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差異,教會分裂及改革一次看!

趴趴造-avatar-img
發佈於歷史文化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歐洲旅遊補給包05

前言

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正式進入中世紀。這時期最令人詬病的就是教權與王權之間的鬥爭,但不可否認,打從君士坦丁合法化基督教的那一刻起,羅馬多神信仰注定淡出舞台,而基督教將在往後幾百年乃至千年,主導歐洲文化發展。 

基督教(Christianity)的概念其實非常廣泛,他可用指任何信奉耶穌為救世主的教派,其中以天主教(Catholicism)、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新教(Protestantism)為大宗。基督教作為歐洲的精神根基,一篇絕對不能講清楚,本篇只會分享基本概要,若你對基督教故事有興趣,或是想認識聖經人物及藝術上的表現形式,歡迎參考我的分支筆記《聖經補給包》:

本系列《歐洲旅遊補給包》是筆者對歐洲文化、歷史的研究筆記,目的在於深度體驗當地文化及欣賞藝術作品,若你也對歐洲旅遊感興趣又不想走馬看花,歡迎參考以下系列:

摘要

  1. 基督教的起源與背景
    • 誕生背景
    • 早期傳道路線及語言
  2. 基督教與猶太教差異
    • 收錄經典
    • 信仰族群
    • 對救世主的理解
  3. 羅馬統治下的基督教
    • 基督教地位的轉變
    • 基督徒的迫害與殉道
    • 從合法化到成為國教
  4. 基督教教義與正統性
    • 三位一體
    • 次經與偽經
  5. 基督教的分裂
    • 第一次分裂:天主教與東正教
    • 第二次分裂:宗教改革
  6. 三大教派差異
    • 教會結構
    • 聖母崇拜
    • 煉獄
    • 三位一體
    • 救恩途徑

1.基督教的起源與背景

誕生背景

raw-image

耶穌降生(Botticelli,1873-75年)

公元元年耶穌於伯利恆出生(今巴勒斯坦),祂是猶太人、信奉猶太教,也有遵循傳統接受割禮、施洗和守逾越節。耶穌被認為是基督教的創始者,但祂從未提及「基督教」和「基督徒」一詞。從個人事蹟來看,祂更像是宗教改革者,當時的猶太宗教領袖注重儀式,對於律法解釋十分嚴苛,卻未落實教義精神,遭耶穌指責:

你們嚴格地將律法上的微小誡命奉行,卻忽略了律法中更重要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

耶穌傳道目的應該不是要推翻或廢除猶太教,而是在真正的意義上實現和成就律法的精神與教導。因為祂在山上講道時明確指出: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筆者認為,從歷史發展來看,早期的基督教與猶太教並非兩個完全分立的宗教,兩者皆來自同個信仰體系、有著共同的經典與宗教根基。在初期,基督教更像是猶太教內部的一個教派。隨著教派發展出一套教義與體系,最終才演變成一個獨立於猶太教之外的信仰。

早期傳道路線及語言

早期基督教的傳道活動,主要集中在猶太地區和地中海東部,這裡深受希臘化影響,因此通用希臘語。初代教會在傳教時,為了解釋舊約內容(舊約以希伯來文書寫),通常採用流通更廣、讀者更易理解的希臘文本《七十士譯本》。而新約成書時間比較晚,所以原文幾乎以希臘文撰寫,並沒有太大的語言問題。

據傳《七十士譯本》始於公元前三世紀,由埃及法老托勒密二世委託猶太大祭司,派出七十二位學者將希伯來經典譯為希臘文,供亞歷山大圖書館收藏。這部譯本後來成為早期基督徒廣泛引用的舊約版本。

2.基督教與猶太教差異

基督教與猶太教都信奉上帝,但從收錄經典、信仰族群或是對救世主的理解都有差異,下面分成三部分解釋。

收錄經典

raw-image

比利時手抄拉丁聖經,現藏於馬姆斯伯里修道院(1407年,公有領域)

