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挑戰 × 技術解法 × 空間價值
如果說「設計」是一段構思與構圖的旅程,那麼「製作」就是一場耐心與技巧的考驗。當我真正動手開始製作這棵樹時,才發現比想像中更複雜,卻也帶來意外的驚喜與感動。
技術巧思:紙捲的控制
光是「捲」紙,就有許多技術門檻。
剛開始捲紙時,我以為只是「把紙捲起來」這麼簡單。但實際操作後才發現,不同的紙材、厚度、寬度,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
- 紙張厚薄差異:淺、中、深三種綠色紙張磅數不同,厚的紙容易捲出有稜角的形狀,反而顯得僵硬;薄的紙則能形成柔和的漩渦,但稍不注意就容易鬆散。
- 工具與捲心大小:一開始我用竹筷捲,太細,紙張容易出現折角;改用稍粗的鉛筆當心軸後,弧度更自然,曲線更圓潤,穩定度也更高,後來我甚至會依照樹葉的位置,調整不同的捲心大小,讓整體更有層次感。
- 手勁的掌握:力道太大,紙會扭曲;太小,又會鬆散。這需要反覆嘗試,找到一個「剛剛好」的力度,起捲時必須用力,壓得夠緊,漩渦才會扎實;但往外延伸時要逐漸放鬆,才能捲出自然張力的漩渦。
- 尺寸的控制:紙條寬度不同,捲出的大小差異很大。為了讓整體看起來不凌亂,我將紙條事先裁成三種固定寬度,再依需求分布。
- 裁切豪卡板:原本想挖空樹枝細節,但發現線條難以控制且費時,最後決定修圓尖角,並用紙條收邊,讓整體線條更流暢。
這些細節看似瑣碎,但累積起來,讓樹的線條不僅完整,也能在遠觀時顯得自然、優雅,正是這棵樹「看起來活著」的原因。

大尺寸、結構、安裝的挑戰
在 Pinterest 上看到的紙捲作品,大多是小巧的桌上擺飾。但我要做的,是足以覆蓋講台牆的大樹。這意味著:
- 重量問題:紙捲多了以後,整體會變重。
- 重力問題:紙捲可能因為時間而變形,從圓變成橢圓。
- 固定問題:布膠能否承受這麼大的結構?
我一度因此沮喪,甚至想要放棄紙捲方案,回到最原始的豪卡板印刷。可是想到牧師的期待,以及我心中對這棵樹的想像,我還是選擇堅持。
我的解法是:
- 多層黏合 ——每個紙捲不只黏在板上,還彼此互黏,形成支撐結構。
- 重力問題——我擔心紙捲長時間會因地心引力而變形,於是讓紙捲彼此相黏,再用保麗龍膠加強,使整片形成互相支撐的結構。
- 板材拆分模組化——原本豪卡板是兩大片,若整片掉落風險高。我改成六小片拼接,每一區分別排好紙捲,形成「模組」,像拼圖一樣拼接完成整體,重量減輕、安裝更容易,也方便搬運。
- 黏貼方式——以布膠作主要固定,備用方案為「隱藏釘子」方案,事先找好牆面隱蔽處,若布膠不牢固,就能加釘子固定,實際安裝時發現布膠已足夠牢固,釘子反而用不上。
這些決策,讓這棵樹不僅站得穩,這樣既能保證牢固,也方便搬運與安裝。

