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叔樂活退休術》:用財富、健康與生活創造你的黃金下半場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我大概在一兩年前讀了《三大叔樂活退休術》。當時正面臨某種中年焦慮,也在思考何時能夠退休。心情雖然低迷,但閱讀這些「台灣第一代退休實踐者」的經驗談,反而讓我更早開始構思退休藍圖——退休後要做什麼、財務如何支撐、以及健康該如何維持。這本書大致都涵蓋到了。

首先是田臨斌(外號「老黑」)。他可說是台灣最早的一批 FIRE 實踐者,過去曾任殼牌總經理。退休後他沒有回台北,而是搬到高雄,過著「異地退休」的生活;他甚至當過街頭藝人,和太太搭郵輪環遊世界。他把寫作當作退休後的「職志」,因此出版了許多作品,這本書也是其中之一。

接著是施昇輝。他說自己 43 歲在券商被迫離職,之後乾脆不再找工作。當時手上大約有一千萬存款,房貸也已清償,便以股票操作支應家用。金融海嘯之後,他更簡化投資法,長期以 0050、後期也以 0056 等指數型商品為核心。2003 年退休到 2012 年,他出版《只買一支股,勝過大盤 18%》後成為暢銷作家,之後陸續出版了二十多本書,也在方格子開專欄。

第三位是王健宇醫師。對我來說比較陌生,但他的提醒很重要——退休絕不只看資產負債表,更要把健康管理視為終身工程。他從慢活與預防醫學的角度,提供了維持身心平衡的具體做法。

這本書的總命題是:為人生的下半場打造「樂活退休的金三角」——財務保障、身體健康、以及有趣且有意義的生活。財務要建立穩定的退休現金流,確保基本生活無虞並保留追夢的餘裕;健康要靠運動、飲食與壓力管理來延長「健康餘命」;生活則要培養興趣與社交連結,形塑能讓自己感到快樂與有價值的日常。三者互相支撐,缺一不可。

在人生觀上,作者們主張用「上下半場」取代傳統三階段(0–22 歲學習、23–65 歲工作、65 歲退休)的切法。新的分水嶺大約在 40–50 歲:下半場不是「等著退休」,而是把學習/工作/休閒交錯進行。你可以同時是終身學習者、兼職工作者、志工或追夢人——退休變成另一個精彩階段的開始。

他們也提出「C 型人生」的概念:告別單一路徑,擁抱彈性與創造力。它包含轉職、兼職、再就業、創業或休長假等選項;更關鍵的是「追尋職志」——找到自己會做、喜歡做、並覺得有意義的事。當工作不再只是為了生存,而是回應內心的召喚,就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同時獲得快樂與自我實現。

書中引用澳洲安寧病房護士布朗妮·威爾(Bronnie Ware)整理的臨終五大遺憾,對我觸動很深:

1)沒有勇氣忠於自己去追夢;

2)把太多時間給了工作;

3)沒有表達內心感受;

4)與老朋友失聯;

5)沒有更快樂一些。

這些提醒我:退休規劃不只是錢的問題,更是心靈的功課。學會斷捨離、過簡單生活,幸福的定義不是擁有更多物質,而是擁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與消費,反而能釋放時間與心力;培養獨處的能力,才能真正認識自己,也更能真誠地與人互動。真正的富有,不在銀行帳戶,而在於我們能用多少時間去過想過的生活。

財務面,施昇輝提出三個基本條件:

(1)擁有無貸款的自住房;

(2)有足夠的資產配置,建立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

(3)保險要到位(醫療險、意外險等),以降低突發事件的財務衝擊。

退休金估算可以用兩種思路交叉檢核:

- 「月生活費 × 12 ×(預期壽命-退休年齡)」的粗估;

- 或以「4% 規則」倒推需要的資產規模。實務上,可用現階段生活費的 70–80% 作為退休後需求的起點,並預留通膨緩衝以及 6–12 個月的緊急預備金。投資策略愈簡單愈好,避免過度複雜化。