猶太教的聖經是《希伯來經》,又稱《塔納赫》,《希伯來經》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律法書》、《先知書》和《聖著》。

《律法書》就是「摩西五經」,也被稱為「妥拉」,包含《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主要講述上帝與以色列民族之間的故事和立下的約。《先知書》可分為「前先知書」與「後先知書」兩類。前先知書主要記錄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後的建國歷史,如《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與《列王紀》;後先知書則著重呈現先知的言行與神的啟示,書名多取自猶太先知,例如《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和《以西結書》等。《聖著》則偏向哲學和文學創作,主題與形式較多元,包含《詩篇》、《箴言》、《約伯記》等。

以新教為例,基督教的聖經分成「舊約」與「新約」,《舊約》主要取自《希伯來經》,共39卷,承襲了猶太教的觀點。《新約》共有27卷,可分成《福音書》、《使徒行傳》、《書信集》和《啟示錄》四類,《福音書》記載耶穌的生平故事,包含《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使徒行傳》著重於紀錄耶穌升天後,使徒的傳教歷程。《書信集》主要是寫給教會的書信內容,大部分內容由保羅所寫。《啟示錄》為使徒約翰對於異象的紀錄,內容談及未來世界將經歷的災難、戰爭和審判。

基督教接納猶太教的經典,但以《新約》為信仰核心,視其為上帝與人類所立的新契約。然而,猶太教並不承認《新約》,因為對猶太教來說本就沒有新舊約之分,自始至終上帝就只有和以色列人立一個約。

信仰族群

猶太教徒多為猶太人,強調「選民」的身份觀念,認為以色列人是天選之子。從上帝與亞伯拉罕、摩西的對話都能看出以色列人在眾多民族中的特殊地位與使命。像上帝在西奈山就說過:

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埃及記)

相較之下,基督教接納各族群的信徒,展現出更強的普世性,這一點可從《新約》看出。在《馬太福音》,耶穌復活後曾和使徒說: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五旬節當天,使徒受聖靈洗禮,聖靈賦予他們說各地語言的能力,讓他們能四處傳揚福音。從這裡也能驗證耶穌說的「萬民」是不受限於猶太人的。

另外,從彼得和保羅對傳教的態度來看,他們也從未排斥外邦人,例如在《使徒行傳》就有羅馬人接受彼得福音的紀載。彼得也說過:「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而保羅作為外邦傳教的核心人物,在書信裡也曾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是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這就是說,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上帝的兒女,惟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

從以上觀點都能看出基督教強調的是因信稱義,而非單純的血緣關係。

對救世主的理解

raw-image

最後的審判(Michelangelo,1536-41年)

聖經中的救世主被稱為「彌賽亞」或「基督」,分別來自希伯來語與希臘語,原意皆為「受膏者」。膏立是猶太傳統中的神聖儀式,會將膏油塗抹或澆灌在人的頭上,象徵此人蒙神揀選、承擔特定使命,通常只有君王、祭司與先知才會受膏。

猶太教認為真正的救世主尚未降臨,而基督教認為耶穌就是傳說中的救世主,末日時刻祂將再次降臨,審判眾生,並創造新天地。

關於救世主的預言主要來自各《先知書》,《先知書》成書時間行跨百年(前8至前5世紀),紀錄了以色列先知所見的異象。當時中亞及近東多個強權相繼興起,以色列先後被亞述、新巴比倫等大國統治。期間遭遇十支派消失、聖殿摧毀、巴比倫之囚,無疑是以色列民族的災難。

各先知曾多次預言彌賽亞的出現,提及彌賽亞是大衛王的後裔,並將復興以色列,除了執掌王權、召回流亡的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還將替眾生受罰,相關預言可參考下方:

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餘剩的,就是在亞述、埃及、巴忒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並眾海島所剩下的。他必向列國豎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又從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猶大人。(以賽亞書)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以賽亞書)

當然預言是否驗證,有太多討論空間了,不過部分預言確實是符合耶穌的,例如耶穌的出生和受難(耶穌的父親約瑟是大衛王後裔):

