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其他地方一样,乌隆府当地居民常来请教阿姜曼问题。虽然大多是阿姜曼被问过的老问题,但经由某些不同的观点与意见,也产生了许多不寻常的问答。在这些问题中,最常见的是在过去前世[i]已一起长期培养善行功德的人,这种习气会如何继续影响他们今生的生活?另一种问题是关于在过去多生多世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他们的因缘为何?阿姜曼说,一般人对这类的问题特别感兴趣。
对于第一个问题,阿姜曼并没有做出特别详尽的解释。他只是解释了前世因缘的一般规则,并作了以下的解释:「这种缘起必须从确立自己的发愿开始,因为这将决定某些彼此有互相关联的人,彼此间的生活方式。」第二个问题更特别:为什么前世的因缘可以决定一对男女在此生的情爱?我们又该如何区辨这段爱情是缘自于前世的连结或者非关前世呢?
阿姜曼回答:「我们很难知道对这个人的爱,或者跟那个人的关系,是否是缘起于前世多生的因缘。大部分的情况下,人们都很盲目地恋爱与结婚。当感到肚子饿了,人的本性就自动会去找能填饱肚子的食物来吃。只要能满足日常所需,他们什么都会吃。同样的道理可以适用在前世与今生的因缘。虽说这样的关系是这个世界常见的特点,却不容易找到彼此相爱与结婚只决定在过去生生世世因缘的案例。问题是,让人坠入爱河的无明烦恼可不会让人感到脸红或不好意思;它们也一定不会耐心等在一旁,让前世的因缘有机会说话。无明烦恼想要的是找到能满足迷恋渴望需求的异性,这足以激发出热情与持续的抓取,使人们恋爱的那些烦恼可以把一个普通人变成斗士,不顾谦让与节制,拚个你死我活,不计任何后果。就算他们看到自己犯了错,仍旧会拒绝承认失败,就算死亡摆在面前都不能让他们放弃战斗。这就是使人坠入爱河情网的大概,很明显呈现在心中,非常难以控制。」
「任何一个想成为理性、有责任感的人,就不该让这些烦恼带头四处乱撞。因此你必须好好修习自我控制,才能确保就算你对前世的因缘一无所知,仍有驾驭内心的方法,避免被拖入泥淖或是掉进万丈深渊里。除非你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修行者,对各种现象都能保持开放的态度,否则你很难得悉有关过去前世的蛛丝马迹。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你都必须有足够的正念去保持适当的自我控制。别让那些来势汹汹的烦恼溃堤,就像四处泛滥的洪水,势不可挡,这样你就可避免身陷爱欲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提问者:「在今生一起幸福快乐生活的夫妻,若希望下一生也做夫妻,他们该如何做才能确保这个愿望实现?当他们俩都发愿要在来世相会,光这样的誓言就够了吗?」
阿姜曼:「这样的愿望也只是创造并实现某人想要达到某个目标的愿景;但愿望若没有具体的行动来实现,就不会产生你想要的结果。就以一个想要发财致富的人为例,如果这个人懒到都不肯出门去赚钱,那么他绝不可能有钱。若要梦想成真,就必须把握成功的机会,以相应的努力朝着目标去实践。这个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想要再续前世缘的夫妻。为了避免彼此擦身错过,他们的价值观或知见必须相似,并且彼此忠贞。他们绝不会去占另一方的便宜,因为这么做会破坏彼此间的信任,互生怨怼。他们必须珍惜戒德,行事正当,彼此互信。透过建立起坚定的伴侣关系,并付出真诚的努力,从事一切有利于未来重逢的善行,那么他们的心愿就有可能会实现,因为这都是他们可以做到的事。相反的,如果与上述背道而驰,譬如做丈夫的行善而妻子却造恶,或丈夫为恶而妻子行善,或是一方一厢情愿在讨好另一方等。那么无论他们一起发出成千上百个誓言,都必将落空,因为他们自己破坏了自己的誓言。你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呢?你想要与你妻子来生重逢的愿望是否胜过其他的愿望呢?」
