領地中的重鎮),法軍死守城內,雙方僵持數月,戰局一時無法打破。即便城外的法軍試圖增援,也屢屢被英軍截殺(鯡魚之戰),未能成功突破包圍。就在法蘭西的所有人陷入自我懷疑、命運搖搖欲墜之時,一名少女走向奧爾良,再次點燃法軍反攻的希望,那個人就是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15-20世紀)
貞德的家鄉在香檳區邊境的小鎮棟雷米,她出生於農村家庭(1412年),自幼就非常虔誠,經常前往教堂祈禱。棟雷米的村民多支持奧爾良派,但由於地處勃艮第與英格蘭的勢力範圍內,村莊最終在英軍和勃艮第人的侵襲下被毀,貞德被迫流亡他鄉。

聖女貞德,後方飛翔的是大天使米迦勒(Eugène Romain Thirion,1876年)
據說當時年僅十三歲的貞德看見異象,大天使米迦勒向她顯靈,並要她肩負拯救法蘭西的使命。17歲時,貞德向法蘭西的將領請求兵力支援,聲稱自己奉神旨使命,能帶領軍隊解救被圍困的奧爾良,想也知道軍官當然沒有答應。
不過在三番兩次的請求後,也許法蘭西真的窮途末路,加上貞德的故事在民間傳開,王太子查理決定見她一面,看這人到底是神棍還是法蘭西的救世主。在王太子的允許下,貞德從東法小鎮來到希農。王太子為了驗證真偽,派人假扮自己,而自己則混入人群。當貞德進入大廳時,她毫不猶豫地繞過假王子,直接走到真正的查理面前,使得眾人嘖嘖稱奇。

奧爾良之圍中的聖女貞德(Eugène Lenepveu,19世紀)
最後王太子同意貞德率兵前往奧爾良,她剪了短髮、身著盔甲帶兵出發。另一邊的英格蘭與勃艮第則因奧爾良的歸屬問題起內鬨,勃艮第軍隊提早撤退。貞德帶領法軍從防守轉為主動進攻,即便自己負傷仍堅持作戰。或許她的精神提升隊內士氣,在法軍接連的猛攻下,英軍慘敗撤軍,法蘭西成功守住了奧爾良。
▶︎延伸閱讀:基督教派別一覽
貞德之死

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禮(A.C. Mihael,1912年)
貞德取得勝利後,她的名聲很快就傳入英格蘭。不過在那些英軍大臣與將領眼中,她並非聖人,而是女巫。
貞德接連收復了多個失地,但她並未急於攻下巴黎,因為她希望先讓王太子在蘭斯加冕,等合法加冕後再攻佔巴黎稱王,比較有說服力。
小補充:蘭斯是歷代法國君王加冕的地方,例如早期的法王克洛維就曾在此接受加冕。
查理七世順利成為國王(先別管這合不合法),眼看法蘭西國勢蒸蒸日上,接下來幾次對巴黎的進攻卻沒有好結果。而貞德與查理七世在策略上也出現分歧,後來貞德在未經國王允許下,擅自出兵前往康比涅,因寡不敵眾,遭勃艮第公爵俘虜。英格蘭聽聞消息後,花了一大筆錢終於要到了貞德(果然是勃艮第人啊)。

溫徹斯特的樞機在審問貞德(Paul Delaroche,1824年)
對英格蘭來說,眼前的貞德可是位麻煩人物,當然得盡快點解決她。不過在天主教國家,隨便處死一個人是不被允許的。貞德自稱受上帝指引,這反而成為英格蘭為她加上罪名的突破口。於是英格蘭想藉由教會審問,設法讓貞德說出任何違反教義的言論,這樣便能以異端的罪名將她處刑。

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手握著十字架祈禱(Jules-Eugène Lenepveu)
當時火刑是中世紀用來懲治異端與女巫的常見手段。1431年,年僅19歲的貞德在魯昂被公開處刑,結束了她短暫而傳奇的一生。直到去世25年後,貞德才被教皇封為聖女,算是替她平反。
法蘭西復興

卡斯蒂永戰役(Charles-Philippe Larivière,1839年)
貞德的死無疑對法蘭西造成打擊,畢竟正是有了她的出現,法蘭西才得以走到這一步。有些觀點認為,她的犧牲激發了法國的民族意識,使法國人民最終從分裂走向團結。無論她的犧牲是否真如上所述,法國人在隨後的戰役中仍展現出的韌性與凝聚力。
貞德退場後,查理七世繼續帶領法蘭西突破困境。他首先與勃艮第公爵和解,以割讓部分土地換取結盟,英格蘭因此失去重要盟友。除此之外,他還進行軍事改革,增加火藥武器的使用,並拋棄騎兵長期配戴的鎖子甲,改穿板甲,讓防禦大幅提升。
法蘭西軍隊大換血後,成功收復巴黎、諾曼底及波爾多等地,許多城鎮也重新歸附法國。1453年的卡斯蒂永戰役成為百年戰爭最後一戰,法軍猛烈的火炮迫使英軍投降。自此,法國幾乎統一全境,正式為百年戰爭劃下句點。查理七世後來被稱為勝利者。
結語
其實百年戰爭到後期主要都是各大臣和貴族之間在鬥(國王不是太小就是下線),後面哪些人出場我想也沒那麼重要了(反正看了也不記得)。
這裡在幫大家做個簡單總結,在先前的「普瓦捷戰爭」,法蘭西失去了許多領地。而在黑死病告一段落後,英法戰爭進入下一階段,這次法軍改變策略玩持久戰,使雙方戰況沒有進展。加上兩國進入王位換血之際,決定再次休戰。
作為後期英王的「亨利五世」開啟了最後的百年戰爭,法蘭西因為內部分裂,導致勃艮第靠攏英格蘭,獲得優勢的亨利逼迫瘋王查理簽訂條約,完成了短暫一時的統一目標。
此時的「查理七世」試圖反攻英軍,不料毫無勝算可言。「貞德」的出現重振了法軍,並在「奧爾良之圍」大放異彩。貞德最後雖遭俘處死,法蘭西卻沒有停下腳步,在查理七世的軍事改革下,他們最終戰勝英格蘭,成功收復法蘭西全境。
以上就是非常不專業的百年戰爭簡史,百年戰爭的結束除了象徵法蘭西的復興,也代表歐洲即將離開漫長的中世紀。不過在迎來新時代之前,我們還是要先把中世紀這個坑給填完。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