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識》這本書,副標題是「張忠謀打造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經營之道」。本書其實是《商業周刊》在三十五年間,對台積電與張忠謀的專訪與追蹤報導的彙編;內容涵蓋張忠謀的思維、策略與價值觀、管理之道,以及台積電在產業競爭與公司演變上的較完整記錄。
從「器識」到「矽屏障」,也是台積電打造世界級競爭力的路徑。書中梳理創辦人張忠謀三十多年來的經營智慧與管理哲學,並呈現他如何帶領團隊,建立起改變全球科技產業格局的半導體帝國——這正是本書的主軸。
首先談全球地位與「矽屏障」。台積電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其製造的晶片改變了數十億人的生活方式:從個人電腦、筆電到智慧型手機,直至今日的人工智慧,影響無所不在,且在供應鏈中具高度關鍵性。
媒體採訪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時,曾問及若台海發生危機、台積電無法供應時是否有備案;他的回答是「沒有 Plan B」,只能相信台積電。這也說明台積電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樞紐角色,幾乎是不可替代的節點。
因此,一旦生產中斷,勢必引發連鎖反應——從 1999 年九二一地震,到 COVID-19 疫情後的供需衝擊,皆曾驗證此點。台積電對張忠謀而言,是「兵家必爭之地」;「矽屏障」的概念凸顯其作為戰略資產、戰略地位等級的重要性,也使其在地緣政治的對弈中扮演關鍵角色。
在願景與商業模式上,張忠謀於 1987 年創辦台積電,首創「專業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當時產業主流仍是 IDM(整合元件製造)——由同一家公司負責 IC 設計與製造的垂直整合作法。如今晶圓代工已成常態,但在當年是一項創新且高風險的嘗試。
創業初期挑戰重重。外界普遍不看好純代工模式,並面對美日半導體巨頭的競爭壓力;多數歐美設計公司本身亦握有製造資源。當時最大的疑問是:「成立專業晶圓代工後,客戶從哪裡來?」其後,獲得飛利浦(Philips)的關鍵支持,為台積電奠下扎實的起步基礎。
「只有充分準備的人,才能即席發揮。」許多看似行雲流水的臨場表現,背後都是長時間的準備與演練。成功關鍵在於「厚積薄發」:三十多年戰略耐心與技術累積,貫穿了策略、投資與定價的核心。
在策略面,台積電與三星於先進製程上長期角力,台積電透過嚴密的制度設計與供應鏈管理,降低技術洩密風險,維持領先優勢。儘管歷史上也曾出現洩密事件(如對中芯、梁孟松轉職等),但整體治理機制得以持續補強。
在資本支出節奏上,2009 年後台積電轉為「踩油門」的積極投資策略;包括研發與產能擴充,皆採取更有紀律的節奏,以拉大與競爭者的差距,持續卡位最先進的製程。
在風險管理哲學上,強調「只冒經過計算的風險」。所有重大投資,都需建立在縝密數據分析與策略思考的理性決策框架之上。定價上則採「價值導向定價」(value-based pricing),而非單純的成本加成;價格體現的是技術價值與市場定位。
領導力與人才觀方面,張忠謀強調「誠信」。他常說「道德是一門好生意」:當一個人具有誠信與道德,更多人願意與其合作,生意反而會源源不絕。誠信是所有領導行為的基礎,結合熱情與建設性的態度,形成領導者的核心品格。
領導者的三大職能是:一、設定清晰的戰略方向與長期願景;二、在眾多議題中抓住重點,避免資源分散;三、解決大問題,特別是關乎組織長期發展的複雜挑戰。此處亦區分「強勢領導」與「威權領導」:前者會廣徵意見、在非策略議題上從善如流;後者則是一言堂。
人才評鑑上,他主張「Record 比 Resume 更重要」——重視實際績效紀錄勝過華麗頭銜;而「授責先於授權」,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對責任的承擔。
至於成為長期領導世界級公司的條件,他提出「器識」:能平衡客戶、供應商、股東、員工與社會多元利害關係。這樣的能力需要長期知識的累積與修煉;他甚至認為「60 歲才是事業的黃金期」。事實上,他創辦台積電時已五十餘歲。
在組織治理與會議管理上,建議採「扁平化/流體型」組織,鼓勵建設性矛盾,促進不同觀點的碰撞與整合。以系統觀而非局部最適為重:過度優化部門指標,往往造成整體績效的次優;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部門之間的互動。
會議管理則區分為:布達會議(單向資訊傳達)、諮詢會議(蒐集意見與建議)、決策會議(建議≤10 人)。原則是「不發言者不必參加」,讓每位與會者都能貢獻價值。
在市場與客戶上,他區分 Marketing 與 Sales 的分工:Marketing 偏策略與前瞻,負責市場洞察、技術藍圖、競爭分析與價值定價;Sales 偏關係經營,深耕既有客戶、追求雙贏合作、彈性機動定價,且需超過一半時間待在客戶端。兩者相輔相成,驅動業務成長。
競爭護城河方面,依序包括:品牌與聲譽(長期累積,B2B 更重要)、客戶關係與維護(建立信任、提供深度服務)、智慧財產與法規(專利與法規門檻)、先進技術(帶來定價權,是最核心的優勢)、以及規模經濟下的低成本(相較技術優勢影響較有限)。
在接班與技術展望上,張忠謀在退休前設計「雙首長制」,由劉德音與魏哲家互補領導,確保技術與營運兩大領域各有頂尖主帥。他也主張未來接班人必須歷練營運與業務兩個「心臟」部門,深刻理解公司核心。
關於摩爾定律,他認為摩爾定律已失效:摩爾定律指 18 個月晶體管數量翻倍,如今需要 3–4 年才能翻倍;但密度仍可提升,但時間拉長。技術路徑從平面擴展至立體,先進封裝與 3D 堆疊成為重要突破口。
產業學習曲線方面,規模與經驗會帶動成本下降;此原理同樣適用於晶圓代工的良率提升與成本控制。累積產量增加,製程優化帶動良率持續上升,最終形成顯著的單位成本下降。
總結來看,《器識》並非僅是張忠謀的管理術,更是一套可複製的世界級公司「系統觀」。透過三十年的實踐,展現如何把個人的管理哲學轉化為組織競爭優勢:技術領先、價值定價、客戶滿意、組織治理與接班設計。對企業經營者與投資人而言,台積電的成功模式說明了:長期優勢可以被制度化,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系統性思考、戰略耐心與執行紀律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