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天,我用 Copilot AI 設計「蝸牛與黃鸝鳥」的插圖。
輸入:「蝸牛背著重重的殼,沿著葡萄藤蔓往上爬⋯」
結果Copilot聽到「蝸牛」,還以為是「牛界的龜仙人」,硬生生創造出一頭「背上有殼」的神獸。中文不通,只好用英文。
A snail and two orioles chat on grape vines…
今年的 Copilot,終於開竅了。
分得清「蝸牛」不是「牛」,背上的殼也不再錯裝靈魂。

蝸牛與黃鸝鳥,從去年有趣的錯誤,看到 AI 閱讀能力的進步。 (漢克設計,AI生成圖)
AI 語言進化
從「誤會」到「領會」,其實也像人類學語言的過程。
先是抓關鍵字,接著學語境,最後能「聽懂話裡的意思」。
AI 能理解中文意象,對喜歡用中文創作的人來說,是個里程碑。
我們說話不只是為了傳遞訊息,而是為了傳遞心意。
除了字面上的意義,還有行間隱藏的深情。
也許,
未來AI 會趕上人類的語言技巧,
但比較理想的,不是「被趕上」,
而是人與 AI 並肩走,
讓語言變成更寬廣的橋樑。
#今天不談易經 #同人卦 #革卦 #inspiration #蝸牛與黃鸝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