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唱反調?父母也許還不知道的真相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身邊有沒有已為人父母的親友,三不五時會抱怨孩子總是跟自己唱反調?叫孩子做的事,孩子偏偏要頂嘴;明明是為他好,他偏不要;越提醒、越叮嚀,回應越是反著來。

這讓父母不禁懷疑,是不是孩子天生就叛逆,還是你真的教不動了?抑或是孩子已進入青春期,這青春期還要到什麼時候?

其實,孩子的這些「唱反調」的反應,背後藏著比你想像中更複雜也更重要的心理訊號。

這一篇,讓我們從三個角度來拆解孩子為什麼唱反調,並思考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推開。




一、唱反調,是孩子發展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不論是3歲的孩子還是13歲的青少年,當他們對你說「我不要」、「你不要一直管我」,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他們不懂事,而是因為他們正在學著區隔「你說的」和「我想要的」。

心理學上,這被稱為「分化過程」:

孩子透過與主要照顧者(也就是你)產生衝突、拉開距離,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思考與界線。這是一種「我有能力自己做決定」的自我確認。

如果我們用「我是為你好」「你還小還不懂」去壓制孩子的想法,只會讓孩子感覺被否定,進而更激烈地捍衛自己的立場,儘管他未必真的喜歡自己的立場。反過來說,當我們能夠用理解的態度看待這種「唱反調」,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被允許長大的,也才更願意對我們敞開心胸。




二、給孩子選擇,而不是控制

試想,如果你每天的生活都由他人決定,從什麼時候吃飯、吃什麼、吃多少、做哪些事、什麼時候做,到怎麼休息、休息多長時間,都有人發號施令並緊緊盯著,就算那些安排是「為你好」,你會心甘情願地遵照嗎?

孩子也一樣。與其直接下命令:「你現在給我去寫功課」,不如讓他擁有選擇權:

「你想吃完點心再寫,還是現在寫完等一下就可以放鬆地吃?」

這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種尊重孩子主體性的方式。當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選擇、有空間、有被聽見的,他才會有動機去回應你,而不是被逼著、推著走。

在家庭裡練習尊重與協商,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的第一步。


raw-image



三、放下「孩子要馬上聽話」的期待

很多父母的情緒崩潰,不是因為孩子真的做了什麼「大錯」,而是因為「他怎麼可以不馬上照我的話去做」。

但我們都知道,關係不是控制的結果,而是連結的產物。當我們執著於「他要現在就要照我的意思做」,就很容易在孩子出現猶豫、拒絕、不耐煩時,誤以為是對我們的不尊重。

其實,那些唱反調的時刻,很多只是孩子一時的情緒反應。他可能累了、煩了,或者單純只是想確認自己「不是爸媽的附屬品」。

孩子不是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我們能先冷靜下來,緩一緩、等一等,允許孩子有情緒,等孩子的情緒降溫了再好好談,往往會發現事情根本沒那麼嚴重,孩子也不是不講理。

只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懂得先放下那份「你應該立刻聽話照著做」的執著,才有可能真正聽見彼此。


孩子唱反調,不一定是他有問題,更不代表你教得不好。那只是孩子正努力分辨自己與照顧者的不同,努力學習如何長出一個「我」來

如果我們一味追求順從,孩子也可能因此失去自我探索的空間。與其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不如陪他一起學會表達與選擇。你會發現,當你放下控制,真正看見孩子時,他也會慢慢願意打開心房,與你連結。




如果這篇文章內容讓你有所收穫,歡迎追蹤我的主頁,我將持續分享更多關於親子關係、孩子內在發展與溝通技巧的文章,陪你一起走過育兒中的困惑、焦慮與成長。

如果你正在面對一個愛唱反調的孩子,不妨留言與我分享你的故事,也許,這正是你與他之間關係轉變的起點。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ice的沙龍
1會員
40內容數
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修復關係中的傷痕。 這裡分享個人成長觀點、心理練習與關係修復的方法,給正在尋找內在力量的你。
Berni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2
「做自己」不是任性而為,也不是一股傻勁地堅強撐著,而是能誠實面對自己的真實處境與內在聲音。 這篇文章分享3️⃣個關鍵行動:放下過度完美的理想角色、停止無止盡的自責與比較、勇敢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是中年後真正活出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2025/10/22
「做自己」不是任性而為,也不是一股傻勁地堅強撐著,而是能誠實面對自己的真實處境與內在聲音。 這篇文章分享3️⃣個關鍵行動:放下過度完美的理想角色、停止無止盡的自責與比較、勇敢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是中年後真正活出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2025/10/17
當孩子總是獨自玩耍、不愛參加活動,家長難免擔心是否性格孤僻、交不到朋友。但其實,內向不是缺陷,真正的友誼也不是靠安排,而是來自安全感與共鳴。 這篇文章帶你從3️⃣個角度理解孩子的社交樣貌,學習用接納與信任,成為孩子成長最穩定的支持。
Thumbnail
2025/10/17
當孩子總是獨自玩耍、不愛參加活動,家長難免擔心是否性格孤僻、交不到朋友。但其實,內向不是缺陷,真正的友誼也不是靠安排,而是來自安全感與共鳴。 這篇文章帶你從3️⃣個角度理解孩子的社交樣貌,學習用接納與信任,成為孩子成長最穩定的支持。
Thumbnail
2025/10/15
當你總是無法完全信任伴侶,問題不一定出在對方,而可能來自你內心尚未被照顧的「安全感」。 本篇從原生家庭、依附型態與信任練習三面向切入,陪你一步步拆解內在的不安,學習打造更成熟、安心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2025/10/15
當你總是無法完全信任伴侶,問題不一定出在對方,而可能來自你內心尚未被照顧的「安全感」。 本篇從原生家庭、依附型態與信任練習三面向切入,陪你一步步拆解內在的不安,學習打造更成熟、安心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