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補給包09》,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克雷西會戰,出自《大事記》(15世紀)
百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百年之久,歷經了好幾代人,無疑是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件。不過談起脈絡也是相當複雜,英法之間政治問題早在維京時代就萌芽了,並隨著14世紀惡化的情勢一觸即發。究竟英法之間有什麼恩怨情仇,這次就讓我們快速梳理百年戰爭的歷史脈絡。摘要
*建議搭配目錄查閱
- 百年戰爭:序幕
- 百年戰爭:初期
1.百年戰爭:序幕
英格蘭諾曼征服

征服者威廉(16-17世紀)
如果要說誰種下了英法之間的恩怨,那還得從維京時代說起。維京時代法蘭西再也受不了維京人的侵擾,決定分封土地換取和平,羅洛被封為諾曼底公爵,而居住在北法魯昂的北歐人就被稱為諾曼人。
丹麥人建立的北海帝國滅亡後,英格蘭王國回歸威賽克斯王朝,由懺悔者愛德華治理。羅洛的後代威廉一世與愛德華算是遠親關係(還是好幾代前)。據說北海帝國建立時,威賽克斯家族逃亡到諾曼底,愛德華受威廉照顧,曾聲稱要將王為讓給他。這導致愛德華去世的時候,出現了繼承之爭,因為當時英格蘭本是要讓哈羅德二世繼位。
後來威廉就殺去英格蘭,並成為了英格蘭王國(就是這麼簡單粗暴),隨之而來的是英法兩國之間的領地隱患。威廉作為諾曼底公爵是法國的封臣,必須效忠於王,但他現在卻成為了英格蘭國王,還擁有法國土地。無論是英法的領地或是權力問題,都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種子。
廢話很多,但重點就是身為法國諸侯的威廉後來征服了英格蘭,當上國王(血緣關係或故事太複雜可以省略)。
▶︎延伸閱讀:維京人的航海日記
英格蘭無政府時期

12世紀《獅子亨利的福音書》中的瑪蒂爾達畫像(1188年)

若弗魯瓦墳墓的琺瑯雕像,盾牌上的三隻獅子被認為是英格蘭皇家徽章的早期起源(1151年)

亨利二世的油版肖像畫(17世紀)
征服者威廉後來生了幾個孩子,總之他將繼承權交給了亨利一世,但不久亨利一世死於白船事件,王位最後轉移到他的女兒瑪蒂爾達。這個瑪蒂爾達也不簡單,她曾是神羅皇帝的妻子(但神羅皇帝掛了),後來再嫁法國的安茹伯爵若弗魯瓦五世,並生了亨利二世。
咦?這時候你會發現,英國王室嫁給法國貴族,最後又有孩子,這個孩子要繼承法蘭西還是英格蘭呢?這個等等說。
瑪蒂爾達獲得指定繼承權,不過中途還有小插曲,威廉的其他後代也想要爭奪這個王位,艾德拉(征服者威廉的女兒、亨利一世的妹妹)的兒子史蒂芬(征服者威廉的孫子、亨利一世的姪子、馬帝爾達的表親)與瑪蒂爾達發生衝突,使英格蘭陷入內亂。經過雙方協議,史蒂芬可以先暫時管理英格蘭,但未來將由瑪蒂爾達的兒子亨利二世繼承。

金雀花王朝徽章(維基百科;CC BY-SA 4.0)
這裡很複雜但白話文就是征服者威廉的內外孫在爭奪英格蘭王位,最終英格蘭將由亨利二世繼承。而根據傳統,亨利二世享有父親的領地和頭銜,所以他現在除了有威廉留下的英格蘭、諾曼底,還有來自爸爸的安茹地區,開創了英格蘭的安茹王朝。
小補充:亨利二世的爸爸喜歡將金雀花,因此安茹王朝又被稱為金雀花王朝。
阿基坦女公爵改嫁

路易七世(Henri Decaisne,1837年)
10世紀起法國改由卡佩家族治理,這個家族基本上統治了整個法蘭西王朝。卡佩的後代路易七世與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諾結婚。至於為何會有這場婚姻,從政治方面來看,阿基坦地區算是法國的心臟地帶,這裡靠海又盛產葡萄酒,商業活動密集,法王可能是想透過聯姻加強對這裡的控制。
小補充:波爾多就位於阿基坦地區