總結來說,這本書把「健康、財富、過生活」拉到同一個高度。對我而言,它不只是一本談退休的書,更像是一份把人生重新排程的行動提醒——及早開始、厚積薄發,在下半場活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風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讀跑自由 Run to Freedom
0會員
19內容數
一邊閱讀,一邊奔跑。 把知識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自由。
2025/09/30
《器識》彙整張忠謀三十餘年的經營智慧,展現他如何以誠信、戰略耐心與計算過的風險,帶領台積電從創新代工模式出發,成為全球半導體龍頭。書中強調領導者的核心職能:設定方向、抓住重點、解決大問題;並提出「Record 重於 Resume」、「道德是一門好生意」等觀點,呈現台積電成功模式的系統化思維。
Thumbnail
2025/09/30
《器識》彙整張忠謀三十餘年的經營智慧,展現他如何以誠信、戰略耐心與計算過的風險,帶領台積電從創新代工模式出發,成為全球半導體龍頭。書中強調領導者的核心職能:設定方向、抓住重點、解決大問題;並提出「Record 重於 Resume」、「道德是一門好生意」等觀點,呈現台積電成功模式的系統化思維。
Thumbnail
2025/09/30
《我的職業是股東》強調投資不是零和賭局,而是正和的價值創造。作者林茂昌分享自己從短線交易轉向長線投資的體悟,透過成長股法則、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演進、技術分析與海龜法則,闡述如何在市場中穩健致富。他提醒投資人應選好公司、長期持有、忍耐波動並分享成長,耐心與紀律才是致勝關鍵。
Thumbnail
2025/09/30
《我的職業是股東》強調投資不是零和賭局,而是正和的價值創造。作者林茂昌分享自己從短線交易轉向長線投資的體悟,透過成長股法則、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演進、技術分析與海龜法則,闡述如何在市場中穩健致富。他提醒投資人應選好公司、長期持有、忍耐波動並分享成長,耐心與紀律才是致勝關鍵。
Thumbnail
2025/09/29
這套《張忠謀自傳》完整呈現半導體教父的人生軌跡,從早年留學挫折,到德州儀器的管理歷練,再到 1987 年創立台積電,開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他強調創新來自厚實的積累、研發需與市場緊密結合,並以誠信、品質、客戶至上為核心價值。這不僅是一段個人傳奇,更是探索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與企業治理智慧的重要文本。
Thumbnail
2025/09/29
這套《張忠謀自傳》完整呈現半導體教父的人生軌跡,從早年留學挫折,到德州儀器的管理歷練,再到 1987 年創立台積電,開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他強調創新來自厚實的積累、研發需與市場緊密結合,並以誠信、品質、客戶至上為核心價值。這不僅是一段個人傳奇,更是探索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與企業治理智慧的重要文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低通膨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的年代,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需要哪些新的思維和方向? 回想我20幾歲才剛入社會當時,也才工作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充滿壓力極想逃脫現實的當下,也曾幻想提早退休過著自在的生活,並立即進行退休金目標的試算。把Excel攤開來計算後,我猶記得當下算出來的數
Thumbnail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低通膨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的年代,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需要哪些新的思維和方向? 回想我20幾歲才剛入社會當時,也才工作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充滿壓力極想逃脫現實的當下,也曾幻想提早退休過著自在的生活,並立即進行退休金目標的試算。把Excel攤開來計算後,我猶記得當下算出來的數
Thumbnail
對於理財新手小白來說,60歲退休並在臺灣過上舒適生活的計劃需要考慮生活、醫療、住房等費用。這篇文章提供了退休規劃的基本觀念和建議,推薦了幾本書籍和投資工具,幫助新手小白開始自己的理財之旅。
Thumbnail
對於理財新手小白來說,60歲退休並在臺灣過上舒適生活的計劃需要考慮生活、醫療、住房等費用。這篇文章提供了退休規劃的基本觀念和建議,推薦了幾本書籍和投資工具,幫助新手小白開始自己的理財之旅。
Thumbnail
這個影片教你如何避免在退休時用盡所有的錢。主講人Zacc是一位CFP® 專業人士,他分享瞭如何在退休時保持財務穩定。文章提到了退休金用盡的原因和退休時的三個不同時期。此外,還建議了一些投資組合的設計方法,以及如何面對市場低迷。
Thumbnail
這個影片教你如何避免在退休時用盡所有的錢。主講人Zacc是一位CFP® 專業人士,他分享瞭如何在退休時保持財務穩定。文章提到了退休金用盡的原因和退休時的三個不同時期。此外,還建議了一些投資組合的設計方法,以及如何面對市場低迷。
Thumbnail
閱讀老黑的著作《Fire,然後呢?》,我找到三個對自己有啟發或值得實踐的事。包括:一、接受老化的必然,但要努力維持人生下半場的品質;二、打造結合學習、玩樂和工作的人生下半場;三、做好退休後的聰明投資,豐富人生的體驗。
Thumbnail
閱讀老黑的著作《Fire,然後呢?》,我找到三個對自己有啟發或值得實踐的事。包括:一、接受老化的必然,但要努力維持人生下半場的品質;二、打造結合學習、玩樂和工作的人生下半場;三、做好退休後的聰明投資,豐富人生的體驗。
Thumbnail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準備好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注意避免社交孤立,並調整生活目標,保持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
Thumbnail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準備好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注意避免社交孤立,並調整生活目標,保持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
Thumbnail
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江育誠 作者調查五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有近四成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驟然脫離職場,生活失去重心,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出現所謂退休症候群,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就是作者的體悟。 退休是人生下半場
Thumbnail
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江育誠 作者調查五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有近四成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驟然脫離職場,生活失去重心,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出現所謂退休症候群,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就是作者的體悟。 退休是人生下半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