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不踩雷」到「能補位」,指出合作不僅是避免犯錯,更在於協助推動團隊前進。
本文探討團隊合作的進階技巧,從人際關係的經營、對話的順暢到共享心智模型的建立,最後來到提升團隊的整體復原力。
這篇文章適合所有渴望在團隊中扮演更積極角色的讀者。
引言:從「不踩雷」到「能補位」
當我們剛進入一個新團隊或環境時,最自然的反應就是先不出錯,對吧?
這時,我們往往會專注於避免衝突,盡量避免成為別人眼中的麻煩人物。
這樣的心態其實是一種生存策略,它幫助我們適應新環境,避免一開始就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它就像在一場比賽中,只顧著不犯錯,而沒有積極爭取進攻的機會。
長期下來,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雖然沒有做錯事,但也似乎沒做出什麼貢獻。
那麼,當團隊的合作氣氛變得更輕鬆,大家真正希望達成共同目標時,我們該如何改變這樣的「自保」狀態呢?
這時,進一步的合作能力——也就是幫助團隊繼續前進,成為團隊裡的推動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關係策略——人際盤點與角色辨認
一位合作力強的人,並不一定是八面玲瓏、能說服所有人的那種人,而是懂得經營人際關係的人。
這裡所說的「經營」並不是要討好每一個人,而是要真實地「認識人」。
在合作中,認識每個團隊成員的特點和需求,比單純的工作能力往往更能推動團隊達成目標。
為什麼需要「認識人」?
合作中,我們要處理的並不僅僅是任務本身,還有「人」。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習慣、需求和行為模式,這些都會影響合作的效率和順暢度。
如果我們只專注於事情本身,而忽略了每個成員的獨特性,那麼合作過程就很可能變得充滿摩擦和誤解。
讓我舉個例子,假設我們需要籌辦一場迎新會,團隊中有四個成員負責這次的籌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風格與想法:
- A 很主動,總是提出一堆建議(例如:去哪裡,什麼時間),但是他可能會覺得其他人太過被動,只有自己在努力,這會讓他感到有些孤獨。
- B 很注重預算,經常提醒大家經費有限,可能會覺得A不夠現實,對一些提議持懷疑態度。
- C 表面上說「都可以」,但內心其實有很多顧慮,事後可能會開始抱怨,這樣就會影響到團隊的氣氛。
- D 則希望能整合每個人的意見,盡量照顧每個人的需求,但這樣做又讓他感到壓力山大,有時候難以兼顧所有人的需求。
如果我們只是想盡快作出決定,往往會陷入無休止的爭論或籌辦出一個大家都不喜歡的迎新會。
但如果我們能夠認識每個人的性格與需求,事情就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先詢問C的顧慮,邀請他把隱藏的聲音說出來;
接著了解B對預算的想法,幫助大家理解他為何如此重視經費;
然後,再強調迎新會的真正目標:營造一個良好的互動氛圍,而不只是解決具體的「去哪裡」和「如何分擔費用」的問題。
這樣,A的主動性可以被引導到正確的方向,D也能更順利地協調大家的意見,從而使討論真正向前推進。
關係策略——人際資源要平常累積
另外,有些合作並不輕鬆,尤其是當我們需要處理一些棘手的任務,或者不得不與不同觀點的人合作時。
這時,我們就需要考慮,該如何在合作中找到解決方案?
是直接與他人對立,還是動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與人脈,透過柔性處理來達成共識?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資源必須是平常積累的。
合作中的人際資本,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來自於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建立的信任、支持與理解。
當我們平時對他人提供幫助、給予肯定,甚至是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默默付出,這些行為最終都會積累成我們的資源,並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試想,當我們需要解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時,那些與我們關係密切的同事或合作夥伴會更願意伸出援手,幫助我們度過難關。
而如果平常沒有在他們身上「投資」過這些資源,當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可能會選擇保持距離,甚至對我們的需求視而不見。
因此,平常的互動與支持,會在未來的合作中發揮極大的作用。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最終會成為我們合作的一大助力。
認識人的角度:不靠「好壞」
當我們要累積人脈資本的時候,怎麼判斷如何跟對方互動呢?其實,很多人在判斷是否與某人建立關係時,常常會先想:「他是個好人還是壞人?」這樣的標準過於簡化,容易引入偏見與情感投射,並且無法真正幫助我們理解對方的特質。
用這種方式去判斷他人,我們不僅會對某些人產生不必要的偏見,還容易忽略他們在合作中可能發揮的正面作用。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身邊的人——不以「好壞」來分辨,而是從三個層面來了解他們:
- 他通常採取的立場:例如,他是習慣主動發言,還是比較謹慎保守?他的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比較被動的?