提问者:「这是我唯一的愿望。财富、身分地位、头衔、贵族皇室、得天神的护佑或证果等,若不能与我唯一钟爱的妻子一起分享,那么这些对我就毫无意义。这是每个人最主要的愿望,所以我们都必须先期望得到一个相爱的伴侣,其他的心愿可以慢慢再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必须先请教您这个问题,虽然有些尴尬,而且我怕您会责怪。这是我们生活在世上的实际情况,只是大家常因为不太好意思而羞于讨论这件事。」
阿姜曼笑着说:「如果照你所说的真是如此,那么不管你到哪里都一定要带着你太太吧?」
提问者:「我很不好意思地跟您说,长久以来,我就是因为放心不下我的妻子才没有出家。我担心她一个人会孤单,没有人给她建议或安慰。我的孩子只会烦她,老跟她要钱买东西。我看不出他们能给她的心带来任何的安乐与平静,这不禁让我很担心她。」
「还有一件事我不明白,佛法告诉我们天界就跟人间一样,有男性和女性的天神。天界的众生都很幸福快乐,享受各式各样的欢娱,令人神往。但,不同于欲界的人间天上,梵天里似乎没有男性与女性的差别,他们(梵天神)不会感到寂寞吗?我的意思是,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没有伴侣能逗他们开心或安慰他们了。而涅盘甚至更惨 —— 没有任何的因缘造作,各方面都完全超然独立,不需要任何人或事的帮助,反正人与人之间完全不需要有牵连,完全真正的独立。一个人在那里怎么会有自我价值呢?一般说来,达到涅盘如此崇高境界的人,应该会期待受到同样在涅盘界里的众人赞扬才对啊!至少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一个富有、地位崇高的人,会受到社会上其他的人赞扬与钦佩。然而去涅盘界的人却只能发现寂静,没有同伴的赞美与钦佩。这不禁让我怀疑如此死寂的地方怎么可能真的是幸福之境呢?请原谅我提出这样一个疯狂且另类的问题,但除非我找到一位真正知道答案的人,否则这个疑惑会无止尽地困扰我。」
阿姜曼说:「天界、梵天与涅盘都不是为像你这种怀疑论者而存在,它们是为那些能了解内心价值的人而存在的。只有这样的人们才能了解天界、梵天与涅盘的价值,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相连接续的境界都必须增加相应的善德才能达到。像你这样的人很难想象这样的境界。就算你想,但只要你的妻子在你身旁,你就不可能做得到。假设她死亡,你可能会花很长的时间去思念她,以致不想投生到天界去。你的感受方式(执取),就算是崇高的梵天或涅盘等都比不上你的妻子,因为这些东西都无法像你的妻子那样照顾你。因为你害怕会失去能照顾你一切的伴侣,所以你肯定不会想前往这些境界。」
阿姜曼与这位发问者都开怀地笑了。阿姜曼接着说:「就连在世上我们所感受到的快乐,也都因每个人的偏好而有很大的不同。这好比我们的感官功能,它们各自处理不同的感觉刺激。比如说,眼喜欢色,耳喜欢声,鼻喜欢香,舌喜欢味,身喜欢触,而意识喜欢感知各种心理现象,各自依着自己天生的倾向去运作,不可能期待它们有相同的喜好。享用大餐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方式,与配偶幸福快乐地生活则是另一种快乐的形态。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欢乐,因为它与各地的众生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一个众生都一定会追求快乐。在地球上自有其快乐的形式;在天界、甚至梵天,也都各自有其快乐的形式;那些连根拔除心中烦恼的圣者也享有解脱涅盘之乐,但那完全不同于有烦恼的凡夫的世俗之乐。」
「如果你从妻子的陪伴所得到的快乐真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那又何必四处去观赏美景及欣赏音乐?何必吃饭、睡觉?何必藉由布施、持戒、禅修来培育功德波罗蜜呢?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跟你的妻子一起生活,将这种幸福来取代其他感官所有的快乐。这样你就可以省下很多的麻烦,但你真做得到吗?」
提问者:「喔!不!尊者,我怎么可能那样?如果我们吵架的时候怎么办?我怎么可能只从她那里获得一切的快乐?那只会使我的人生变得更糟呢。」
