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老黑的FIRE生活實踐》大約是一兩年前讀的。與老黑的接觸,源於某個下午打掃整理時,當時我常看斷捨離相關的書與影片,於是戴上耳機打開 YouTube,碰巧聽到老黑的直播回放,主題是如何規劃退休生活。內容其實就像這本書的濃縮版。那之後,我也陸續追蹤他與太太搭郵輪的分享。印象中在今年初,我買了他的另一本《FIRE,然後呢?》,看到他談到自己退休近十年後,經歷重度憂鬱;甚至在某次郵輪旅程中,被迫中止行程返台就醫。
早退與留職:價值感與選擇權
這段經歷提醒我:太早退出職場,未必一定是好事。施昇輝老師也建議,若能持續留在職場就盡量留,因為工作能提供價值感與滿足社交需求。但前提是要先完成「財務獨立」,讓我們擁有選擇權——可以選擇留在職場,而不是被迫留下忍受痛苦。當人處於財務獨立的狀態,選擇留職便更自在,時間彈性與人際互動也不致產生太大落差。以運動比喻:若把45歲視為上半場終點,只打半場未必理想。但我也不覺得一定得工作到65歲;或許工作到55歲,像籃球打到第三節就好,重點是上場時要全力以赴。
書中主旨與 FIRE 定義
《老黑的FIRE生活實踐》談的是「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並在退休後活出樂活人生」。FIRE 是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的縮寫。老黑強調,FIRE 不只是理財策略,而是一條不同於傳統的人生道路,關乎重新定義成功,追求真正自由的生活方式。所謂「財務獨立」,是讓被動收入足以涵蓋必要支出;而『提早退休』並非從此不再工作,而是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維持主動收入。
為什麼要 FIRE?誰適合 FIRE?
動機多半是擺脫壓榨、過度加班、體制限制與健康惡化,並把時間放回家人、興趣與旅行。適合的人,是想擺脫職場束縛、實現夢想且願意長期規劃的人;不適合的人,則是對退休後要做什麼沒有想法,也缺乏計畫,只想靠運氣過日子。
何時開始?地點選擇
作者主張:越早越好、永不嫌遲。複利、健康與興趣的養成都需要時間。此外,『工作地點影響收入,生活地點影響開銷』——善用居住地的調整,能縮短達標時間。例如他從北京回台後,賣掉台北房子改居高雄,因房價與生活成本較低,更貼近自己的生活節奏。
達標邏輯:4%法則與三大要素
實務上常用『4%提領法則』與『25倍年開銷』作為門檻:若月支出5萬元,年支出60萬元,目標資產約需1500萬元。達標的三大要素是:1) 多賺錢以提高收入、2) 少花錢以降低支出、3) 投資理財讓資產成長。作者特別強調『儲蓄率』決定自由速度:存20%約需36年、存50%約需16年、存80%約5年。
實踐心法與風險管理
心法包含:斷捨離(分清必要/需要/想要)、投資以穩健成長為原則、工具可採ETF與退休基金等。風險管理方面,作者主張三項底線:自住房、醫療保險、零負債。此外,伴侶價值觀一致亦是成功的重要條件。
職場建議:忠於工作,不必忠於公司
企業會隨政策與利益調整,員工不該陷入盲目的『忠誠幻想』。在職場更應鍛鍊三種能力:① 領悟力(Intelligence):保持學習與拆解問題的能力;② 成就力(Achievement):設定明確目標並主動追求卓越;③ 領導力(Leadership):擴大影響力,強化溝通協調,成為團隊的關鍵推動者。同時記得:保有工作以外的生活、投資自己比投資股票更有效、主動走出舒適圈累積『失敗力』。
FIRE 後的實踐與心態
FIRE 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退而不休』,把時間投注在更符合自我價值的事上,最終目標是自我實現。可長期經營的習慣包括:理財、運動、閱讀、旅行與培養興趣。錢夠用即可;健康除了身體,也包含心理——做身心靈的主人。心態上,珍惜與感恩,把每一天過好。
總結
老黑在 FIRE 前的提醒:多賺錢、少花錢、投資理財;投資自己比投資市場更有效;克服對流行物欲的追逐;記得——人生最大的風險是『沒有風險』。FIRE 的生活不是天堂,而是一種選擇;不是逃避,而是積極追求自由。真正困難的是紀律:退休後沒有人替你安排生活,更需要長期的自我管理。因此,人生的設計不只關於財務,還包含對『下半場』的整體規劃。FIRE 的價值不在於提早離職,而在於獲得選擇的自由;當不再受金錢束縛,才真正開始為自己而活。現在,就從一個小小的改變,啟動屬於你的 FIRE 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