- 他的行為模式:做事的方式是快速果斷,還是拖延迂迴?他是在緊張的情況下能夠冷靜處理問題,還是容易焦慮?
- 他常造成的影響:與他互動過的人,是否感到得到支持,還是帶著抱怨離開?這能反映出他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對整體合作氣氛的影響。
這三個層面幫助我們跳脫主觀上的評判,客觀地分析他人的行為與特質。
在理解這些層面後,我們不僅能夠看清他人在團隊中的樣貌,還能更有效地與他們互動。
這樣的分類方法,讓我們能夠理性地理解和運用每個人的特點,而不僅僅依賴一時的直覺或偏見。
關係策略——如何辨認團隊中的三種角色類型
在團隊合作中,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會根據自身的特質與立場,扮演不同的角色。
要讓合作順利進行,我們首先需要識別這些角色,並且根據每個角色的特點來調整我們的合作方式。
簡單來說,團隊中常見的角色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盟友、對手與觀望者。
- 盟友: 盟友是那些願意分享資訊、主動分擔任務,並且在小細節上默默幫助你的成員。他們通常會在團隊中起到推動和支持的作用,是你可以依賴的夥伴。
和盟友合作,往往能夠讓任務順利完成,因為他們不僅會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會幫助你看到你可能忽視的問題。 - 對手: 對手是那些在關鍵時刻提出挑戰,或者與你立場相反的人。
他們並不一定是你的敵人,但他們經常會對某些決策或方法提出質疑。
在合作中,對手的存在能讓你更加清楚地反思自己的觀點,進而完善團隊的計劃。
與對手的合作,要求我們保持理性,尋找彼此可以合作的空間,而非陷入無謂的對抗。 - 觀望者: 觀望者是那些表現得比較低調、不太表態的團隊成員。
他們不太會主動發言或參與討論,但在需要做決策或投票時,卻可能會突然表達出強烈的立場。
觀望者的角色雖然在日常中不太顯眼,但他們的意見往往能對最終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在合適的時候邀請他們參與討論,幫助他們從旁觀者變成積極參與者。
辨識團隊中的這三種角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我們並不是依據單次的行為來做判斷,而是要從日常的互動中逐漸觀察、分析和調整。
這樣,我們才能讓合作達到更高的效率,讓每個人的長處都能發揮出來。
關係策略——案例:不同場域的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職場專案還是志工團隊,團隊成員的角色會有不同的表現和影響。了解這些角色在不同場域中的變化,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進行合作,無論是正式的工作場合還是非正式的社會活動。
職場專案中的角色展現
在職場專案中,每個團隊成員的行為和態度往往與他們的角色息息相關。
例如,在一個新產品開發的小組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盟友:這些人會積極分享他們的見解和數據,並主動分擔任務。他們是團隊的推動者,能夠在工作進程中為團隊提供支持,確保每個人都朝著共同的目標邁進。
- 對手:這些成員可能在關鍵時刻提出挑戰,或對某些決策有不同意見。雖然他們的態度可能讓其他成員感到壓力,但他們其實扮演著檢視和挑戰的角色,有助於讓團隊的決策更加精確。
- 觀望者:這些成員通常不會直接表達他們的立場,甚至可能在討論中保持沉默。觀望者通常是職位較低的成員,但在關鍵決策中,他們的意見也可能成為改變局面的關鍵。
志工團隊中的角色表現
相比職場,志工團隊的角色表現會有所不同。在志工團隊中,成員往往沒有正式的職位或權限,然而,每個人的角色依然影響團隊的協作效率:
- 盟友:在志工團隊中,盟友通常是那些總是默默奉獻、無需過多指示就能主動分擔工作的人。他們可能不會要求高調的認可,但他們的行為和態度為團隊帶來了穩定的動力。
- 對手:這些成員可能是那些對團隊的目標或方式持懷疑態度的人。他們會提出不同的觀點,並且在意見分歧時堅持自己的立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與他們的有效合作,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包容。
- 觀望者:在志工團隊中,觀望者可能會更多,尤其是那些首次加入的成員。雖然他們表面上不太表態,但他們的行為模式仍然會影響團隊的氛圍。如果我們能夠在合適的時候引導觀望者發聲,讓他們的想法進入討論過程,將有助於促進團隊的融合。
有效處理不同角色的方法
無論是職場專案還是志工團隊,辨識這些角色並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都是成功合作的關鍵。
對於盟友,我們可以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感謝,讓他們在合作中持續發揮積極性;
對於對手,我們應該以理性的方式處理衝突,尋找雙方的合作空間;
而對於觀望者,則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引導,幫助他們更積極地參與進來。
通過這些策略,我們能夠在不同的合作環境中,靈活應對團隊中的各種情況,並使每個成員的長處都能夠充分發揮,從而達到更高效、更和諧的合作。
打通停下來的點——問題不在能力,而在資訊流動
在合作裡,還有一種常見的挫折,不是「大家不會做」,而是「對話無法持續下去」。
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會議上,有人心裡有想法卻不敢講;有人一開口,還沒說完就被打斷;有人憋著憋著,最後忍不住情緒爆發,整場討論瞬間崩塌。
那一刻,不是因為團隊的夥伴們缺乏交流能力,而是資訊停在心裡、困在氣氛裡,沒有辦法好好流動出來。
這就是合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
任務往往不是失敗在專業不足,而是停在彼此說不下去的那一刻。
更重要的是,讓資訊能持續流動,並不是只有主管才需要操心的事,而是團隊中每一個人都能做的事。因為只要有一個人選擇沉默,或有人情緒化地讓交流斷掉,整個任務的進展就可能被耽擱。
所以,我們的責任不是要消除所有衝突,而是要確保對話能繼續往下走。
因為只要對話還在,事情就還有前進的可能。
溝通停下來的元兇:檢視自己那五個讓對話走不下去的角落
對話就像是一座橋,能讓資訊從一端流到另一端。
如果橋墩其中一根鬆掉了,整座橋就會晃得厲害,甚至走不下去。
合作中也是一樣,只要有一個環節失靈,對話就會停在半路上。
以下這五個角落,是最常讓討論斷掉的地方。
下次如果覺得事情怎麼講都講不下去,可以先用它們來檢查,看看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
1. 心理安全感
我敢不敢說真話?會不會說了就被笑、被否定,甚至被懲罰?
很多時候沉默不是因為沒有意見,而是因為害怕後果。
記住,提出問題不是在找麻煩,而是為了保護合作。
2. 規則透明
我們知道這裡的遊戲規則是什麼嗎?
這個意見應該要在會議上提出,還是得走正式流程?
規則越模糊,大家就越怕踩雷。
與其心裡猜,不如直接問清楚,會更快也更安全。
3. 傾聽力
我真的聽懂了嗎?
傾聽不只是安靜,而是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理解我了」。
當隊友說完後,可以試著用一句話總結:「所以你的意思是……對嗎?」這樣不僅能確認理解,也能讓對方更願意把心裡的話繼續講出來。
4. 清晰表達
我把需求說清楚了嗎?
模糊的表述只會讓誤會累積。
像是「再快一點」,到底是指交件的時間,還是做事的速度?
需求如果沒有明確、具體,有時候反而會引起其他的困擾。
5. 情緒調節
我能調節自己的情緒嗎?