阿姜曼说,以一个在家人来讲,这个人相当有勇气,而且很坦率,他非常关心戒德方面的事。他对阿姜曼非常的虔诚,而阿姜曼对他也特别地关心。这名男子常来拜访阿姜曼,如果没有其他的访客在,他通常会跟阿姜曼对话。一般来说,其他的在家人不会拿他那种问题来请教阿姜曼。他非常爱他的妻子与小孩,他对阿姜曼的敬爱使他经常到僧团顶礼。如果他看到阿姜曼有访客,他会简短地向阿姜曼顶礼,然后像待在自家里一样四处看看,找服务僧伽的机会。在没有其他访客的时候,他才会问他感兴趣的问题,而阿姜曼也几乎每次都会和善地回答他。
阿姜曼非常了解每个人的基本性格,而且会经过评估后响应每个人。不管是非正式的谈话或是开示说法,他都会根据听众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措辞,到目前为止我写了这么多,你们应该不会怀疑才对。
当阿姜曼住在乌隆府的Non Niwet寺里,有很多的僧侣来请他指导,而且很多的比丘在他的指导下结雨安居。那个时候的 Non Niwet寺跟现在比起来要安静得多了,没什么车辆熙来攘往,也没有什么人来参访。大体来说,那个时候来寺院的人都是真心想要布施修福并持戒;不像现在,参访的人不管是有意或无意,常会破坏僧团宁静的环境。因此,僧侣都可以在心灵上提升自己,不只是对他们自己,同时也成为当地皈依僧伽的居民的喜乐之源。
阿姜曼在傍晚的时候指导僧众,通常他从讲解戒律开始,接着谈到正定,最后是智慧。按部就班简要地讲解,直到完全解脱的最高层次--「法」的基本目标!然后他又会回去讲解一个比丘该如何修行,才能证入他所概述的「法」的每一个阶段。对于致力禅修的比丘们,他总是强调以正念来奉行僧团戒律的重要性。
「只有严格持守戒律并尊重一切修行的规则,才能被视为一位成熟的比丘。他不会只因为觉得某些戒律很细微或不重要就违背它们,由这样的放逸或轻忽便可看出此人欠缺惭愧羞耻心,最后还可能会有更严重的破戒情事发生。比丘应该严格遵守戒律,以确保戒行清净,无可指责、没有玷污或缺漏。如此一来,他在同辈中能感到自在并有自信,不需担心老师或同修会批评或斥责他。在内心追求圆满至善的比丘,从须陀洹开始到阿罗汉,在达到所作已办的过程中,都必须付出稳定且持续不断的努力,去体证每一个层次的『定』与『慧』。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坚持下去,各种心灵的能力将不断开展,直到能将心中的各种烦恼垢染都给彻底清除。」
「比丘的言行必须无可指责,他的『心』必须藉由法的功德一层一层地开展提升 —— 定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ii]直到绝对的圆满至善(涅盘)。比丘不该消极或哀伤,不该不庄重,不能因为罪咎正在啃食他的心就避开他的同修,这样就背离了佛陀的教诲,因为佛陀的内在品行与外在的举止都是完美而无可指责。比丘想要跟随佛陀的足迹,就必须鼓起勇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必须是一个正直与诚实的人,对自己与同修都诚实,同时忠于『法』与『戒律』。这样不管他身在何处,他的典范都会得到肯定。他的止与观的光芒将会发光,如同心中弥漫着法味,他绝不会被妄想困住而找不到出路。以上,都是一名真正的佛陀弟子该具有的特质,仔细地修习,并让它们进入心中。如同指引你们的光明一般去紧紧遵循,走向没有烦恼的未来,到那个时候你们就可说它们是自己珍贵的财产了。」
以上就是阿姜曼平时如何教导僧众们的情况。
只要跟阿姜曼日常的修行时间没有抵触的话,比丘们若是对修行有疑惑或问题时都可以单独来请教他。不论他身在何处,他的作息都很有规律,几乎没有例外。从一大清早禅坐起身后,他会走到户外开始经行,直到托钵的时间已到。从村落化缘到足够的食物并用过早餐后,他又会开始经行,直到中午,然后休息一下。休息过后,他会再禅坐一下,然后开始经行到下午四点。四点时,他会打扫住处周围的空地。清扫完后,他会洗澡,然后再经行几个小时。离开经行步道后,他回到小禅房,诵读几个小时的经文。之后,他又开始禅坐直到深夜。通常,他的睡眠时间不会超过四个小时。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他会彻夜不睡,禅坐到天亮。他还年轻的时候,他的精进无人能望其项背;虽然由于体力日渐衰退,有时他会稍微放松,但即便到了晚年,他仍保持精进的个性。而他与我们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纵使他的身体日渐衰退,但他的心智仍看不出有任何衰弱的迹象。
