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市場劇烈動盪,新聞頭條充斥著恐慌的字眼,身為投資人的我們,心中難免感到焦慮與不安。我們總會忍不住問:這次的危機,是不是前所未見?這次的崩盤,市場還能恢復嗎?
然而,要穩健地航向未來,最好的羅盤其實是回顧過去。當我們將視角拉長,回顧美國道瓊工業指數橫跨120年的 unflinching historical record,會發現一些顛覆直覺卻極其重要的事實。這段世紀長的歷史,為我們揭示了市場與動盪共存的永恆法則,這些法則將徹底重塑你對投資的信念。
一、災難是常態,但創新高也是攤開百年走勢圖,最震撼的第一個事實是:市場從未平靜過。在過去120年裡,世界經歷了無數次看似會終結一切的災難,但指數的長期趨勢始終堅定地指向上方。
我們可以將這段歷史分為三個階段來看:
• 1900-1950年: 道瓊指數從66點起步。這50年間,世界經歷了1907年的銀行倒閉潮、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韓戰。儘管災難不斷,指數依然緩步爬升。
• 1950-1990年: 指數從200點漲到2,590點。這期間發生了古巴飛彈危機、甘迺迪總統遇刺、兩次能源危機,以及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崩盤。沒有任何一場危機,能阻止股價繼續向上突破。
• 1990-2020年: 指數從2,590點一路攀升至28,859點。我們親身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攻擊、2008年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以及全球性的COVID-19疫情。結果依然相同:市場在消化衝擊後,不斷創下歷史新高。
這並非盲目樂觀,而是根本的經濟引擎在運作。指數每上漲一點的背後,都是人類智慧的故事——新技術的誕生、更有效率的企業、持續擴張的全球市場。市場向上的步伐,是對這種持續累積的進步的致敬,這是一股比任何單一危機都更強大的力量。
經濟發展總是持續的向上
二、指數的視覺陷阱:你看見的「平穩」其實是巨大的波動

當你觀察道瓊120年的完整走勢圖時,會產生一個有趣的錯覺:圖表的前半段(例如1900-1950年)看起來幾乎是一條平線,似乎波瀾不驚。
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視覺陷阱。當時的波動,若以「百分比」計算,其劇烈程度絲毫不亞於今日。資料顯示,當指數只有66點時,一次33點的下跌,就意味著市場崩盤了50%。然而,這在橫跨數萬點的長圖上,看起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波紋。
這教導了我們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我們的情緒反應往往與「絕對點數」的下跌掛鉤,那是一個能輕易佔據新聞頭條的聳動數字。然而,市場的真實健康狀況與歷史脈絡,只能透過「百分比」來理解。今天市場下跌1,000點雖然令人恐懼,但它對市場造成的百分比衝擊,可能遠小於數十年前一次100點的下跌。
三、未來是必然的,但時機是難測的
基於過去120年「災難不斷,成長也不斷」的歷史規律,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大膽但合理的推論:道瓊指數站上50,000點,或是台股站上30,000點,這並非「是否會發生」的問題,而僅僅是「何時會發生」的問題。
然而,即便是最嚴謹的分析,也可能在市場莫測的時間表前顯得渺小。以2008年的一份預測為例,當時預估道瓊指數在2020年可能達到22,000點,結果市場的強勁表現遠超預期;但同一份報告對台股的預測,卻因市場成熟度與成長階段不同而未能實現。這個案例有力地證明了,預測市場的長期「方向」遠比抓準短期的「時機」來得重要。
如果歷史證明了目的地是近乎必然的,但沿途的路徑卻籠罩在迷霧之中,那麼投資人最明智的航線是什麼?答案,矛盾地,不在於複雜的預測,而在於深刻的簡單。
用最笨的方法找到好投資,找到好標的,隨時買進,傻傻的等他持有。
結論:駕馭風暴的智慧
道瓊120年的歷史給我們的不是一顆能預測未來的水晶球,而是更有價值的東西:一張關於韌性的地圖。它教導我們,混亂與動盪是換取人類進步所帶來回報的入場券;我們對波動的感知,會被複利本身的巨大力量所扭曲;因此,我們的焦點應該放在投資的「標的」與「理由」,而不是「時機」。
當我們面對明日的頭條新聞時,終極的問題不在於我們能否躲過下一場風暴,而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信念留在船上,因為歷史早已證明,這艘船總能航向一個更富饒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