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最近,我才找到住棚節對於我的真實意義。
作為一個基督徒許多年,聽過關於住棚節的講道不計其數,也曾經覺得我知道住棚節阿,就是秋天的節期、紀念出埃及、要搭棚等等。但就像大家常說的,我可能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幾個月前,我不管在讀聖經、上課或是讀書,總是看見一個詞,就是「寄居」。因為太常看見,就開始思想。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想法匯聚了起來。
住棚節每一年紀念著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的生活,那是一個搭棚的[暫時的]生活,成為一個提醒標籤,提醒我記得自己是「寄居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這說明了,這裡是「暫時的」,這裡不是終點,這也拉長我的視覺焦距至超越今生。就像運動比賽一樣,不管是跑步、游泳、或賽車,終點在哪裡幾乎可以說是決定了每一刻的配速和策略。如果終點對這些比賽都這麼重要,我過生活真的可以毫不在乎終點嗎?
當地上的生活不是終點,一切會有甚麼不同?或者其實可以直接說,全部都不同了。所有的決策會自動導向永恆。我的視線突然超過了演算法為我決定的同溫層價值觀,也超過了時常糾結在心頭的厭世感。就好像,旅人對旅途中的不適會有多一點的容忍和知足,因為不管跌跌撞撞總是知道終極歸屬是在永恆的家。
所以,住棚節要讀傳道書。傳道書說「凡事都是虛空」。生活既不公平又無法預料。
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
罪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
這些話讀起來,真是真實到好想搭配厭世貼圖和白眼。
但是,傳道書並不是要告訴我們那躺平算了、隨便生活算了,反正沒有公平可言。它反而鼓勵我們擁抱這暫時的生活,在當中享受、知足,並且敬畏神。我想,雖然凡事很虛空,但真實的意義是存在於我們跟神的交流之中的。
住棚節點出的就是寄居在世界生活中的暫時,和與神交流關係的永恆之中的差異。他們就像平面設計中兩個圖層般疊在一起。既虛空,又有意義。而既然,真實意義是在與神的交流的那一層,那我所有的決策、夢想、渴望,都要向它對齊。
說著說著,已經進入住棚節了,留言跟我分享住棚節對你的意義,和你計畫如何慶祝住棚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