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前首席 CEO 馬克.倫道夫前不久在《 The Diary of a CEO 》的 Podcast 中分享了他早期創業過程中所學到的寶貴經驗。裡面關於 Netflix 的出生、發展、企業文化的構成她均有詳細提及。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關於創業隱喻、驗證創業想法、努力工作騙局和如何找產品市場契合點等部分最令人受益良多。
他的這些觀察我作了以下統整 :
你怎麼知道甚麼時候該放棄一個想法,又或者該怎麼堅持下去 ? 你應該如何採取方案?馬克.倫道夫的抉擇很簡單 : 我認為所有想法都是愚蠢的。
如果今天你在公司工作過後你就會知道。通常情況下,他們會把所有人叫到會議室裡說 : 嘿 ! 各位,今天我們需要頭腦風暴 ( brainstorming )一下,試圖集眾人意見來獲得全新的好點子。
然後他們會說,頭腦風暴有一些基本規則....規則一 : 不要出現負面或對事情沒幫助的壞點子...
這簡直就是胡扯,壞主意多的是。事實上,根本也沒什麼好主意。每個想法其實都或多或少是壞的,只是有的壞的一目瞭然;有的壞的你渾然不覺罷了。
所以我採用的方案是 : 我試著去假設這些想法都是最荒誕不經的,假設他們都行不通。從這個立場出發的原因是,我不想去犯一個企業家最不該犯的錯 : 那就是自我感動,自以為自己的想法天衣無縫。
美好的幻想總是我們會產生的念頭。但請你醒醒,現實是很骨感的。腦中再複雜再完美的商業模式,往往都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所以我勸各位請在想法萌芽階段便扼殺這些念頭。所有你應該考慮的就只有,思考一個快速、廉價且驗證簡單的想法。並且快速做測試。只有測試成功或是客戶滿意,那才是一個好主意。
創業並不是要有一個好想法。想法大多是簡單且瑣碎的。重要的是你能有多機靈地想出一個簡單且能馬上落地的方法供你時事求是。
舉個例子。試著想想,你會做甚麼簡單的事情。現在,你會做的事情/方法是能夠拓展的嗎 ? 不行的話,那這是能夠複製的事情嗎 ? 還是不行的話,也沒關係。當你想這些事情想到快發瘋,那麼就說明你做對了。
假如你今天正在繼續就學或是輟學創業兩條路上猶豫不決。那你就應該清楚你為何輟學,或是為何繼續就學。你必須清楚為何創業,或是為何不創業。你正在做的事情能夠支持你繼續就學或是輟學創業嗎。
這樣抽絲剝繭的思考,會促使你嘗試接觸不同的東西。並在這些過程了解這些新的資訊。這些收穫,都不會是成本,而是成長。
這就是所謂的驗證黑客。也是大多成功企業家的特質。
如果他們沒有這種謙遜實事求是的態度;如果他們總是自我感動,無法接受與自己信念衝突的反饋。那很顯然,成功就不會成為他們的夥伴。
一開始在就在腦海中構築太大的想法導致他們望而卻步。遲遲無法展開第一步,這就是大多數人面臨的悲劇。這也是為甚麼我告訴你,你必須相信你的想法從一開始就是個壞主意。
是的,你的想法很糟糕。但是,看到別人怎麼做了嗎 ? 那就試試這個吧。哦,這樣做不行,那在試試看另外一個。
這就是創業。
它就像是從一隻鱷魚背上跳到另一隻鱷魚的背上。鱷魚只會暫時不咬你或不讓你沉下去,所以你能趕快跳到另一隻鱷魚和下一隻鱷魚身上。
是甚麼讓里德.哈斯廷斯 ( Netflix 創始[人 ) 如此成功 ? 是甚麼讓他與眾不同 ?
若是把創造力比做承載信息的雲,而你能看見它們彼此遨遊相連成一塊更大且綿延的天空。
里德的眼裡便有滿布這些雲的藍天。他能面對一個無比複雜的問題,涉及很多面向的難題。但他卻能單刀直入,直面問題核心。「 我們可以這樣做。」他總是領先眾人十步之遙。
這種能力令人驚嘆。能夠看清事情的脈絡,並迅速選擇正確的解決方式。做出艱難的決定,實在是令人由衷佩服。
你認為努力工作重要嗎 ?
我會直截了當地跟你說 : 不。 或者說,肯定不是最重要。
事實上。我認為努力工作帶來成功是一個騙局。首先是我的個人觀點 : 我和許多年輕人一起工作過。年輕人和年長者在人生階段對待職業的想法和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我年輕時參加過鐵人三項。比賽的起點是集體水上起跑,槍聲一響,大約4 500人便群起蜂擁撲進水中。可以想像,那個場面之混亂。你會被其他參賽者踢到,護目鏡甚至會被打掉,還會被迫壓入水下。
你很快就會意識到,如果你想在這場競賽中生存下來,你就得拼命衝刺。在最初的4 500米中你必須死命地跑。讓自己在隊伍的前段,這樣你才會有開闊的水域。沒錯,職業生涯亦是如此。
你需要在初期全力衝刺,為自己爭取一些喘息空間,但慢慢地你可以放慢腳步。
而第二個原因則來自一段小故事 : 在我職業生涯裡,當時我有段時間在一家大型軟體公司負責國際市場營銷。公司在巴黎有一間辦公室,而我住在巴黎。但每周都必須與其他分公司的市場營銷人員會面,所以我每周五天有四天都在天上飛。
我總是穿著西裝和羊毛外套在機場內奔走,試圖趕上飛機。那時我經常遲到,疲於奔命。但後來我發現,大約48% 的時間飛機都會延誤,所以我其實根本不需要跑的汗流浹背。我大可以從容的走過去,然後等待起飛。
而有另外50%的時間,是本來就趕不上的飛機。那時我意識到,跑不跑根本不影響結果。要嘛趕上飛機,要嘛趕不上。跑步其實跟趕上飛機這個結果無關。從那時起,我發誓再也不要為了趕飛機而奔波,而我確實也不再這樣做。
很多企業家花大量時間「 拼命奔跑 」。熬夜修改講稿,一一審查別人的工作,逐一核對每個細節。他們很努力工作。但根據我的經驗,這就像是為了趕飛機而拼命奔跑。
且大多時候,這都不會改變結果。
這也是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能夠保持生活與工作兩平衡的關鍵 : 你必須聰明的選擇要專注的事情,你就可以做出99%的差異。正確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那些額外的努力往往會被視為無用功。
再回到跑步趕飛機。其關鍵在於前期準備必須充分。沒錯,如果你想趕上飛機,那提早出門不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 若是你早到,飛機延誤還是準時起飛,你都可以從容不迫。那跑不跑步不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
所以,無論如何,你只有趕上和沒趕上兩種可能。
我是路,這是 Netflix 前首席 CEO 馬克.倫道夫在《 The Diary of a CEO 》的 Podcast裡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幾段內容,歸納並整理出來分享。希望有幫助到螢幕前的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聽一聽完整內容喔 ! 喜歡這篇文章的歡迎給我一個喜歡支持我繼續創作 ~ 那我們下期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