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一年打開台灣市場:Speak 的 Go-to-Market 策略與跨國團隊心法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Speak 攻台心法:為何「不先投廣告」,才是最快的市場成長策略?

「行銷,不該是從投廣告開始。」

在一場關於 App「Speak」的行銷策略分享中,講者 Ginger 以這句鏗鏘有力的話作為開場,直接打破了許多人對於「行銷 = 廣告」的迷思。

她強調,廣告只是眾多手段之一,若沒有穩固的根基,再多的預算也只是加速消耗,而非有效成長。

那麼,在開啟廣告引擎前,Speak 究竟做了哪些事,才成功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站穩腳跟?從 Ginger 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從深度洞察、階段性佈局到跨部門無間協作的清晰路徑。

策略之前:三大支柱,奠定行銷根基

在討論具體戰術前,Ginger 分享了訂定策略前必須釐清的三個核心問題,這也是後續所有 GTM (Go-To-Market) 策略的根基。

了解用戶需求: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在語言學習,尤其是口說練習的賽道上,競品多如繁星。

用戶到底在意什麼?是發音標準度、對話情境的真實性,還是糾錯的即時性?透過用戶訪談與廣告前測,才能挖掘出最深層的需求,確保後續的行銷溝通能真正打動人心

了解護城河:競品狀態、定位和自身距離

深入分析競品狀態、市場定位,並誠實評估自身產品與市場主流的距離。

用戶心中對口說練習 App 的想像是什麼?哪些是市場已滿足的?而 Speak 又符合或超越了哪些期待?找到這個獨特的價值定位,才能建立難以被取代的護城河。

了解自身優勢:我們的「火力」能開多大? 

行銷的力道來自於產品的底氣。

Ginger 指出,優勢可以來自質化數據(用戶好評)、量化數據(留存率、使用時長),以及一個我首次聽到、非常新穎的視角——產品的「迭代速度」

這個從行銷角度切入的觀點讓我耳目一新。它意味著兩件事:

  1. 產品對行銷的支持: 當行銷端洞察到用戶的新需求或市場趨勢時,產品能多快地反應、迭代並滿足這些期待?這直接決定了行銷推廣的強度與說服力。
  2. 行銷為產品的鋪墊: 產品的迭代速度也預示著未來的功能藍圖。行銷團隊可以依此規劃長期的溝通節奏,為新功能的上線提前鋪陳、醞釀期待,確保每次更新都能獲得用戶的支持與喝采。
這兩個切角相輔相成,展現了產品與行銷之間緊密的共生關係。

進入台灣的三階段攻略:從防守、規模化到品牌化

當根基穩固後,Speak 採取了循序漸進的三階段策略,成功打開台灣市場。

Phase 1:先防守管道,建立信任 

初期,Ginger 觀察到 Speak 的廣告素材充滿「歐美感」,甚至有些 ABC 的風格,這與台灣用戶之間存在著信任與體驗的隔閡。

因此,第一階段的任務不是擴張,而是「防守」。

  • 目的: 避免用戶因廣告不夠在地、看似詐騙而流失,建立初步的品牌信任感。
  • 手段:
    • 降低廣告預算,將資源優先投入內容在地化,確保品質。
    • 統一所有官方管道的溝通調性,使其看起來像是真人在經營,用貼近用戶的切角、痛點和語言來互動。
    • 優化搜尋結果,讓潛在用戶能輕易找到真實的用戶體驗分享

Phase 2:快速學習迭代,測試循環、放大曝光 (規模化)

當品牌信任的地基打好後,便進入快速測試與規模化的階段。核心心法是找到一個「成功迴圈」:分類並找到核心成功內容 -> 持續循環驗證 -> 加入新的測試 -> 放大曝光。

  • 目的: 在保有成功量能的基礎上,不斷迭代,規模化增長。
  • 手段:
    • 在更多官方管道上,反覆驗證核心內容的有效性。
    • 每一個新的測試都帶著一個明確的假設去嘗試與證明。
    • 定期發布新聞稿,持續建立品牌的專業度與信任感。

Phase 3:擴大 TA,建立立體品牌形象 

在線上取得成功後,第三階段的目標是將品牌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建立更強而有力的品牌形象與在地連結。

  • 目的: 讓品牌形象更立體,觸及更廣泛的受眾。
  • 手段:
    • 從手機廣告走向電視廣告,從線上走到線下。
    • 啟用代言人(如:奧運冠軍李洋),透過其真實故事與品牌精神連結。

在李洋的案例中,我特別想 highlight Ginger 團隊的兩個細膩操作:

  • 解決核心痛點: 他們透過深度訪談與市場研究,發現用戶「怕犯錯,不敢開口」的集體痛點,並將此與產品的核心價值緊密結合。
  • 持續調整優化: 他們打造了「台灣限定」的溝通策略,這不僅是一個口號,更體現了團隊根據在地市場與用戶回饋,不斷調整腳步的敏捷性。
Ginger 在過程中分享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心法
刻意想像最終的成果,以終為始地回推要做的事。

這個方法不僅讓每一步行動都變得具體、動機明確,也提醒我們,巨大的信任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從各種微小、正確的細節中,一步步累積而來。

重複循環 4 大重點

特別想 highlight 第 3 點和第 4 點

  • 解決痛點:不斷探索、了解用戶的核心需求為何,並且找到和產品的共同點 or 回報給產品團隊持續迭代。
  • 持續調整:打造台灣限定,將持續調整描繪得更加具體,完整體現何謂根據市場、用戶調整。
raw-image

當行銷遇上產品

這一切策略的成功,都離不開產品與行銷團隊的無間協作。Ginger 強調,各部門是相輔相成的,產品的角色時而是核心,時而也是支援。

溝通如何發生?

這是一個雙向的資訊流
  • 產品端提供給行銷
    • 產品的核心 Roadmap。
    • 本季度的重點功能與時程。
    • 產品團隊眼中認為「值得行銷」的亮點功能 (Marketable Features)。
  • 行銷端回饋給產品
    • 定期整理 Review 與社群回饋。
    • 檢視 Roadmap 並從市場角度給予回饋。
    • 針對 Marketable Features 提問,找到與市場需求的交集。
    • 根據產品時程,提前規劃行銷活動。

一個精彩的協作案例:AI 功能的推出

當產品端提出 AI 功能時,行銷團隊從第一線回饋了一個關鍵問題:「AI 的加入,會不會讓產品的真實感降低?會不會取代真人老師?(因為用戶很喜歡 Speak 有真人的部分)」

這個提問促使產品團隊回頭重新檢視與優化功能。經過反覆討論,他們共同決定了一個更穩健的上市計畫:先由行銷團隊小規模的向部分用戶推廣,驗證市場的真實反應與期待,再根據回饋規劃下一步的全面行銷計畫。

我的心得

Ginger 分享的這個案例讓我看得大呼過癮。它清晰地描繪了討論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找到最適合的 Roadmap,更是為了共同定義如何運用資源來驗證假設,讓每一次的功能推行都更加穩固。不論是動機還是行動,這個案例都描繪得非常清晰。

小結

從不盲目投廣告的定力,到以終為始的策略佈局,再到與產品團隊的深度協作,Speak 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的行銷,源於對用戶的深刻理解、對產品的絕對信心,以及對市場的無比耐心。

這場分享真的很精彩,很實用且很多心法也是不斷提醒我們在實務上應留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人升級中
1會員
56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心得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