互動與參與的設計(預想)
最初我希望這棵樹不只是「看」,而是能讓會友「參與」。因此我曾想過:
- 準備拍立得,讓大家現場拍照,化身「果實」貼在樹上。(拍立得結合果實貼紙,會友能即時把照片貼上)。
- 邀請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一起幫忙捲紙,讓作品更有「共同完成」的意義。
但現實卻讓我做了調整:
- 拍立得耗材成本太高,照片尺寸與果實比例也不合適。
- 捲紙的技巧需要練習,小朋友的作品可能難以使用。
改用邀請大家照片上傳雲端,但效果不佳,最後是主動去向人取得照片,再設計編排、輸出並貼在彩色果實上。雖然互動少了,但至少保留了「每個人都是這棵樹的一部分」的意象。
這件事也讓我反思:如果未來要推動大家參與,除了設計上的便利性,還需要宣傳與誘因。或許是一個小禮物、一個象徵性的回饋,才能真正吸引大家投入。
技術收穫
這次專案,讓我累積了幾個具體的技術經驗:
- 不同厚度紙張的捲製技巧
- 大面積裝置的拼接與重量分配
- 紙張與相片結合的色彩控制
- 大型現場安裝的空間感掌握
這些細節,對未來再處理類似的立體裝置都很有幫助。
與製作過程的時間與節奏
- 時間規劃:因為牧師沒有設定期限,加上想要更精緻,計畫兩個多月,並如期完成。
- 心境轉換:裁紙、捲紙的重複動作反而成為療癒過程,每一圈漩渦像在慢慢堆疊耐心與秩序。
- 修正經驗:除保麗龍膠外,有些區域需要慢乾的膠,讓我有足夠時間微調紙張弧度,但使用白膠因含水量高導致紙張扭曲,評估未來若再做,可嘗試矽利康,能保有可調整時間又不會變形。
- 成就感:當我在家裡先試擺部分紙捲,看見層層綠色漩渦在光線下折射出的層次,覺得非常療癒。那一刻,我確信這棵樹會很美。
- 沮喪:想到安裝時可能因重力而整體崩落,心裡一度很慌。這是一種「不知道最後會不會成功」的懸念。
- 釋然:最後樹順利完成並安裝,效果甚至比我預期的更好,那種滿足感很難形容。
完成後的價值
對我而言,這棵樹不只是裝飾,而是一個象徵:
- 樹根 ——象徵信仰的基礎,要深而穩。
- 樹幹 ——象徵方向與支撐,如同靈命的成長軸線。
- 枝葉 ——象徵群體的連結,彼此支撐、彼此延展。
- 果實 ——象徵每一位會友的生命故事,獨特而珍貴。
- 視覺效果:漸層綠葉與彩色果實,在聚光燈下呈現出溫暖卻不張揚的氛圍。
- 靈活調整:我除了主體樹之外,還額外製作了幾組紙捲葉子,可以在安裝時自由加上或拿掉。這樣一來,樹的尺寸既能維持在適合講台的比例,又能依需求最大化展現茂盛的效果。這個設計讓作品不會因為過大顯得壓迫,也不會因為過小而失去氣勢。
- 空間氛圍:樹與講台上的敬拜、講道形成自然呼應,既襯托又不搶主角。
- 象徵意義:樹根代表扎根,樹幹代表方向,枝葉代表連結,果實則代表每個獨特的生命。
最有成就感的時刻,是當整棵樹完成後,站在現場看著它與空間契合,就像它本來就屬於這裡一樣。



未來延伸
未來,我希望這棵樹還能繼續發展:
- 照片可以定期更新,紀錄教會不同階段的樣貌。
- 或設計讓大家在樹下合影,形成社群分享。
- 若有更高的預算,我想挑戰用透明壓克力來做,讓樹在燈光下能散發出通透的光感,增添神聖感與耐久性。
這次經驗讓我確信,我很喜歡創作「能與人互動」的作品,因為它不只是物件,而是承載記憶與連結的載體。
結語
這棵樹的誕生,讓我重新體會到「設計」不只是美感,也是一場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一開始的不確定,到逐步克服材料、結構、技術、空間融合的挑戰,不僅是一個大型裝置作品,更是一次設計思維、技術判斷與心思巧思的總結,它從需求到完成,最終成為講台上的一個象徵,最後看見作品在講台上綻放,並承載大家的笑容與照片,這一切都是最真實的獎賞。
它是一件作品,也是一段故事、也是生命力、連結與祝福。
更是一棵屬於教會、屬於大家的生命之樹。 🌳✨



關鍵字
結構設計、重量分配、紙材特性、互動參與、空間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