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想用「泡沫的澎脹與收縮」來形容市場裡的現象,但後來覺得,「氣球」這個比喻更貼近真實的節奏。
想像我們在吹一顆氣球——如果一次吹到底,它很快就會爆掉。可如果吹一下、放一下,讓氣球的橡膠有時間伸展、休息,彈性反而會變好,能容納更多空氣。市場也是如此。
投資世界裡,不論是股價、資金還是人心,往往都在「吹氣—放氣」的循環中擴張與收縮。每一次的上漲,都是一次吹氣;每一次的修正,則像是讓市場喘口氣。然而,氣球終究有它的極限。不是因為我們吹得太用力,而是因為「材質」本身的極限存在。對目前的市場而言,這個材質的強化劑就是「資金動能」。
當資金流入、市場流動性提高,就像氣球的材質彈性被重新激活,短期內能撐起更高的估值,但同時也在悄悄累積內壓。

這也是為什麼,在近期,觀察資金動能的指標——例如美國的 M2 或台灣的 M1B——變得特別重要。因為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總體經濟的數據,其實撐不起目前的價格。企業的獲利也許提升,但也沒提升到那麼多,經濟數據也不特別強勁,但市場卻在資金的推力下持續創高。這時候,價格所映照的,已經不再是「實際價值」,而是一種集體信念與流動性的交織。
氣球看起來仍然光滑飽滿,但那層表面下的壓力,正在一點一滴增加。
有趣的是,市場中的人往往會在這時變得更樂觀。因為價格越高,似乎越能證明信心沒錯;但事實上,這往往是氣球最脆弱的時刻。
真正成熟的投資者,不是去猜什麼時候會爆,而是能在每一輪吹氣中觀察:氣球的材質是否還撐得住?氣壓是否已經過高?
市場不會永遠上漲,也不會永遠崩盤。就像氣球不該一直被吹,而該學會呼吸。
能長久存在的,不是那顆永不破的氣球,而是那雙懂得「吹一下、放一下」的手。
而現在,也許還是把重點放在那激活氣球彈性材質的強化劑有多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