左邊是艾莉諾與路易的婚禮,右邊是路易七世起行參加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4世紀)
不過這段婚姻並沒有長久,主要原因推測是性格不合。埃莉諾從小就接受與男性貴族相同的教育,習得騎術、狩獵和各類學科,算是那時的女菁英,性格較為果敢強勢;相較之下,他的丈夫評價並不高,除了性格懦弱、拘謹,也缺乏政治手腕。
由於路易七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可能導致兩人在性事上不合,雙方並沒有男性後代繼承人。不過關係惡化可能還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有關,他們曾一同前往作戰,中途出現分歧,加上艾莉諾與其他人的緋聞,導致兩人關係惡化。這段婚姻最終被判無效。

1189年,安茹帝國的極盛疆域。所謂「安茹帝國」指的是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與法國西部的勢力範圍,而非一個真正的帝國(Cartedaos;維基百科;CC BY-SA 3.0)
至於恢復單生的艾莉諾又嫁給了誰呢?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亨利二世,所以亨利又或得了豐饒的阿基坦地區,此時法蘭西已經被英格蘭吃掉一半了。亨利二世現在不僅是英格蘭國王,還是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和阿基坦公爵,法王被大幅削弱。
▶︎延伸閱讀:認識十字軍東征始末
布汶戰役

腓力二世(Louis-Félix Amiel,1837年)
先補充背景,從英格蘭吃掉半個法國後,法蘭西王室一直想奪回西部領地。路易七世後來再婚並生下了腓力二世,腓力二世也順理成章成為法蘭西國王。另一邊的亨利也有不少兒子,其中比較知名的是獅心王理查和失地王約翰。 與此同時,奧托四世與腓特烈二世面臨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之爭。

獅心王理查(Merry-Joseph Blondel,1841年)

第三次十字軍期間,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和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一同進攻阿卡(14世紀)
總之父母輩解不開的恩怨就由後代們處理。亨利二世雖然享有廣大的領地,但晚年因分封問題導致家庭關係破裂(白話文就是分財產問題)。後來獅心王理查繼承王位,理查好戰但也善戰,對法蘭西來說肯定是個威脅,但腓力二世並非平庸之輩,外交懂得拿捏分寸,所以兩人關係還算不錯,甚至一起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年)。
小補充:亨利的財產問題其實跟法蘭克國王虔誠者路易很像,兩人本來都已經規劃好後代領地分配,但又因為後來多生小孩,導致財產重分,讓小孩不爽造反。
獅心王去世後,他的弟弟約翰繼承王位。然而,約翰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上,都不及父親亨利二世或哥哥理查,導致英格蘭內部對其不滿。法蘭西國王腓力發現約翰沒啥料,便抓住機會發動戰爭,先後收復諾曼底、安茹以及布列塔尼等英格蘭的法國領地。

布汶戰役(Horace Vernet,1827年)

1214年布汶戰役中法軍的勝利,使約翰收復諾曼第的計畫破滅,並直接導致第一次男爵戰爭的爆發(英格蘭內戰)。推測左邊是腓立二世;右邊為約翰(14世紀)

法國境內安茹與卡佩王朝領地變化,紅色為英格蘭國王作為法國封臣的封地;黃色為教會領地;綠色為效忠法蘭西國王的封臣領地;藍色為法蘭王室領地(Vol de nuit;維基百科;CC BY-SA 3.0)
總之收復領地讓英法關係逐漸升溫,導致反法聯盟的出現,這個聯盟由約翰、奧托四世和一些貴族組成。1214年布汶戰爭爆發,神聖羅馬帝國與英格蘭聯軍對抗法蘭西王國,兩國分批行動夾功法蘭西。具體戰爭不細說,但最後是法蘭西獲勝,確立法國作為軍事強國的地位。

