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陽台那盆無花果,在今年春天陷入了長達兩個月的「沉默」。
當其他植物都在春日裡爭先抽枝展葉,唯獨它,像被時光單獨遺忘,固執地維持著冬日的老樣子。我每日為它澆水,繞著它打轉,內心充斥著焦慮:「是水不夠?肥不足?還是染了病?」我甚至萌生一股衝動,想將它從土中挖掘出,看看深埋的根系是否已然腐壞——這份焦灼,恰如我面對孩子成績單上不如意的分數時,那股幾乎想撬開她的小腦袋,看看思維究竟卡在何處的煩躁。
直到一個清晨,我看見在它褐色枝椏的頂端,悄然頂破了乾澀的表皮,探出一點鵝黃色的、羞怯的尖角,繼而,舒展開成一片飽含汁液的翠綠。那勃發的勢頭,彷彿要將沉默六十日所積蓄的所有能量,盡數在這朝夕之間,磅礴地噴發出來。
我怔怔地站在這片突如其來的生機面前,一時竟失了語。
那一刻,我想起五歲的女兒。當時我為她買了一套英文單字點讀書,為了「雨傘」這個詞,我們較勁了三四天。我一遍遍示範發音,她卻總是轉頭就忘。最終,我失去了耐心,嗓門不自覺提高,甚至讓她罰站在門口。她的小臉上掛著淚珠,啪嗒啪嗒地掉落。那一刻,我和那個想挖出無花果根系的園丁,有什麼兩樣?
我們都犯了同一個錯誤:用自己手中急促的節拍器,去丈量生命內在那座深沉而神秘的鐘。
無花果在那六十個日夜裡,並非走向死亡。它是在我目不能及的漆黑泥土之下,瘋狂地延伸著根鬚,沉默地建構著屬於自己的、更為龐大的生存網絡,只為了能更有力地支撐起來日夏日的累累碩果。那麼我的女兒呢?在她那「學不會」的三四天裡,她那小小的腦海或許正動用全部心力,去理解陌生音節的發音結構,去安撫媽媽帶來的恐懼與壓力,卻依然倔強地,對這個世界保有她最初的好奇。
原來,真正的生長,從來不是一路向上的高歌猛進,而是一場 「迸發—沉寂—再迸發」的內在韻律。那段看似停滯的沉寂期,正是生命最隱密、也最關鍵的「整合期」。它在無人打擾的靜默中,獨自完成能量的重組與升級,只為了下一輪,更為紮實的飛躍。
如今,陽台上的無花果新葉一天一個樣,油亮亮地舒展著,洋溢著一種靜默的驕傲。而我的女兒,也終於在後來的一天,自信地站在班上,當起了英文小老師。
我不再是那個只會澆水、施肥、日日催促的園丁。我開始學習,如何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只提供溫暖的陽光、滋潤的雨露與堅實的土壤,然後,懷著滿心的敬畏,安靜地退到一旁。
我終於相信,無論是一株植物,還是一個孩子,他們生命的內裡,都預裝著一套精妙無比、只屬於自己的內在程式。
我們所能給予最深的愛,從不是橫加干涉。而是當我們終於看懂「停滯」的價值後,所給予的那份——靜默的守護,與靜待花開的篤定。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曾在教養路上心急如焚,最終學會等待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