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4年結算年度獲利1xxx萬後,今年2025/4/9帳面上出現了-1yyy萬這樣的數字,幾乎把去年的獲利完全吞噬。我每年都會結清並重新歸零計算,所以並不是從+1xxx 萬變成-1yyy萬,來回差2千多萬,若是以兩年累積來看,就是從+1xxx萬變成+zz萬(1xxx-1yyy=+zz萬),徹底經歷了一場紙上富貴的戲碼。
自2023年退休後,我追求的獲利模式已經不再是求資產極大化了,而是力求資產穩健及現金流大於年支出。從2017年中開始投資到2024年底的完整七年投資期限來看,連續7年都是正報酬,即使在2022年大盤指數從一月最高18619點到年底收在14137點,跌了4482點。但因有金融、電子股的適當配置之下,當年結算下來還有+22萬的正報酬績效,也是歷年來最低的報酬數字。
直到2025/4月初的川普關稅恐嚇,台股大盤指數從2025/1/7最高23943點,到2025/4/9最低的17306點,三個月跌掉6637點。這個數字大概是2022年跌幅的1.5倍,但股票資產帳面上的損益數字,卻是由+22萬變成-1yyy萬。因此在4月後的這段期間,我調整了持股配置,幾乎出清了跌得比較不深的金融股,轉換到鴻海,另外也把一些美金換成台幣加碼到台股的0050及鴻海,雖然做了些調整,我已經有今年將出現負報酬的預期心理。
但不知不覺又經過了半年的時間,到10月為止,由於外資的資金大肆入侵台股,大盤指數從2025/1/7最高23943到2025/10/03的26761,漲了2818點,我帳面的數字又回到正報酬了。因此我在前一陣子出清一些股票陸續換回了美金,但還沒達到4月初時的美金部位。
不管是4月的大跌或是現今的反彈,心中的想法都是追求穩定的配置,不比投資運氣,在基本面沒改變的狀況下,不輕言離開市場,只將手邊現有的資源做風險控制調整,降低衝擊。其實審視一下自己的投資態度,對投資的用心度是越來越少了,有一度幾乎也沒在看盤,會去看盤也不是因為要交易,而是因有人問我一些股價的看法而去看盤,也引發了我想知道數字背後的法人在做甚麼事的研究,沒有爆量的短期股價漲跌,對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說真的,因為經過幾年來的配置調整,不管市場如何的漲跌,只要我投資的標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之前,都不需要再做甚麼其他的事了,新的投資部位也變成系統化定期定額自動扣繳了,時間到也會配出息來支付我的年消費、或再投資,也因而對獲利的熱情比以前少很多,而且該紀錄、該寫的投資相關心法跟觀念,在部落格上也寫得差不多了,也就不想再寫太多投資方面的事,甚至前幾天要登入證券戶APP,才發覺原來憑證都已經過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