1215年《大憲章》現存四份手稿之一(公有領域)
由於腓力在位期間收復大片領地,因此被封為「奧古斯都」;反觀約翰因治理不佳,被諷稱為「失地王」,再加上他為籌集軍費加重稅賦,隨意逮捕和監禁貴族,戰後隔年被迫簽訂《大憲章》。該憲章限制國王的權力,如不得任意課稅、逮捕自由人,或剝奪他們的財產,是當今憲法的鼻祖(不過約翰有沒有遵守又是另回事了呵呵)。
至於奧托四世,他在神羅的狀況本就不好,這場戰役後不久便被教皇廢黜,腓特烈二世繼位。
這裡的白話文就是,法國看準時機成功收復大部分領地,英格蘭從原本有一大片領地,變成只剩下阿基坦地區,同時法蘭西王權逐漸穩固。
蘇格蘭獨立戰爭

1328年腓力六世的加冕禮(15世紀)
接下來就是百年戰爭的主要人物了,一路跳到好幾代後,卡佩王朝末代國王各個絕嗣又去世,最後斷在查理四世手裡,王國陷入繼承之爭。這時主要有兩個繼承人選,第一是卡佩旁系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另個則是查理四世的妹妹。
不過查理四世的妹妹是當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媽媽,從法蘭西的角度想這王位她肯定不能繼承,再加上那時法國已經頒布「薩利克法」,限制女性繼承王位和土地,所以腓力六世成為新國王,開啟瓦盧瓦王朝。

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向法國國王腓力六世進行封臣禮。畫面象徵愛德華三世在名義上與腓力六世的臣屬關係(14世紀)
本來大家也就各過各的,互不侵犯,但蘇格蘭獨立戰爭最終促成雙方破裂。當時王愛德華三世致力於征服蘇格蘭,因為蘇格蘭一直想獨立。只是蘇格蘭與法蘭西是盟友關係,因此法國常常偷偷支援物資,甚至讓蘇格蘭國王來到法國避難。
愛德華當然超不爽,因為這戰爭可是從他爺爺打到現在,這導致英法關係再次惡化,海上衝突愈發頻繁。1337年,腓力六世以叛國名義剝奪愛德華在法爵位,這等於收回了英國國王在法國的所有領地。愛德華也不演了,直接宣稱自己為法蘭西國王,正式揭開英法百年戰爭。
2.百年戰爭:初期
發生時間:1337-1360年
背景補充完後,我們終於能進入正題了哈哈哈。英法百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百多年,兩邊的國王都換了幾代人。
斯勒伊斯海戰

斯勒伊斯海戰,出自《大事記》(Jean Froissart,15世紀)

英王愛德華三世(18世紀)
若從地理來看,法國無論在軍事、經濟都勝過英格蘭。法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核心區域,領土廣大、人口眾多,擁有比英格蘭更充足的農業與稅收基礎。從布汶戰爭也能看出法國是有能力壓過英國的,但自百年戰爭開打以來,法國連連慘敗於英格蘭手下。
1340年愛德華決定帶領艦隊侵入斯勒伊斯,法蘭西與卡斯蒂利亞(西班牙前生)的聯軍被擊潰。英格蘭取得英吉利海峽控制權並成功登陸法國。

英格蘭長弓(公有領域)
論規模或品質都不及法蘭西的英格蘭艦隊,為何能取得勝利呢?當時英格蘭出現了一種很可怕的武器:英格蘭長弓。據說這種武器是從威爾斯傳入演化而來的,弓體原料取自威爾斯的紫杉木,並使用亞麻等弦線固定。由於紫杉木彈性極佳,搭配韌性十足的弦線,使長弓能夠以強大的力量發射箭矢,形成有效的遠程打擊能力。白話文就是這個弓的材料超好,用起來很有彈性,弓弦也很牢固,所以拉滿弓時可以射得又遠又有力,甚至能射穿盔甲。
現在你可以想想一群長弓手射箭如雨下的畫面,大概就懂這武器的可怕了。相較之下法蘭西並沒有任何優勢,法軍以騎兵為主,除了鎧甲重、要騎馬,攻擊範圍又短,所以士兵還來不及靠近敵軍就被打趴了。即便法蘭西擁有弩兵,射程仍遠不及英格蘭長弓。長弓的出現使英格蘭在後續戰役中保持優勢,屢屢壓制法蘭西。
克雷西會戰