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以賽亞書)
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者;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迦書)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以賽亞書)

3.羅馬統治下的基督教

基督教地位的轉變

raw-image

尼西亞公會議聖像,君士坦丁大帝和主教們手持信經(公有領域)

在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起初並不被主流社會接納。從尼祿到戴克里先的統治期間(公元64-313年),基督徒長期遭到迫害。即使中間偶有短暫的和平時期,或部分地區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仍不受歡迎。直到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處境才有所改善,並最終在狄奧多西的支持下成為國教。

基督教的迫害主要從尼祿開始,在此之前的皇帝態度較為模糊,筆者認為可能是初期基督教的影響力、傳播程度仍有限,加上早期基督教更像是猶太人自己社會內部的紛爭,因此並沒有受羅馬重視。

這裡可以提一下,猶太教在當時是羅馬政府承認的合法宗教。由於帝國時期羅馬疆域持續擴張,各地時常發生叛變,尤其是猶太地區,因此推測羅馬當局對猶太教態度寬容,可能是為了有效管理地區。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當時猶太教徒並未受到嚴重迫害,甚至享有特殊待遇,如不必拜羅馬的神、豁免兵役等。

基督教的迫害與殉道

raw-image

基督徒殉道者的最後祈禱(Jean-Léon Gérôme,1883年)

基督教不被當局接受有很多原因,但根本在於基督教與羅馬主流的宗教、社會價值觀相互衝突。例如羅馬社會普遍接受多神信仰,人民不僅祭祀各種神祇,皇帝也常被神格化,接受敬拜。相較之下,基督教奉行一神信仰,只信上帝並排斥偶像崇拜。除此之外,基督徒也拒絕服兵役,因為殺人違背他們的信仰倫理(但羅馬可是個軍事帝國啊!)。

另外筆者推測,羅馬當局之所以打壓基督教,可能與基督教勢力日益擴大有關。不僅信徒人數增加,各地也紛紛出現教會組織,並舉辦私人集會,甚至在羅馬各社會階層,包含貴族,也有人皈依基督教(不過當時基督徒還是少數群體啦,不是說真的多到要佔滿整個帝國)。

教會的建立與信仰的滲透,代表基督教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與信徒基數。而私人集會更讓羅馬政府感到不安,因為任何形式的集會都可能被視為潛在的叛變行動,何況基督教並非如猶太教受政府准許。

對羅馬而言,基督徒拒絕參與羅馬宗教活動和履行國家義務是「不忠於國家」的表現,加上有動員叛亂的風險,成為日後被迫害的主要原因。

兩百多年期間,羅馬政府頒布法令試圖剷除基督教勢力,雖然各時期法令不同,但反對基督教的態度毫無動搖。從摧毀教會、收繳聖經到禁止聚會都有。甚至有皇帝將天災、人禍歸咎於基督徒,成為輿論與政權操作下的替罪羔羊。

raw-image

彼得被倒釘十字架上(Caravaggio,1600年)

當時的基督徒會面臨各種處罰,輕則淪為奴隸、沒收財產或被放逐,重則處死。信徒被逮捕可能會先接受刑訊與審問,但只要承認自己不是基督徒,並拜其他神祇,便有機會被赦免。然而仍有信徒堅守信仰(在外人眼中可能是固執啦),最終在公開處刑中殉道。處刑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斬首、釘在十字架、火刑或被投放到競技場,任猛獸撕裂,像彼得就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保羅則是遭斬首而亡(傳聞)。

從合法化到成為國教

raw-image

尼西亞大公會議壁畫(公有領域)

其實早在四帝共治末期,就已經有皇帝宣布停止迫害基督徒,但基督教命運最大的轉捩點,仍是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共同頒佈《米蘭敕令》。這項詔令不僅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也保障人民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讓基督徒能在法律保護下公開聚會、傳教。

raw-image

聖索非亞大教堂君士坦丁鑲嵌畫(公有領域)

