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伴侶關係中,存在著一種人,即使對方沒有做錯什麼,行蹤去向也很明確,訊息也都有回覆,但他們就是無法百分百放心伴侶去哪裡、跟誰交流、手機裡藏著什麼。
他們努力說服自己要理性、要信任,但心裡就是有著揮之不去的不安。於是,偷看手機、試探對方,或不經意的情緒失控,越發頻繁。除非有確實的依據,不然過多的猜疑,只會造成兩人之間的裂痕。但在愛情中經常出現莫名的不信任感,就一定是因為太敏感、不成熟嗎?
如果你或你的親友,曾經或正在陷入無法信任伴侶的困境,先告訴自己:
不是我有病,我只是內在有些部分,仍然處在需要保護自己的狀態。
這篇文章,想邀請你放下對自己的苛責,從三個方向,重新理解:為什麼我總是無法信任伴侶?又該從哪裡開始練習,讓愛變得更安心?
一、你的信任感,從原生家庭開始被建立
我們面對關係的方式,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在童年早期就慢慢成形。
如果你從小就看到父母經常懷疑彼此、彼此隱瞞、時常吵架,
或是你在家中很少感受到穩定的陪伴與支持(即你同樣的表現,父母是給予同樣的回應,而不是父母隨著他們自己的情緒給予落差很大的回應),
那你很可能在潛意識中,早就習得了「不懂信任為何物」、「親密之後會受傷」、「只有自己最值得信任」。
而這些信念,即使長大以後沒體現在意識層面,卻會默默影響你在親密關係裡的表現。比方說:你可能會忍不住想掌控對方的一切、過度解讀對方的行為、常常擔心被拋下或取代。
你不是瘋了,而是你曾經受過傷。你現在的「不信任」,其實是過去某個時候的你,正在保護自己,不再被遺棄或忽視。
二、你是哪一種依附類型?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每個人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時,會傾向使用某種固定的「連結模式」,這被稱為依附型態。(擴展閱讀有關「依附理論」:Attachment Styles ❤️為什麼你總是遇不到真愛❓)
基本上,依附型態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安全型:信任他人,能在關係中不過度黏也不過度疏離,能很舒服地表達真實的自己,也很信任他人能像自己一樣做真實的自己。
2)焦慮型:害怕被拋棄、需要不斷被肯定、容易懷疑對方的愛、會做出許多行為來測試對方、需要對方不斷證明對自己的愛。
3)逃避型:害怕被依賴、害怕被了解得太多、過度強調獨立、難以真正打開心、會以貶低對方來抬高自己的自尊感。
如果你在關係裡,常常感覺需要「試探愛」、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一不小心對方就會離開,那麼你很可能傾向焦慮型依附。
但好消息是:
依附型態並非無法改變,而是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安全互動,慢慢修正的模式。
你不需要逼自己變得完美,只需要先觀察自己傾向於哪種型態,並開始理解:「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這種型態?」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三、信任是可以被訓練的
很多人以為信任是一種「要嘛有、要嘛沒有」的直覺感,但其實,信任更像是一種「肌肉」,是可以透過練習一點一點強化的。
你不需要勉強自己馬上變得「完全不懷疑、毫無防備」,你可以先從一些小地方開始:
1)練習容許對方擁有屬於他自己的想法、空間與生活圈。
2)當你感到不安時,用溫和的語氣說出來,而不是用情緒測試或冷戰。提醒自己:你的目標是讓對方理解你的不安,而不是為了掀起爭執。
3)當對方做出承諾且如期履行時,記得向對方表達感謝,並把這種「他是可以被信任的」的經驗,記錄下來。
每一次你願意「多信任一次」,就是在為這段關係多鋪一塊穩定的磚塊,也在為你自己修復過去成長的創傷,重新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信任的建立,從來都不是對方的責任
當你在關係裡不斷懷疑、焦慮、難以安心,這不代表你不值得擁有愛,而只是你內心還有一塊需要被照顧的土地。
別急著強迫自己「要完全信任」,也不要用力責怪對方讓你沒安全感,而是先問問自己:
「我能不能先學會安撫自己的心,成為自己也能信任的堡壘?」
唯有當我們與自己的不安和平相處,信任才有可能在一段關係中真正生根。
如果你喜歡這類深入拆解親密關係、協助你認識自我與修復內在安全感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主頁。我將持續分享更多關於情緒依附、信任建立與愛中自我成長的文章,陪你一步步走向一段更安心、更成熟的關係。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