克雷西會戰,黑太子看著陣亡的波希米亞國王約翰(Julian Russell Story,1888年)
1346年,英格蘭軍隊在北法四處掠奪城市,造成大規模破壞。法國出動約3萬人,而英格蘭僅有1萬5千人。沒想到英格蘭僅以百人的犧牲,造成法國數千名法軍陣亡。這場戰役由愛德華三世的長子:黑太子愛德華領軍,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
黑死病休戰

1346年至1353年,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公有領域)
這時的英格蘭已經控制了法國多個沿海地區,對當地造成的損失也不小,同時還俘獲了企圖援助法蘭西的蘇格蘭國王,彷彿距離目標已經不遠。但萬萬沒想到,黑死病席捲歐洲,英法人口銳減,社會陷入不安與動盪,兩國因此協議停戰近十年。

約翰二世(Jean-Léonard Lugardon,1837年)
十年期間,英格蘭王室並沒啥大變化,仍由愛德華一家掌權;另一邊的腓力六世已經離開人間了,不過應該與黑死病無關,法蘭西王位轉交其兒子約翰二世(好人約翰)。
普瓦捷之戰

普瓦捷戰役,左方為英格蘭、右方為法蘭西(Loyset Liédet,15世紀)
黑死病暫時告一段落,英格蘭已經等不及要拜見老朋友了,1356年英法在普瓦捷展開戰役,法蘭西的主要領袖有國王好人約翰、王太子查理五世、克萊芒男爵和奧爾良公爵,他們的對手仍是十年前重創法蘭西的黑太子。這次的戰役法蘭西內部出現混亂,導致英格蘭有機可趁,再次以少勝多,還順便虜走了好人約翰。順帶一提,穆斯林與鐵鎚查理就曾在普瓦捷附近展開圖爾戰役。
▶︎延伸閱讀:鐵鎚查理與法蘭克王國
布勒丁尼條約

布勒丁尼條約後的法蘭西:綠色為法蘭西領土;粉色為英格蘭領土(1877年)
王太子查理被迫接手政務,首要處理的是爸爸被抓的問題。最後他與英格蘭談判,簽下了《布勒丁尼條約》,法蘭西除了得割讓半個阿基坦給英格蘭(注意是割地,不是封地),還要提供300萬金幣贖回國王。300萬可以分期,也可以先讓國王回去,但要留國王的兒子當人質,直到繳清錢,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要知道這筆贖金相當於法蘭西好幾年的收入,法蘭西可是拚了命的在籌錢。雖然好人約翰暫時回國,也交了人質,但其中一個兒子卻偷偷溜走。國王因為重視騎士精神,為此感到羞恥,並主動要求返回倫敦,最後就死在那了(洗勒?)。
結語
可能看到這你已經被複雜的族譜關係搞得很亂了,但筆者認為到目前為止,你只要記住以幾個概念就好了。
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導致與法王權力出現矛盾。馬蒂爾達與安茹伯爵生下「亨利二世」,除了開啟英格蘭金雀花王朝,還讓英王勢力滲透法蘭西領地。好在法蘭西作為經濟和軍事強國,在「布汶戰役」中成功奪回領地。
但好景不常,當卡佩家族絕嗣,英法之間的家族關係再次將雙方推入權位繼承戰。即便血緣更接近卡佩一家的「愛德華三世」宣稱主權,當時旁系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更受推崇。後期因蘇格蘭獨立戰爭和各種摩擦,導致英方自稱為王,戰爭一觸即發。
在一連串的戰役,英格蘭長弓展現優勢,並在軍事天才「黑太子愛德華」的帶領下,使法蘭西節節敗退。雖然中途爆發黑死病休戰,英格蘭後來仍大贏法軍,獲得不少領地。
看似發生了很多事,但到目前為止,距離英法戰爭結束還有近百年之久。面對英格蘭的猛攻,法蘭西能否重新振作,或許還要等到那位「少女」的出現。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