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俊煌 Jerry Lee
2025 年 6 月 15 日,我正式進入佳元松江社區,接下了人生第一個豪宅物業代管任務。
那時的我,手上只有一支手機、一台筆電,以及一棟剛交屋、混亂又充滿未知的大樓。
我還不太知道「AI」能幫我做什麼,
但我知道,當整個現場只剩我一個人時,我必須讓工具變成夥伴。

AI,不在雲端,在現場。
一、AI不是靈丹,而是一位耐心的幕僚
剛開始,我只是把 ChatGPT 當作查詢資料的小幫手。
請它草擬公告、彙整法規條文、整理住戶名冊。 但慢慢地,我發現它不只是文字生成器,而是能「思考流程」的夥伴。
我開始用自然語言讓它幫我:
- 整理每日工班出入紀錄,生成報表;
- 自動轉換 Excel 成可視化圖表;
- 起草公告、代管交接清單與會議SOP;
- 甚至撰寫 HTML 前端,幫我建立「裝修進度視覺化系統」。
這一切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像在和另一個同事討論現場問題。
有時我說:「這樣格式不行,你幫我重排一個橫式 Word。」 它會回:「好的,這樣更適合張貼在電梯口。」
久而久之,AI 變成了我身邊最穩定的幕僚。
二、從混亂到秩序:AI讓我不再獨守孤島
代管期最難的,是資訊碎片。
每天都有人問:「保證金要退了沒?」「哪一戶完工?」「那張表在哪?」
以前我得翻紙本、找信件、問建商;
後來我讓 AI 幫我清洗資料、歸類、統計。
只要我把每天的表格更新丟進去,它就能幫我快速生成:
「截至今日,共有 37 戶完成交屋、15 戶完成裝修驗退、13 戶施工中。」
原本要花兩小時人工比對的工作,現在幾分鐘就完成。
我終於能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和人溝通。
AI 幫我處理資料,而我處理人心。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
數位工具不能取代人,但能讓人更像人。
三、我與AI的默契:它懂格式,我懂現場
AI 會給出最乾淨的格式,但它不懂現場的混亂;
而我懂現場的痛點,但沒有時間慢慢排版。
所以,我們各自補足。
我提供真實環境的脈絡,它給我高效的結構化產出。
例如:
我說:「幫我做一份公告,提醒工班下午一點到五點不要進貨。」 它給我公告、框線、紅色重點版,甚至附上日期與署名。 我只要列印貼上,就能立刻執行。
這樣的默契,讓我每天的作業像「接力賽」——
我在現場接棒,它在雲端接手。
四、讓AI進入管理中心的那一刻
有一次,建商要我在半天內交出所有裝修戶的完工統計。
我打開 Excel,看著上百筆資料,心想:「這次真的來不及了。」
我把資料貼給 AI,它在幾分鐘內幫我:
- 清理欄位、補上遺漏日期、重新排序;
- 自動抓出未驗退、停工與完工狀態;
- 輸出成乾淨可讀的「住戶裝修申請事項總表」。
當我把報表寄出後,建商主管回了一句:「你們資料管理得真好。」
我笑著說:「謝謝,其實這是我跟 AI 一起完成的。」
那一刻,我知道我不是孤單在工作。
五、AI 停車系統的誕生:從痛點到共鳴


在台北市蛋黃區,車位是最稀缺的資源。
佳元松江社區前方的空間,只能容納 7 個車位,而交屋初期的 機械車位尚未啟用。
建商當時下了明確指示:
外部七個平面車位,一律只提供已購車位的住戶暫時使用;
所有施工工班在卸完物料後,必須立刻駛離。
這項規定雖然合理,但對現場來說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工班大哥常無奈地說:「我出去繞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沒地方停。」
身為當時唯一一位值勤人員,我必須同時面對住戶、施工、車流與報表。
我開始思考:
「當只有我一個人在現場,我要怎麼即時掌握車位狀態?
還能產出每日車位使用的報表,讓建商與住戶都清楚?」
這就是我與 AI 產生真正共鳴的時刻。
我開始描述需求,AI 幫我逐步拆解——
- 用拍照記錄即時車牌;
- 匯入 Excel 自動更新停車紀錄;
- 生成可上傳網頁的可視化圖表;
- 標示「綠色=空位」、「紅色=占用中」。
就這樣,一套簡易的 AI 停車即時管理系統 誕生。
我只要拍照或語音輸入,就能即時更新系統。 而建商與主管只要打開連結,就能看到車位狀態, 再也不用每天追問:「今天前面有幾台車?」
這項小小的創新,解決的不只是停車混亂,
更讓整個團隊第一次看到:AI 可以把現場透明化。
六、從數據助手到信任夥伴
AI 幫我建立流程,但真正的價值在「信任」。
它讓我能每天準時完成報告、讓建商放心、讓住戶看到秩序。
我開始發現,每一份 AI 幫我生成的報表、公告、會議稿,都不只是文件,
而是「信任的證明」—— 代表我沒有讓社區陷入混亂,也讓每個人能被看見、被回覆。
AI 不是取代人,而是讓我有餘裕做更有溫度的事。
就像我常說的:
「AI 幫我處理資料,我用人心去處理社區。」
七、四個月後的體悟
四個月前,我是一個獨自值班的總幹事;
四個月後,我成了一個懂得運用AI的社區經理。
AI 沒讓我變懶,它讓我變得更有條理、更有節奏。
它是幕後工程師、是資料助理、也是心理教練。
我從它身上學到三件事:
- 清晰表達才能得到準確協助。(AI需要明確語境)
- 秩序可以從混亂中誕生。(代管期最好的練習場)
- 工具有極限,但人的溫度能讓結果不同。
八、我與AI的下一站
隨著第一次區權人大會結束,我將在 10 月 15 日 前往新的社區任職。
但這次,我不再是一人。 因為我知道,有一個「看不見的同事」會繼續陪著我, 幫我把每一份公告、每一場會議、每一筆報表都做得更好。
我想,這就是未來物業人的樣子——
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人與AI的協作。
📘 後記
回想這四個月,我其實沒有在「學AI」,
而是在學著如何讓AI更懂我。
從第一份公告,到第一個報表,再到整個社區的秩序重建,
AI 一直在旁靜靜地協助,沒有情緒,卻充滿耐心。
所以,當有人問我:「AI會取代物業人嗎?」
我總是笑著說:
「不,它會讓我們更像物業人。」