以上就是一位圣者的生活,他为我们树立了完美的典范。他从未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也从未松懈,这份不间断的努力已成为推动他力量的来源,使他能在清迈府的深山里获得终极的胜利,就如同我们所看到的一样。身为人类,我们拥有相同的特质可证得与阿姜曼同样的境界。但实际上,能达到像他一样完全成功的人却凤毛麟角。就算现在世界的人口严重过剩,但鲜有人能看到自己的梦想实现或达到这样崇高的目标!在现今这个时代,这样的成就十分稀有。
阿姜曼与一般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他追求「闻」与「慧」的精进与决意的程度,他的努力建立在四神足[iii]之上: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当种下的「因」不同,「果」也必定截然不同,其差异令人难以置信。但人类因其行为所招来的善恶果报如铁证一般在世上随处可见,无法否认。我们必须认知这种明显的事实:善与恶、快乐与痛苦,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交错出现,我们没有办法逃脱。
在现今的阿姜(禅师)中,阿姜曼的生平故事最特殊,从开花到结果,从开始到结束,都非常的丰富。每一个庄严神圣的足迹,都是每一个人由衷敬佩的生命。现今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好名声,都很尊敬他,他的圣名远播。可惜的是,许多热爱正法的佛教徒在阿姜曼还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机缘聆听或亲自拜见他。纵使他们多么想见如此完美的圣者一面,也苦无机会。主要的原因是阿姜曼不喜欢城镇那样人口密集的地方,他发现在山区和森林的生活令他一生惬意逍遥多了。
许多致力于实践「法」的比丘,在追寻阿姜曼的过程中都遭遇了许多的困难。那个时候的泥土道路不容易行走,也没车子可坐。他们必须徒步好几天才能抵达他停留的地点,不习惯长途跋涉的人根本无法办得到。每一个做不到这件事的比丘,他们的理由都不同:有的比丘只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他教导有关「法」的清楚真理;有的则是担心食物与资具短缺或低劣;有的则是担心无法像他一样一天只吃一餐。只要一想到阿姜曼在那里,比丘们便往往为他们自己制造出许多看似无法克服的障碍。虽然他们有很真诚的理想,但这样的担心就等于自我设限,妨碍了他们最初想得到的利益。到最后,他们只能在阿姜曼过世后,从听来的故事里来了解他的一生。他象征自佛陀以降及无数的阿罗汉所传承下来并保留至今的「道」与「果」。证得道、果、涅盘的圣者透过善向(practice well)、直向(practice straightly)、正向(practice rightly)、诚向(practice properly)的修行[iv],将「法」的精髓给传承了下来。他们就像从广大无边的不死海--「涅盘」所散射出的耀眼光芒,闪闪发光,光的源头都是那些依照佛陀的教导已臻圆满的圣者。
阿姜曼是近代的阿罗汉之一,他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日离世,距今约有二十年,并不算太久。[v]他逝世时的故事稍后会在这本传记的最后一章节里提及。无论如何,只要世间法仍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身体的死亡自亘古以来就存在并持续。凡有生就必有灭,留下的只剩佛陀无条件的慈悲、智慧与自在解脱,所有的一切都被珍藏在「法」中。像这些固有的特质都一样,阿姜曼无条件的慈悲、智慧与解脱,如佛陀一般以同样的方式保持不变。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忠实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方法去实践 —— 我们在成就上的程度,端视于我们投注在修行上的时间与努力的多寡。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该关注这件事。若不努力修行,什么成果都无法达成,而机会就这样付诸东流。