君士坦丁在任期間不僅歸還教會財產,提供資金援建教堂、優待神職人員,甚至在晚年接受洗禮,正式皈依。除此之外,當時基督教面臨各種教義分歧,為了整合信仰觀點,君士坦丁召開尼西亞會議,邀請各地主教參與討論,並在會後確立了「三位一體說」,及聖父、聖子、聖靈為一體,奠定教義基礎。

至於君士坦丁為何對基督教如此寬容,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有人認為他在戰前曾見異象,天空浮現十字架與「靠此得勝」的字樣;也有人推測因為他的母親就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若要更現實點,也可能是君士坦丁看中基督教的組織體系與凝聚力,試圖藉由宗教整合分裂的帝國。

到了狄奧多西任期,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成為新主流,並主導後續歐洲信仰發展。

4.基督教教義與正統性

三位一體

raw-image

三一論圖解(公有領域)

三位一體是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並非由耶穌或聖經提出,而是各教派經過討論得出來的一套共識理論。三位一體主張神同時有三個位格(類似存在方式),即聖父(耶和華)、聖子(耶穌)和聖靈,三種位格既是獨立的個體,有各自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但他們又同時是唯一的上帝,換句話說,本質上只有一位神,但有三種不同的存在方式。

三位一體是在尼西亞會議後確立的,並被寫入《尼西亞信經》,以此劃定正統信仰與異端的界線。

正典、次經與偽經

raw-image

偽經《猶大福音》第一頁,特哈科斯抄本第32頁(公有領域)

如果你有讀聖經相關故事,你可能會發現很多經典並非出自舊約和新約。其實基督教的經典分成正典、次經和偽經三類。

正典就是我們俗稱的「聖經」,包含舊約與新約,以新教為例,共有66卷,正典的確立是過去多次會議後達成的共識,內容具權威性。

次經則是指部分教會才認可的正典,例如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接受《多俾亞傳》、《所羅門智訓》等著作,但新教或其他教派未必採納這些經典。次經在某種程度上仍有參考性,但部分內容也可能有誤。

偽經則指不被教會承認的典籍,內容缺乏可信度,甚至違背正典內容,例如《以諾書》、《以賽亞殉道記》和《猶大福音》等。

5.基督教的分裂

第一次分裂:天主教與東正教

基督教首次分裂於1054年,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從羅馬帝國分裂到中世紀時期,當時最具權威的教會分別是代表西方的羅馬教會和代表東方的君士坦丁堡教會。

君士坦丁堡教會位在羅馬帝國的東方重鎮「新羅馬」,在皇帝的推崇和大公會議的認可下,教會在東方世界享有和羅馬教會相當的權威(但名義上仍次於羅馬教會),擁有一定程度的宗教管轄權。

而羅馬教會因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政治及精神地位(羅馬為帝國首都,又是伯多祿和保羅的殉道處),一直都有至高的權威性。即使羅馬教會一度面臨帝國滅亡、失去皇帝依靠,教宗仍試圖以各種手段保全教會和鞏固權威。例如派遣傳教士到各地招收基督徒、親自與蠻族協商談判,甚至與國王合作以提升地位。

東西教會因地理位置、政治勢力、語言差異及制度架構等多重因素逐漸分化,並屢屢在教義上出現分歧。雖然大家都信奉上帝,但實踐和認知上不盡相同,各有一套體系。兩邊都不斷強調自己的「正統性」,而且什麼都能吵,大至教宗是否具普世權威,小至聖餐禮該用無酵餅還是發酵餅。

總之!最終導火線是西方教會未經東方教會的同意,擅自把《尼西亞信經》中「聖靈出於聖父」的核心教義改為「聖靈出於聖父及聖子」。導致雙方教會於1054年互相開除對方教籍,後世以此年劃分基督教的分裂。

西方教會強調自己具有普世性,因此稱為「天主教」或「羅馬公教」(Catholic 即為普世);而東方教會則主張自己保有正統信仰,因而被稱為「東正教」或「希臘正教」(Orthodox意為正統)。