當氣氛升高時,一句重話或一次爆發,對話就會瞬間凍結。
如果發現自己或同伴快要失控,可以主動提議:「我們先暫停三分鐘。」這不是壓抑情緒,而是給對話一個可以繼續的空間。
這五個角落,就像一份「對話檢查表」。
下次遇到討論停下來,不妨先問問自己:是哪一個角落出現問題了?只要找到原因,對話就有機會繼續往下走。
你的微小行動,是推動對話的巨大力量
資訊能不能順利流動,往往不取決於誰的職位高,而在於當下有人願不願意伸出一點點援手。有些動作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讓整場討論重新往前。
無論是團隊中的任何人,只要有心就可以成為那個幫助對話繼續的人。
當有爭執時:命名情緒
討論一旦升溫,容易陷入情緒拉扯,大家只剩下爭辯誰對誰錯。這時候,你可以試著把情緒點出來:「我覺得大家現在都很焦慮,我們先釐清造成焦慮的原因是什麼,好嗎?」
這麼一說,氣氛會慢慢降下來,大家也能把注意力拉回問題本身。
當有人沉默時:主動邀請
在會議裡,總會有人選擇安靜。沉默不代表沒有意見,往往只是缺乏主動發言的勇氣。你可以輕輕地問:「小王,你怎麼看?」這樣一個小小的邀請,可能就讓隱藏的重要訊息被說出來,避免團隊只聽到部分的聲音。
當話語模糊時:要求釐清
模糊的表述最容易讓誤會累積。有人說「這裡可能會有問題」,你可以接著問:「你指的問題是時間太趕,還是預算可能不足?」這樣的追問,不是挑戰,而是幫忙把訊息確認清楚。當話被講明白,合作才能不繞路。
這些動作看似微小,卻能改變討論的走向。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句話或一個提問,它們可能就是讓團隊順利運轉的關鍵。
合作始於對話,對話始於你
很多人以為,推動合作需要很大的力量,其實不然。有時候,只要你願意多問一句:「你剛剛的意思是……嗎?」;或者給沉默的同伴一個眼神的邀請;甚至在情緒高漲時提醒大家先暫停片刻,這些小小的行動就能讓討論重新展開。
合作從來不是抽象的大道理,而是由一場一場能繼續下去的對話累積起來。而這樣的對話,不需要等誰來帶頭,只要你願意在當下做一點點,就能成為團隊前進的助力。
合作始於對話,而對話始於你。
協調的智慧——共享心智模型(SMM)
聊完了合作中的人際關係以及維持對話的技巧,現在我們來談談合作中的默契。
你是否曾經參與過這樣的合作經歷?
明明每個成員都在全力以赴,但合作的結果總是讓人失望,似乎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大家都在努力,卻很難達成一致的目標和協同效果。
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往往就是團隊中缺乏默契──共享心智模型(SMM)。
但到底,SMM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協作呢?
讓我來舉個例子:
想像一下,假設你和你的團隊正準備進行一場重要的會議。
大家都很努力,但總覺得進度緩慢,最後成果也不如預期。
我們來看看可能出現的情況:
1.溝通效率低落,誤解增加
你可能會發現,團隊成員在講解一些基本的任務目標或進行步驟時,總是要花上額外的時間來解釋。每個人對「要做什麼」和「怎麼做」的理解都不太一樣,這樣就會導致很多誤解或重複的工作。這樣一來,不但浪費了時間,也讓大家更容易迷失在細節裡,沒有集中精力解決真正重要的問題。
- 協調困難,決策延遲
如果每個人對彼此的行動或角色責任沒有共識,團隊成員也難以預測或調整自己的步驟來配合他人。這樣的情況就像是在一場賽跑中,每個人都朝不同的方向跑,最終結果自然會差強人意。當有突發情況需要決策時,大家的反應會很慢,因為每個人對情況的理解不同,討論和決策的時間就被延長了。 - 團隊績效和工作品質下降
在缺乏共享心智模型的情況下,任務執行可能會變得不夠連貫和有序。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但步驟和方向的理解不一致,最終的成果也無法像團隊原本期望的那樣順利達成。這樣的情況尤其在緊迫的時間限制或多變的工作環境中尤為明顯。 - 信任感下降,衝突增加
當大家無法達成共識或理解彼此的角色時,內部的衝突就會增加。
這不僅會讓合作變得更加困難,還可能讓團隊成員對彼此的信任感下降。
當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爭取時間、資源或認可,最終可能會產生「他怎麼這麼不可理喻?」或「他到底是在做什麼?」等帶有情緒的想法。
簡單來說,共享心智模型就是幫助每個團隊成員在對任務、目標、流程、甚至彼此的角色與優勢等方面達成一致的理解。
當每個人都擁有一致的認知,合作才會順暢、有效。
而如果缺乏這樣的共同理解,團隊就會在溝通、協調和決策上耗費太多時間和精力,無法專注於實際的執行。
協調的智慧——SMM的三個關鍵維度
當團隊中的每個人對目標、任務和彼此的角色都有一致的理解時,協作才會順利進行。
而這個共同理解的基礎,就來自於共享心智模型(SMM)。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但其實它能夠幫助團隊中的每個成員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並且了解其他人怎麼想、怎麼做。