阿姜曼与呵叻府人民的问答中,有一则最令我印象深刻。以下是他开示的大概:「不要像自己、家人及朋友或你居住的社会等等都不用面对坟墓的态度来思惟与行动;否则当有一天死亡找上门时 —— 就如同它(死亡)会找上世上每一个人一样 —— 你就会发现自己只能坐以待毙,而且有极高的风险坠入大家所不喜爱的悲惨境界。不管你怎么想、怎么说或怎么做,都应该随时想起象征死亡的坟墓,因为坟墓与业力紧密相连。『念死』会使你想到业力,让你回头观照你自己。」
「当你实际上仍受业力因果法则摆布,就千万不要自以为聪明,这样的傲慢只会引你走向不幸。千万不要自认为比佛陀还要更高明,佛陀是伟大且一切智的导师,他不像有无明与骄慢的凡夫,他绝不会去臆测戏论。最后,这样的人只会陷在狂妄自大为他们打造的恶业深渊里。」
这种直言不讳在效果上很惊人,可让听法的人专注在有关「业」的真谛。它克服了一切妄自尊大,使我们俯瞰自己在这世上的真正位置。我这里又回到「业」议题是因为我认为之前写的内容并不十分恰当,它无法充分捕捉阿姜曼教导的效果。我刚刚才注意到这个疏忽,这突显出我们的记忆有多么不可靠。事实上,它们常误导我们,让真相被掩盖,使我们看不到真相。所以请原谅我一再回到同一个议题上。
阿姜曼有知识与能力将「法」的功德传授给他的出家弟子。结果,他的许多弟子都已发展成名符其实的「菩提树」[vi]了。这种菩提树相当难栽培与成长,因为四周有很多的危害环伺。他的许多位资深弟子迄今仍活在世上,我在书中也曾提过一些人的名字。阿姜曼的资深弟子包括以下知名的阿姜:如乌汶府的阿姜辛与阿姜玛哈宾、廊开府Tha Bo县的阿姜帖、色军府的阿姜范、乌隆府Tham Klong Phen寺的阿姜考、乌隆府Nong Han县Dong Yen村的阿姜Phrom、北榄府(Samut Prakan)Asokaram寺的阿姜Lee、黎府的阿姜措与阿姜Lui、清迈府的阿姜Sim与阿姜Tei、色军府的阿姜Kongma。[vii]还有很多我已经记不起名字了,而每一位阿姜都各自拥有与众不同的卓越特质。
每一位都有与众不同的长处,也都值得致上最崇高的敬意。有几位相当的知名,全国的出家与在家众都耳熟能详。有些阿姜因天性喜好宁静而乐于独自静修。这些资深的弟子们都有品德高尚的特质,但因为他们天性喜爱平静的生活,故而保持低调,实际上很少人知道他们的存在。
阿姜曼跟泰国其他地区的禅师们相比,更能稳固地协助僧众树立菩提根。菩提(Bodhi)的意思是指智慧,世尊的菩提称做「觉悟」,但对这些阿姜来说,我宁可称它为菩提根,因为这与他们卑微的地位相应(因为这些阿姜除了解脱以外的成就,都远不如佛陀),也符合他们所属的森林传统。帮助一位比丘建立菩提根,跟养育孩子很像。首先要教导这个比丘在戒德方面如何发展稳固的基础,然后再教导他如何以戒德为基础进行禅修,向内心观察并发展出足够的知见与内明,让他能够稳固地观照自己。每一个人及每一个比丘在心灵发展方面都是一种极其艰困的挑战,因为要在一个被烦恼控制的人心中种下良善的品德[1],是一种很吃力的任务。老师必须随时谨慎,并精通消除烦恼的方法,好让学生对于接受训练能保持热忱。在一位好老师的指导下持续不断的修行,才能将自己的性格融入「法」,并稳定地增强自信与决意。
我们都必须独自承受各种烦恼给我们的折磨,每一个来找老师指导的比丘也都同样充满着烦恼。所以对老师而言,要找到足够的力量将学生逐一给拖到安稳之处,是件很困难的事。我相信对于人类所从事过最艰困的任务,就是使一个凡夫比丘转化成一个真正值得受到最高崇敬的比丘。当老师尝试使弟子从原本的凡夫地位,晋升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圣者之流时[viii],任务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艰巨的程度也将随着每一层接续而来的成就呈现出戏剧化的增加。在初期,菩提树有机会成长、发芽并长成一棵有用的大树之前,十之八九会有昆虫突然出现并啃食其根部,钻入它的茎干,直到整棵树倒塌在地,这是我们常见的状况。很少见到有树木的根部长得够深,承受得起狂风暴雨与虫害的蹂躏。