第二次分裂:宗教改革

raw-image

1521年發出的贖罪券證明書(公有領域)

在動盪的中世紀,人們總脫離不了瘟疫、饑荒與戰火的侵擾。在無法掌控命運的現實中,信仰彷彿成為他們唯一可靠的心靈寄託,這也讓天主教得以在歐洲根基。這時期天主教廷的權力日益擴張,不僅壟斷聖經的解釋權,教宗(教皇)還擁有為君主加冕的神聖權威;同時,販賣神職、將救恩商品化的行為也逐漸普及,可見當時教會的權力與腐敗。

當時歐洲流行「煉獄」的觀念,煉獄是一個介於天堂和地獄之間的世界,據說大多數像你一樣雖然善良但可能還是有做過壞事的人,死後都必須先在煉獄接受「淨化」,也就是受罰,等服完刑後才能前往天國。而教廷也看準了人們畏懼死後受罰這點,發展出各種「靈魂救贖」的宗教服務。這些服務通常與金錢有掛勾,贖罪券就是其中一項。不過明眼人看也知道,這些行為就是以救恩名義圖謀。

raw-image

馬丁路德(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1529年)

raw-image

紐倫堡印刷的《九十五條論綱》,現藏於柏林國家圖書館(1517年,公有領域)

而挑戰腐敗教廷的第一槍,是來自16世紀的一位神父:馬丁路德。當時教宗為了興建聖伯多祿大殿,但教廷支出日不付出,於是「再次」販售贖罪券募款。作為神職人員,馬丁路德對天主教有良好的學識基礎,基於自己對天主教的理解,他並不認同教廷推崇的觀念和一系列操作。於是他在1517年寫下了《九十五條論綱》並張貼於威登堡教堂,內容質疑教廷的權威性,並批判購買贖罪券風氣。《九十五條論綱》伴隨著活字印刷技術的興起被迅速傳播,於是反對天主教的聲音陸續出現,先是從德意志地區開始,最後遍布整個歐洲。

馬丁路德不認為信徒必須通過神父、教宗才能赦免罪過,並強調每個人都能直接與上帝對話。他主張「因信稱義」,就是只要相信基督,就能獲得救恩。除此之外他也將艱澀難懂的拉丁聖經翻譯成德文,讓百姓不必透過教會解釋,也能讀懂內容。

新的觀念在歐洲各地萌芽,於是衍生出各類有別於天主教的新基督教派,如路德教派、喀爾文教派、英國國教派等,統一被稱為新教。這股新勢力捨棄了對教宗的絕對服從與天主教傳統的儀式制度,有更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如今我們提到的「基督教」,通常就是指新教(但這只是不嚴謹的稱法喔,因為基督教是所有信奉耶穌基督的教派統稱)。

6.三大教派差異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雖同為基督教,從教義、制度、主張價值皆不同,以下列出幾點差異。

教會結構

天主教採中央集權制,教宗是唯一且最高的宗教領袖,擁有對教義的最高解釋權和教會治理權,所有教會皆應服從羅馬教廷。東正教則採取代議制,沒有唯一的最高領導人,各教會、教區由當地的主教或牧首主持事務,有相對高的自治權。新教則強調個人與上帝的直接關係,因此沒有如天主教或東正教那樣複雜的教權體系與階級劃分。

聖母崇拜

raw-image

祈禱的聖母(Giovanni Battista Salvi,1650年)

相較於東正教與新教,天主教有神格化和崇拜聖母的傾向,並認為聖母瑪利亞蒙受天主特恩,無罪成胎。而東正教與新教雖承認聖母的特殊性,但並不接受「聖母無原罪」的觀點。

煉獄

天主教認為,沒有人是非善及惡的,因此大多數人在死後會先進入煉獄,接受潔淨與贖罪,最終才得以進入天堂。相比之下,東正教與新教多不接受煉獄的觀念,主張死後將依據生前的行為受到審判:義人升入天堂,惡人墮入地獄。