SMM包括了三個關鍵維度,這些維度能幫助每一位團隊成員在合作中達成更高的協調和默契。
身為團隊的參與者,了解並實踐這些維度,能夠讓你參與的合作變得更加順暢。
1. 任務的默契
如果每個人對任務的目標、執行策略和標準流程有共同的理解,那麼大家的工作就會像在同一條路上並肩前進。而不是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這樣就能避免重複的工作和錯誤的方向。
實際操作:當你參與一個項目時,如果能了解每個人的任務的目標和執行步驟。或是可以在會議中提出問題,協助夥伴們確認每個人對任務的理解是否一致,這樣可以避免未來的誤解和不必要的溝通。
2. 隊友的默契
每位團隊成員都有不同的專長和工作方式。當大家了解彼此的強項和習慣時,合作起來會更順利。這樣,你也能更知道怎麼彼此配合,發揮每個人的長處。
實際操作:了解你的隊友並與他們保持良好的溝通。如果你知道某個成員善於整理數據,另一位成員擅長創意發想,那就根據這些強項來尋求協助。這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讓每個人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3. 環境的默契
團隊中的每個人對所使用的工具、系統和環境的理解達成一致,也能大大提升協作效率。這不僅是工具的使用,還包括如何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實際操作:即使你只是團隊的一員,了解並熟悉團隊使用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如果團隊使用某個工具或某套處理流程,你可以主動學習並熟練掌握它,這樣能減少每次操作時的障礙,讓整個團隊能順利進行協作。
這三個維度的默契對於任何一個團隊成員來說,都至關重要。
只要你理解並實踐這些維度,你在團隊中就能更順利的與人協作,一起提高團隊的效率和默契。
協調的智慧——SMM 的最大殺手:高流動率
有時候一個專案原本進行得還算順利,結果某個熟悉流程的同事突然離職,新人雖然馬上補上,但合作起來卻怎麼都不對勁。文件和交接看似完整,可是工作效率卻大幅下降,常常需要額外的溝通才能釐清最基本的細節。又或者,在一個社團裡,幾個核心成員一旦離開,團隊的默契幾乎瞬間瓦解,活動的準備流程也得從頭摸索。
這正是高流動率帶來的隱性風險。它只解決了人力上的「職位空缺」,卻留下了一個更難彌補的「默契空缺」。
首先,是隱性知識的流失。很多合作默契是長期累積出來的,不會寫進SOP,但大家心裡都知道「某個環節誰最擅長」、「遇到突發狀況時誰會先出手救援」。當老成員離開,這些默契也會跟著消失,新人只能依賴文件規範的解說,卻無法立即進入團隊的節奏。
其次,是新默契難以形成。當人員流動頻繁,成員之間很難建立長期信任。因為大家都知道「隨時可能有人會走」,所以不願意投入更多心力去了解彼此。結果就是,每個人只專注在手上的任務,卻無法發展出真正的團隊合作。
想一想,在你參與過的合作經驗裡,是不是也曾遇過這樣的情況?明明職缺補齊了,但整個團隊卻好像「不太對勁」,每件事都需要額外確認,每個決策都比以前慢了一拍。這就是缺乏共享心智模型所造成的影響,而高流動率,正是它最大的敵人。
協調的智慧——主動推動 SMM 的三大策略
那麼,團隊的默契只能靠時間慢慢累積嗎?事實上,默契也可以「主動培養」。即使你只是團隊裡的一員,只要願意在日常合作中多做一些小小的行動,就能幫助整個團隊更快地對齊理解,減少誤解和摩擦。這就是共享心智模型(SMM)的價值所在。以下有三個方法,任何人都能嘗試。
1. 視覺化流程與預先討論
任務開始前,不要只停留在「誰負責什麼」,而要進一步把事情的因果、目的和可能的瓶頸說清楚。這樣一來,大家就能在一開始就有一致的認知。
舉個例子:開會時,可以試著把流程畫在白板上,或是用簡單的圖示把關鍵步驟標示出來。當每個人都能「看見」整體流程,誤解和偏差就會少很多。
2. 能力透明化與交叉體驗
默契往往建立在「我知道你能做什麼,也知道你不方便做什麼」上。如果平常就能把彼此的專長和限制講清楚,合作起來會更有安全感。
做法不需要很複雜,可以安排小小的分享時間,或嘗試角色互換。例如,讓平常做資料的人試著主持一次簡報,或是讓善於創意發想的人參與一次細節執行。這樣的體驗能讓大家更了解彼此的工作習慣與思考方式。
3. 事後檢討與反思時間
任務完成後,別只急著收尾或慶功,花一點時間回顧過程也很重要。討論一下:「我們原本的想法是什麼?實際發生了什麼?差距在哪裡?」這樣的反思能讓團隊的經驗累積下來,下次合作時就能少走彎路。
即使是一次簡單的檢討會,也能讓大家更清楚彼此的思考模式,進而加深共享心智模型。
默契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需要每個人一點一滴地去建立。只要每個人能在日常合作裡多問一句、多解釋一點,或是主動整理一次回顧,這些小動作,長久下來,都能讓整個團隊更快進入同一個節奏。
韌性的進階——從個人恢復到團隊復原力
在第十九篇裡,我們談過「心理韌性」:一個人跌倒以後能再站起來,不因為一次失敗就選擇退出。這對個人來說已經很重要,但在合作裡,光是自己能恢復還不夠。真正進階的合作力,是能帶動身邊的人,一起恢復。
為什麼要把韌性擴大到團隊?