当我们栽种一棵普通的树木时,我们会预期这棵树不久就可以结果;但,当我们试着替比丘种下菩提根时,却总是处于崩坏倒塌的边缘。就算没有明显即刻的危险,他也会替自己找麻烦,因此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伤害,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训练比丘变得极其困难。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就自己去做个试验:去出家当一名比丘吧,试着去持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我敢打赌在太阳下山前你就会饿到想吃晚餐;你会忘记早已剃除鬓发,你会一直心痒痒地想出去逛一逛,听各种声音,闻这个,尝那个,触摸美好与柔软的东西。不管早、中、晚,你的欲望没有一刻能被填满,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完全忘记自己的比丘身分。你不再对栽培心中的菩提树有兴趣,因为你的心已无法接受比丘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来获取心灵真正寂静的理由,也无法坚持修下去。
若无人看管,心中的菩提树就会逐渐枯萎,恶势力就会抬头,又岂能承受它们的猛烈攻击?比丘心中的菩提很容易受到这些恶势力的影响,以至于他的心会因为不相应的因缘而摇摆不定。如果他的菩提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它将绝望地倒塌在地,因此栽培菩提是一件极艰困的任务。那些从未试着在心中栽培菩提的人,绝不可能知道那些恶势力的力道有多么强大。它们企图以各种阻碍菩提幼苗的东西来滋养它,最后使它毁灭。结果,这样的菩提树看起来就像毫无生机的样子,就好像是因为严重缺乏圣洁的戒德,随时就要枯死。
我有过多次栽培菩提树的经验,但由于缺乏周延的判断,我经历超乎意料的失败,所以我很明白要培育并照护菩提树有多么困难,它总是看起来一副快要枯死的样子。就算到了今天,我仍不敢肯定地说我的菩提树是否有好好地成长与茁壮;又或者它的处境和一般情况一样,慢慢地枯死?事实上,我还没看见自己进步到能估计它退堕到什么样的层次 —— 持续的退堕似乎已成为常态。但由于喜欢追求各种有害的刺激,这种菩提若没有外在的帮助,很容易会自我毁灭。
任何人只要奋力抵抗心中自然的倾向,直到心能完全臣服于「法」的权威,便能圆满发展出菩提,这种人值得尊敬。阿姜曼是一个已完全开发出菩提的老师典范,同时成为所有弟子安乐与信心的来源。阿姜曼很小心地栽培菩提树,直到它的根茎粗壮,枝叶繁茂,并开出许多的花果,对那些想寻求遮荫的人来说,那会是一个安稳的庇荫处。虽然他已经逝世,但只要读过关于他一生的故事,就足以对他以及他的修行生起信心,就彷佛他从未离开过一样。
[1] 指菩提善根。
[i] 原文用pubbenivãsa,字面的意义是指:一个人以前的存在状态,指人们的前生。
[ii] 也就是,定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
[iii] 四神足, 又称四如意足,分别是欲神足(又称欲如意足),勤神足(又称精进如意足),心神足(又称心如意足、念如意足),观神足(又称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iv] 圣者是指追随佛陀修行并证得至少初果(预流果,又称须陀洹果)的人,是四双八辈(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解脱圣道的第一个阶段。这样的人一定善向(依善而行)、直向(依正直而行)、正向(依真理而行)、诚向(如法而行)。
[v] 阿姜曼于佛历二四九二年十一月去世,大约是距本书写作之前二十年。
[vi] 菩提树,或称觉悟之树,是佛陀证悟时遮荫他的树,是一种印度的菩提树。
[vii] 这些阿姜(大师)如今都已去世。
[viii] 预流果(须陀洹果),一还果(斯陀洹果),不还果(阿那含果):这是解脱涅盘的前三阶,而最终是第四阶阿罗汉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