三位一體

raw-image

聖三位一體(Miguel Cabrera,1757年後)

三位一體是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即上帝具備聖父、聖子與聖靈三個位格。雖然天主教、東正教與新教皆承認此教義,但在聖靈的來源上存有分歧。天主教主張「聖靈出於聖父和聖子」,藉此強調聖子與聖父的同等地位,也暗示了中世紀教權凌駕於世俗王權的觀點;東正教則堅持原始《尼西亞信經》所主張的「聖靈出於聖父」。

救恩途徑

天主教和東正教認為,除了信仰上帝外,信徒還需要透過各種聖禮來獲得救恩。神職人員在教會中扮演信徒與上帝之間的橋樑,負責主持聖禮並赦免信徒的罪過。而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只要真心相信上帝,即使不參加聖禮或向神父告解,也能得到救恩。因此,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儀式較為嚴謹複雜,而新教的儀式就比較簡單,只有聖餐禮和洗禮。

結語

由於內容太多太雜,最後筆者想再針對基督教的演化做個小總結。起先基督教是猶太教的衍伸教派,最後成為獨立的信仰。當時信徒、精神領袖對聖經的理解不同,導致各基督教派出現教義分歧,君士坦丁為統一亂象,舉辦尼西亞公會議,奠定了正統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而各地教會因歷史、地理、政治等因素逐漸分化,導致基督教分裂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教派。隨後天主教稱霸歐洲,卻因教權腐敗遭到新思潮挑戰,最終又分裂出了一個獨立於教權體系之外的新教。