合作中的失敗,往往不只是某一個人的挫折,而是整隊人都受到影響。
專案被否決、提案被打回、比賽失利——這些衝擊會同時打在每個人身上。
如果大家各自低落,團隊就會陷入停滯,沒有人再有力氣把事情往前推進。
但如果有人願意站出來,把低氣壓轉化成一個新的起點,氣氛就會不一樣。
這樣的力量會像漣漪一樣,慢慢擴散,讓整個團隊都能重新動起來。
工具:復原流程
「心理韌性」可以轉化成一個簡單的「復原流程」,任何人都能帶頭發起:
- 承認:先把現實說出來,不粉飾也不隱藏。
- 復盤:討論這次失敗的原因,重點放在「我們學到了什麼」,而不是「誰犯了錯」。
- 調整:找出下一步能修正的地方。
- 再試:設定一個新的小目標,讓大家能重新啟動。
這四個步驟只要有人願意開口,例如在沉悶的會議裡提議:「要不要花五分鐘想一下,這次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這就能成為復原的起點。
案例:提案被打回
有一個小組花了三週準備提案,結果被上層一句話否決。
全隊沉默下來,士氣低到谷底。
就在這時,一位組員說:「雖然沒通過,但我們是不是比上次更完整?要不要把這份內容整理成範本,下次就不用重頭再來?」
這句話,讓大家的眼神亮了起來。
原本的「失敗」瞬間被轉換成「累積資源」的機會。
團隊沒有因為打擊而散掉,反而多了一份信心:我們或許會失敗,但我們下一次會更好。
團隊的復原力,不是靠某個英雄來安撫,而是靠有人願意在低谷時,把失敗轉成行動。
這種時刻的價值,就在於示範「挫折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讓韌性從個人擴展到整個團隊。
結語——從續航到推動
走到這裡,我們已經不只是停留在山腳的「服從者」角色,而是慢慢往山腰邁進,成為能協調、能推動合作的夥伴。
這一路上,我們練習了怎麼看懂團隊裡不同特質與立場的人,學會在對話停下來的時候,想辦法讓交流繼續;也體會到,如果想要高效且省力地合作,默契是不可或缺的。
這些能力,就像登山時一層一層往上累積的步伐,讓我們漸漸有了「能為合作帶來助力」的力量。
如果把第十九篇和第二十篇放在一起來看,就像是一條河流的中游和下游兩個河段。
第十九篇關注的是「如何不被沖走」:不踩雷、不退出,能在團體裡持續存在,那是一種基礎的續航力。
而這一篇,則在於「如何讓水流因我而更順暢」:接手缺口、盤點人際、維持溝通、建立共享地圖、帶動復原,這是一種進階的推動力。
協助推動合作的可以是團體中的每一個人,他不用站在高處發號施令,而是在需要的時候出現,主動伸出援手;在氣氛低落時,率先把挫折轉成行動。這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角色,只要有這份自覺,團隊裡的任何一個人都能做到。
合作真正的價值,不在於誰最閃耀,而在於每一次摩擦、每一次停滯,都有人願意讓團隊重新流動。當越來越多人具備這樣的能力,合作就不再是權責的角力場,而是能匯集大家的力量成為一條能自我修復、自我推進的大河。
「開幕系列」的各篇文章都有制作語音摘要,
🎧 若想收聽 Podcast,請點擊圓圓小教室。
也可於 Spotify、KKBOX、Apple Podcast、YouTube 搜尋「圓圓小教室」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