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沒聽過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的名字,但一定知道他創辦的公司——Netflix。如今這家企業已經撼動了全球影視產業,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斯廷斯始終保持低調,他鮮少出現在鎂光燈下。同時作為Netflix的現任CEO,他曾在2010年被《財富》雜誌評為「年度商業人物」,並於2011年入選《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排名第三。
然而哈斯廷斯的履歷並不循規蹈矩。
他曾短暫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又曾在非洲口袋僅剩十美元時靠搭便車旅行。儘管出身名門、家境優渥,甚至繼承了家族的數學天賦 : 外曾祖父是華爾街傳奇,父親是律師,他卻沒有循著典型的菁英路徑走下去,而是在一連串抉擇與掙扎中,最終將人生導向了影視產業。
1960年10月8日,哈斯廷斯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依照既定劇本,他理應就讀貴族學校、進入頂尖大學、成為律師或金融家。但他卻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影響深遠的轉折。大學期間,他短暫接受海軍軍官訓練,但很快發現並不適合。畢業後,他加入「和平隊」志願者組織,遠赴非洲史瓦帝尼,並選擇在當地一所高中教授數學。這段經歷培養了他的獨立精神,也種下了日後創業的種子。
返美後,哈斯廷斯於1988年在史丹佛大學獲得人工智慧碩士學位。隨後便進入一家科技公司工作,還發明了一款檢測記憶體洩漏的工具。這項創新讓他於一年後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Pure Software。
他的公司成長快速,短時間內員工數從10人暴增至640人,並於1995年成功上市。然而,管理經驗不足的哈斯廷斯卻陷入困境,甚至數度請求董事會將自己撤換。最終在公司與 Atria Software 合併後,他無奈選擇離職。
這段失敗雖然痛苦,卻成為他的轉捩點。他開始反思,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領導方式。1997年,他與馬克·蘭道夫(Marc Randolph)共同創辦 Netflix。當時 DVD 技術剛興起。 DVD 比傳統錄影帶更輕便,更適合郵寄,於是 Netflix 採取「郵寄DVD租賃」模式進軍市場。
然而 Netflix 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傳統租片巨頭 Blockbuster ( 百視達 )。2000年,Netflix僅有12萬訂閱戶,稀少的訂閱數另其虧損6,000萬美元。情急之下,哈斯廷斯曾求Blockbuster 收購,卻遭狠心拒絕。
回到公司後,他痛下決心裁員40%以保住公司。令人意外的是,不到兩年後。Netflix 訂閱用戶激增至50萬。這一次增幅,成功吸引資本家青睞並於2002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與 Blockbuster 依賴「逾期罰金」的營收不同,Netflix 採用低廉月費訂閱制。無須滯納金,並可以透過演算法優化配送。就是這一策略徹底顛覆了影視產業。
最終,Blockbuster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猶豫不決,錯失良機,並於2010年宣告破產,Netflix 則一路崛起扶搖直上。
然而哈斯廷斯並未因此自滿。2007年,他洞察到網路影音的潛力,毅然決定將 Netflix轉型為線上串流平台,並推出自製機頂盒打算跨足家庭娛樂。雖然初期訂價策略導致大量退訂,用戶流失、股價暴跌,但哈斯廷斯並未退縮。他甚至將負面評價貼在公司牆上,提醒員工保持清醒。
而真正的突破發生在2013年。依據平台收集的大數據,Netflix 斥資1億美元打造首部自製劇《紙牌屋》,不僅捧紅了原創內容,更讓 Netflix 一舉擺脫對傳統影視公司版權的依賴。此後 Netflix 持續投入原創劇集,訂戶數與股價雙雙飆升,2015年全球用戶突破6,600萬,收入達70億美元。
在企業文化上,哈斯廷斯推行「自由與責任」:員工可自主管理工時,決定年終獎金比例,公司甚至提供一年以上的帶薪產假。他同時維持嚴格的績效標準 : 平庸者會被淘汰,但優秀的表現便能獲得豐厚補償。這種制度既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的本性,也展現了他後來對責任的深刻理解。
別讓其他人告訴你:你不行。他們不敢或不能,不代表你也不行
哈斯廷斯的成功,來自他與眾不同的特質。他並不是天生的強勢領袖而是一個不斷自我顛覆的人。他曾因缺乏管理力而挫敗,但最終學會了在自由與責任之間找到平衡。Netflix 的崛起,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是他人生哲學的體現。
今天的 Netflix 仍在探索未來。從虛擬實境到全球化影視版圖,不斷挑戰既有框架。
資料參考 : Wiki、techorange、Netflix、BBC、《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NETFLIX創始的祕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