以上是筆者的筆記整理,如果已經看到這,那我要先恭喜你。因為這部分比講聖經故事還要難,背後扯到太多歷史事件和各種權力爭鬥,真的沒辦法說清。如果大家對各教派內容有興趣的話,或許可以去看看教會史,但接下來筆者要進入到中世紀啦,連寫了那麼多基督教的內容,終於能讀點不一樣的主題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趴趴造學習筆記
0會員
42內容數
用360度視角探索全世界,以下是我的生活紀錄和******學習筆記******。
趴趴造學習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7/20
耶穌在復活後第四十日升天,十天後的後五旬節,使徒在耶路撒冷受聖靈洗禮,聖靈賦予他們講道、行神蹟等能力,使他們得以走向各地傳揚福音。彼得當天公開講道,使三千人悔改受洗,你可以把這整個群體視為最早的基督教會或團體,基督教的傳道活動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Thumbnail
2025/07/20
耶穌在復活後第四十日升天,十天後的後五旬節,使徒在耶路撒冷受聖靈洗禮,聖靈賦予他們講道、行神蹟等能力,使他們得以走向各地傳揚福音。彼得當天公開講道,使三千人悔改受洗,你可以把這整個群體視為最早的基督教會或團體,基督教的傳道活動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Thumbnail
2025/07/05
士兵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祂雙手展開,身軀懸掛在木架之間,血從傷口緩緩流下,頭頂上還立著一個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兩旁各有一名犯人同受刑罰,其中一人嘲笑他:「你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若真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救自己吧!」
Thumbnail
2025/07/05
士兵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祂雙手展開,身軀懸掛在木架之間,血從傷口緩緩流下,頭頂上還立著一個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兩旁各有一名犯人同受刑罰,其中一人嘲笑他:「你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若真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救自己吧!」
Thumbnail
2025/06/29
耶穌約在30歲傳教,最早在加利利海邊招收彼得和安得烈為徒,隨後又在附近收了雅各和約翰。關於耶穌的門徒,最早被耶穌挑選的十二位弟子又稱為「使徒」,他們是與耶穌最親近的跟隨者,分別為: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小雅各、達太、西門以及猶大。其中,彼得被視為十二使徒之首。
Thumbnail
2025/06/29
耶穌約在30歲傳教,最早在加利利海邊招收彼得和安得烈為徒,隨後又在附近收了雅各和約翰。關於耶穌的門徒,最早被耶穌挑選的十二位弟子又稱為「使徒」,他們是與耶穌最親近的跟隨者,分別為: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小雅各、達太、西門以及猶大。其中,彼得被視為十二使徒之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歷史上首次,教宗方濟各的幕僚長埃德加·佩尼亞·帕拉大主教在英國法庭作證,此案被稱為梵蒂岡的世紀審判。 這起案件涉及梵蒂岡一筆有問題的3.5億歐元(約3.75億美元)倫敦房地產投資,及隨之而來的法律問題和刑事審判。
Thumbnail
歷史上首次,教宗方濟各的幕僚長埃德加·佩尼亞·帕拉大主教在英國法庭作證,此案被稱為梵蒂岡的世紀審判。 這起案件涉及梵蒂岡一筆有問題的3.5億歐元(約3.75億美元)倫敦房地產投資,及隨之而來的法律問題和刑事審判。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今日我們去教堂參觀,往往能看到美輪美奐的宗教圖畫。不過,基督教畢竟不能偶像崇拜。從四世紀他們可以建造大型教堂開始,就有許多人反對教堂裡掛基督或聖人的圖像。 其中一個反對聖像的名人,是賽普勒斯城市薩拉米斯的主教,埃批方尼斯(Epiphanius of Salamis)。 主教先生最有名的反聖像故事
Thumbnail
今日我們去教堂參觀,往往能看到美輪美奐的宗教圖畫。不過,基督教畢竟不能偶像崇拜。從四世紀他們可以建造大型教堂開始,就有許多人反對教堂裡掛基督或聖人的圖像。 其中一個反對聖像的名人,是賽普勒斯城市薩拉米斯的主教,埃批方尼斯(Epiphanius of Salamis)。 主教先生最有名的反聖像故事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先前提到,早期的教父們寫的一堆教父書信,除了勸勉自己教區的信徒,同時寫信指責其他教區的神學觀點,這樣不斷的透過神學辯證來強化各稐論述,但基本上還是各自信各自的。 但到了羅馬帝國開始走下坡的時候,沒想到這招卻有了很大的影響。 是這樣的,日耳曼蠻族來了,之所以說是蠻族,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文字能力(盧
Thumbnail
先前提到,早期的教父們寫的一堆教父書信,除了勸勉自己教區的信徒,同時寫信指責其他教區的神學觀點,這樣不斷的透過神學辯證來強化各稐論述,但基本上還是各自信各自的。 但到了羅馬帝國開始走下坡的時候,沒想到這招卻有了很大的影響。 是這樣的,日耳曼蠻族來了,之所以說是蠻族,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文字能力(盧
Thumbnail
金牧師在第三章開頭就說:「教會的復興始於發現上帝國度的價值。」引述《馬太福音》十三章44-46節「重價的珠子」來比喻上帝國度的價值。因為天國是隱藏的,少有人知道天國的價值,一旦知悉天國寶貴的價值,都會不計代價投入。
Thumbnail
金牧師在第三章開頭就說:「教會的復興始於發現上帝國度的價值。」引述《馬太福音》十三章44-46節「重價的珠子」來比喻上帝國度的價值。因為天國是隱藏的,少有人知道天國的價值,一旦知悉天國寶貴的價值,都會不計代價投入。
Thumbnail
2009年落成的聖母升天大教堂(Assumption Cathedral)配色簡潔明亮,可惜阿斯塔納多雲,拍攝時缺了一點陽光。直到離開前,都沒有等到積雲散去,卻因為沒有強烈的光線,拍下門前神父與信徒誠摯而柔和的交流。 這樣也很好,是時候前往下一站了。
Thumbnail
2009年落成的聖母升天大教堂(Assumption Cathedral)配色簡潔明亮,可惜阿斯塔納多雲,拍攝時缺了一點陽光。直到離開前,都沒有等到積雲散去,卻因為沒有強烈的光線,拍下門前神父與信徒誠摯而柔和的交流。 這樣也很好,是時候前往下一站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