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二鹿、三艋舺」
艋舺位於大嵙崁溪(大漢溪)、淡水河與新店溪會流處,具優越水運條件,乾隆年間,漢人入墾臺北盆地者漸多,再加上乾隆年間八里坌設為正口,與福州五虎門對渡,艋舺遂成為臺北盆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漢人入艋舺之族群以閩南人居多,其中又以泉州三邑人、同安人、安溪人佔多數,出口貨物則以米、糖、樟腦、麻、藍靛、鹿皮等為主。清嘉慶以來,由於北部物產豐饒加上人口成長快速,使得臺灣的的經濟重心漸向北移,而艋舺更是行郊商舖雲集,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港口迭代】
清朝對內地與台灣之間貿易有指定口岸,稱之正口,北台灣這邊八里與五虎門對渡,負責查驗收稅,可是八里腹地太小,順淡水河而上到了新莊,新莊淤積變成艋舺。有關晚清港台灣口貿易演進可參考林玉茹《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或是這篇吳文星老師的說明艋舺與八里坌的關係(下拚),相當清楚。

【三邑與同安】
艋舺這樣一個移民者應許之地,主要來自的泉州三大族群,一為族群則是居於舊街與艋舺淡水河沿岸的三邑人,其次為居於八甲庄(現老松國小一帶)的福建泉州同安籍移民,最少的是居於祖師廟一帶的安溪人。其中,以三邑人人數較多,也較早落腳於艋舺,同安人因主要跟廈門一帶進行貿易,因此被稱為「廈郊」或轉音為「下郊」,而泉州晉江、惠安、南安 三縣合稱的三邑商人,稱做「頂郊」,由於三邑人在艋舺落腳得早,不但控制著碼頭,還可向往來的商船抽取百分之五的「從價稅」,同安人商業利益受到牽制,為此一直有著零星的衝突,終於1853年8月,爆發了大規模的械鬥。
【消失的蓮花池】
使用「中央研究院臺北百年歷史地圖WMTS 服務」,將「1897日據初期臺北市街圖」跟現今GOOGLE地圖套圖比較,位置上有點偏移,但可以看出三邑人控制的艋舺三個碼頭由北至南分別是滬尾渡頭(約成都路口/第三水門)、王公宮口(靠長沙街/第二水門)、大溪口(約貴陽街口/第一水門);同安人聚落在八角庄(今老松國小一帶),八角庄下方是剝皮寮,上方是祖師廟(泉州安溪信仰中心),左側是蓮花池(已被填平),在老松國小校歌中(如下)還可發現消失的蓮花池。
蓮花池畔 屹立校堂 學海淵遠 書香綿長 我們繼往開來 景仰昔賢遺光
努力兮!努力兮! 學求優 行求良 好像那君子之花 放出清清之遠香

1897日據初期臺北市街圖
【晉江東石】
查族譜中黃龍安(龍蘭)父親-黃國和,曾從滬尾回去東石前宅謄錄族譜,"東石"以現在行政區劃分是屬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血脈分類上屬於三邑(晉江)這一掛,但是黃龍安是土生土長台灣淡水(滬尾)人,他的發家地是滬尾,當時主要事業也是在滬尾,被拱加入泉州內戰的領頭人只有三種可能很有錢、有武裝民團或個人軍事才能爆表,剛好三邑這邊不缺有錢人跟武裝民團提供者。
咸豐三年(1853),頂下郊拚時,黃龍安33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